嚴雨桐
(重慶大學,重慶 400030)
佛教在傳播中,不可避免會進入世俗化的過程,即將經文中枯燥拗口的文字通過更加通俗的方式表達,使之容易被大眾接受。在佛教藝術中,“變”指的是依經而變化,可分為變文和變相。變文是將深奧的佛經內容以通俗淺顯的語言文字表述出來;變相則是以繪畫或雕刻的形式,形象直觀地表現佛經內容,亦可稱經變。經變繪畫可以表現在紙、娟或墻壁上。由此可見,凈土變就是依據凈土經典,繪制成的凈土經變。
西方凈土變是根據西方凈土信仰繪制的經變圖,《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和《觀無量壽經》三部經書都是信仰西方凈土的經書,因此根據此三部經書繪制的經變圖舊統(tǒng)稱為西方凈土變,分別為觀無量壽經變、無量壽經變和阿彌陀經變。
敦煌莫高窟172窟北壁壁畫主體部分見圖1,從圖1可以看到畫面中央有三個人物由于體量最大所以最為突出,其中中間人物的體積又略大于另兩位。在畫面的左右下角各有一位人物,體量與前述兩位相近。這四位人物的頭頂都漂浮著華蓋,根據經驗可判斷中心體積最大的人物為佛陀,而另四位應為菩薩。在佛陀和菩薩的四周,又繪有數十位端坐著的人物,體積僅為佛陀的五分之一左右,而每人的頭部周圍都有圓形的白色區(qū)域。在畫面的中下方,有兩人雙臂伸展,衣袂飄飄,似乎是在起舞,兩旁的人物坐著,手持形狀不同的器物,應為古代的樂器。
畫面中大部分人物都位于水中平臺上,各平臺之間有樓梯、橋梁、廊道連接,大片的水面中漂浮著蓮葉,蓮葉上依稀可辨人影,有些蓮花已經完全開放,有些只是結了果,可對應到佛教中的“九品往生”概念,即念佛人的智慧功德,有深淺的不同,分為九等,不同等級的人進入西方極樂世界之后,所以所托生的蓮花也分為九等,叫做“九品蓮花”,即“九品往生”,其中上品上生的人,一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蓮花立刻就開了,他馬上可以見到阿彌陀佛,而下品下生的人,就要等到十二大劫之后,蓮花才能開,也是先聽菩薩說法,讓其開悟。“九品往生”是西方凈土變的一大重要特征。
圖1 敦煌莫高窟172窟北壁壁畫主體部分
經變全稱“佛經變相”,為描繪某一部佛經的主要內容或幾部相關的佛經組成首尾完整、主次分明的大畫。其基本特點為:以佛國凈土世界為中心,或以佛經故事情節(jié)中的主要人物為中心,描繪該佛經的主要內容,空間場景宏大,人物眾多,同時構圖又主次分明、完整統(tǒng)一。在尊像、人物活動場景描繪的同時表現出一定的空間關系,即尊像人物的刻畫與空間表現同樣重視。
西方凈土變中的三大經書分別是《阿彌陀經變》、《無量壽經變》和《觀無量壽經變》,這三本經書構成了西方凈土信仰的理論依據,也是西方凈土變的創(chuàng)作來源。其中關于“水”都有相當篇幅的描述,因此,在西方凈土變中都會看到水的表現。
凈土經變中最有特色的是下部的凈水池,池中繪蓮花化生。據佛經所載,要進入西方凈土世界須從蓮花中化生而出,所以蓮花化生成為進入凈土世界的象征。唐代的凈土變中,凈水池的描繪成為一個重要的內容。
《阿彌陀經變》中記錄到:“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
《觀無量壽經》中寫道:“次當想水。欲想水者,極樂國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寶所成。其寶柔軟,從如意珠王生,分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寶妙色,黃金為渠,渠下皆以 雜色金剛,以為底沙?!?/p>
《無量壽經》中寫道:“復池飾七寶。地布金沙。優(yōu)缽羅華。缽曇摩華。拘牟頭華。芬陀利華。雜色光茂。彌覆水上。若彼眾生。過浴此水。欲至足者。欲至膝者。欲至腰腋。欲至頸者。或欲灌身?;蛴湔摺卣?。急流者。緩流者。其水一一隨眾生意。開神悅體。凈若無形。寶沙映澈。無深不照。……十方世界諸往生者。皆于七寶池蓮華中。自然化生?!边€有諸如“清凈如水。洗諸塵垢?!边@樣的描述。
可見“水”在西方凈土信仰中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元素,雖然經文中有大量對于“七寶池”的描寫,但僅在于表現其非常華麗,以及擁有“隨意變換深淺和水溫”的魔力,對于具體的形式并沒有作出規(guī)定,因此,給了作畫者想象發(fā)揮的空間。
縱觀莫高窟唐代保存較好的數十鋪西方凈土變,其水面的表現形式有著明顯的變化。初唐時期,基本上是畫面中前后分隔兩個平臺,中間一橫水面;到了中唐,平臺的數量逐漸變多,中間也多了連接各平臺的橋,只是平臺之間多半沒有高差關系;晚唐時期,水面關系表現得更加復雜,各平臺之間不僅有高差的變化,連接方式也從平橋增加到臺階、曲橋等,甚至平臺的形狀也不再局限于矩形,產生了許多弧線構圖,不禁讓人猜測這僅僅是繪畫藝術創(chuàng)作的進步,還是現實生活中環(huán)境設計進步的映射。
例如,某鋪初唐時期的西方凈土變(見圖2~3),位于334窟北壁,中間一條水將地面分為前后兩個部分,后部是主佛,前部是樂舞,在水池兩側貼有彩色瓷磚,在畫面中間的后方平臺向前伸出一片木橋,但對應前方的平臺也向前凹進一塊,于是這片木橋并沒有連接到前部平臺上,這種前后斷開無法相互抵達的形式很少見,在大多數的西方凈土變中平臺之間都是可以互相通行的,而此處畫師為何如此設計,令人費解。
圖2 334窟北壁阿彌陀經變 初唐
圖3 334窟北壁阿彌陀經變圖空間分析
某鋪盛唐時期的148窟東壁的觀無量壽經變(見圖4~5),可以看出盛唐時期畫面豐富了許多,畫面中的空間關系也更加復雜了。不僅僅是平臺數量增多,平臺之間也產生了許多高差,基本上是從后往前逐漸降低高度的關系,平臺之間增加了拱形的橋,橋上還畫出了臺階,進一步提示了高差的變化;還有直接伸入水中的“親水”臺階設計,讓人們可以從這些親水臺階走入水中洗濯身心,體現了縝密的造園心思。
以晚唐107窟北壁阿彌陀經變(見圖6~7)為例,雖然原圖已經大部分剝落無法辨識全貌,仍可以看出畫面底部對于水池部分的描繪。水池兩邊的平臺在中間以半圓相接,在以往都是矩形構圖的基礎上,加入了弧形的元素。兩邊對稱的各有一架斜梯伸入水中,而水面的中間還有樂舞升平。畫面中部可以看出平臺前后分了許多等級,比起中唐時期又更多變化。
圖6 107窟北壁阿彌陀經變 晚唐
圖7 107窟北壁阿彌陀經變 水面分析
經過對大量現存壁畫的分析整理,筆者將敦煌莫高窟唐代西方凈土變中的水面空間關系整理為表1所述類型,并統(tǒng)計了資料中空間表現的情況。
表1 莫高窟唐代西方凈土變中的水面空間關系統(tǒng)計
綜上所述,壁畫中水面空間形態(tài)有著明顯的時代分布特點。隨著時間的推移,壁畫中的水面空間形態(tài)也呈現出越來越復雜的特點,這不僅僅是繪畫技巧的進步,更應當是現實環(huán)境的一種反映?,F存實例中,北宋時期的山西晉祠圣母殿就留存有魚沼飛梁,而更早的實例已不可考證。從壁畫中看來,這樣的形式從唐代起就存在,并且有著逐漸復雜化的發(fā)展過程。
[ID:009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