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從春俠 文東茅
孔子出生在一個禮崩樂壞的動亂時代,生不逢時,出身低微,“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命運多舛,大起大落,懷才不遇,一生奔波,挫折不斷,這是孔子真實的一生,似乎困頓悲慘,生無可戀。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鬃邮俏覈鴤ゴ蟮乃枷爰?、教育家、哲學家,有著廣泛而深遠的世界影響。他創(chuàng)立了儒學,總結(jié)繼承了古代文化成果,被孟子稱為“集大成者”;他開創(chuàng)了私學,開啟有教無類的教育先河,把思想和文化傳授給學生,形成了儒家道統(tǒng),奠定了中華文化主干。簡單說,孔子總結(jié)繼承了他之前兩千五百年的文化成果,又影響了他以后兩千五百年中國文化的發(fā)展。這是何等輝煌偉大的成就!孔子被后世尊崇為“大成至圣先師”、“萬世師表”,古往今來,無出其右。他值得如此的尊榮!
由此,我們不禁好奇,孔子是如何煉成的?或者說,在各種客觀條件都看似不具備的情況下,孔子從哪里獲得無限磅礴的生命動力,能夠始終“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他波瀾壯闊的人生?實際上,這不是新問題,而是一個經(jīng)典的老問題。據(jù)《宋史·道學傳》記載,北宋理學家程明道、程伊川兄弟曾從學于周濂溪,濂溪先生便令二程尋思“孔顏樂處,所樂何事”?!岸獭敝畬W即由此發(fā)源,而“尋孔顏樂處”這個經(jīng)典的話題也從此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知識分子“反身而誠”,開啟循“道”之旅,探尋生命的內(nèi)在動力、人生的價值意義和真味至樂。
“孔顏之樂”出自《論語》中的兩段話,一段在《論語·述而》中,孔子自述其樂:“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另外一段出自《論語·雍也》,孔子贊顏回之樂:“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顏回是孔子最為欣賞的弟子,孔子“樂在其中”與“回也不改其樂”,師生間一脈相承,達到了心靈的高度契合,此謂“孔顏之樂”。
我們常說,人生最大的追求就是追求快樂。而對何為真樂、樂從何來,不同的人卻有著完全不同的答案,由此也形成了不同的人生和人格??鬃拥娜松壽E正是出于他對人生真樂的思考、追尋與踐行,達到了由凡入圣的人生境界。這樣的人生如司馬遷云“高山仰止,景行行之,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不僅司馬遷向往,我們每個人都懷揣著對美好生活的夢想,心懷向往。那么,“孔顏樂處,所樂何事?”我們將以一顆虔敬之心,回到《論語》等經(jīng)典,正諸先覺、考諸古訓,以期明覺精察、真知篤行。
《論語·學而》開篇便是孔子的“三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正是這“三樂”,吸引著歷代志士仁人,自強不息,積極有為,開啟了儒家知識分子的入世情懷和現(xiàn)世幸福。
孔顏樂處,首先樂在學中。人生的幸福快樂,源自主動的學習、實踐、探索、成長,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彼此生命滋養(yǎng),進而建立起人生的堅定信念,矢志不渝,“人不知而不慍”,達致君子境界。
一個人從降生之日起就開啟了學習之旅。只不過有的人淺嘗輒止,缺乏持續(xù)的堅持和毅力;有的人面對困難則望而止步,甘愿隨波逐流,以輕松舒適為享樂。而孔子卻能夠持之以恒,“十五志于學”,自此“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為著心中的理想“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如奔流不息的泗水,“不舍晝夜”。
孔子認為,人和人出生之際差異甚微,只是后期的“學習”讓人與人之間漸行漸遠,此謂“性相近,習相遠”。因此,孔子特別重視學習,這也是他之所以能夠在三十歲左右就開創(chuàng)私學,杏壇設(shè)教的基礎(chǔ)。當時很多人稱贊孔子聰明睿智、為“圣”為“仁”,孔子都不認可,他對自己的評價就是勤奮好學,他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公冶長》)。他對顏回的喜愛與贊賞,也并非顏回天資聰慧,而是因其篤信善學,所以在回答“弟子孰為好學”時,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論語·雍也》)??鬃舆€針對子路魯莽輕率、以勇自居的性格特點,專門強調(diào)了“學”的重要性,在《論語·陽貨》有如下記載: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薄熬?!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p>
正如孔子在《論語·雍也》篇強調(diào)的那樣:“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比巳硕贾缹W習的重要性,但是能夠在漫長而平凡的人生中堅守純粹的理想,始終如一“學而時習之”,從而收獲內(nèi)心純粹的喜悅與快樂,惟孔子能之。此為孔顏一樂也。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國古代語境中,學即覺,有覺醒,覺悟之意。而這種覺醒、覺悟,重在強調(diào)人這一生命主體對人之為人的 “本性”的覺醒、開悟,這種覺醒和開悟是一種大我的萌發(fā),大境界之門的洞見,大格局的開發(fā)??最伜脤W,樂在時時有覺、時時有習、時時有樂,終身學習,人生境界與格局不斷提升,由此可得一生快樂。王陽明在貴州龍場大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為此中夜“不覺呼躍而起”;程頤讀論語,“讀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皆因深解此樂。
孔顏好學,所學何事?為何能因?qū)W而樂?其答案即是“道”,因?qū)W道明道而得真樂之道。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保ā墩撜Z·學而》)可見,在孔子看來,真正的好學是“正道”??鬃拥茏幼酉囊裁餮詾閷W是為“致道”:“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保ā墩撜Z·子張》)
那么,何謂“道”?“道”是中國哲學的本土概念,老子用五千言的《道德經(jīng)》集中闡述了“道”與“德”。老子之“道”既是宇宙的本源、本體、規(guī)律,也可演化為“依道而行”的“德”,“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道德經(jīng)》第81 章),為人之道的最高境界即在“無我利他”??鬃油瑯邮俏唤艹龅男诺?、明道、循道、傳道者,他曾有言:“篤信好學,守死善道”,“朝聞道,夕死可矣。”孔子之道,不著重于周流六虛之“天道”,而是立足于人世間,專注于“人道”。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其本質(zhì)即為“無我”;孔子一生“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所行所言,皆為依道而行,利益天下,從中展現(xiàn)的就是圣人之道。孔子“人道”的核心理念是“仁”,即為人處世之道的總原則??鬃釉f:“吾道一以貫之”,套用老子的表述,“道生一”,孔子之“道”所生之“一”即為仁;“一生二”,如曾子的理解,“仁”即是“忠恕而已矣”,盡己之謂忠,推己及人之謂??;“二生三,三生萬物”,在各種社會關(guān)系交往過程中,產(chǎn)生了仁義禮智信、恭寬信敏惠、孝悌誠勤勇等一切美好的德行。美德是幸福之源,人類的幸福并非取決于物質(zhì)的多寡,而是源自利他而產(chǎn)生的意義、價值?!皭鄢稣邜鄯?,福往者福來”,仁愛者必然收獲更多的仁愛和幸福。
由此,我們就能夠豁然開朗,為什么孔子能夠“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為什么顏回能夠“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最伈⒉慌懦飧毁F,于個人,他坦言:“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于國家,他提出了“庶、富、教”的思想。只不過他們深信“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所以堅持“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這種由“明道”“循道”而生的快樂,既不離世俗之樂,又高于世俗之樂,乃人生大樂。在《論語·學而》篇,有一段令人深思的對話: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如何?”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弊迂曉唬骸啊对姟吩疲喝缜腥绱瑁缱寥缒?,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這段對話告訴我們,人生的修為與快樂不因外在的貧與富,而是深植在內(nèi)心深處,沒有止境。為何子貢會從貧富的討論突然轉(zhuǎn)而言《詩》并得到孔子高度贊許?“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大學》),君子不論處于貧賤還是富貴,不論獨處還是群聚,都在為道而切磋琢磨。
由此也幫助我們進一步領(lǐng)悟了《論語》開篇三樂之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與朋友談天說地,是每一個人都樂于享有的快樂??鬃右彩瞧胀ㄈ?,自然也享受過這種平凡而普通的快樂,但是,在兩千五百年前烽煙四起的年代,人們跋山涉水自“遠方來”,難道只為推杯論盞、敘舊閑聊?顯然不是,孔子與朋友之交想必是談學論道、相互砥礪鞭策,由此而獲得“朋友信之”、志同道合之樂。后儒王陽明在京師與朋友論學講道,也深得此樂:“誠得良友相聚會,共進此道,人間更復有何樂?”
孔顏之樂,乃明道、循道、弘道的君子之樂。“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 。君子與小人的區(qū)別就在對“道”的堅守?!墩撜Z》有以下記載: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
孔顏之樂,樂在“道”中,而道在“邇”不在遠,不離日用,深植心中,人人可得?!拔矣?,斯仁至矣”,“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論語·衛(wèi)靈公》)。因為樂“道”,所以“安貧”,做到超越物質(zhì)匱乏局限,不至于被貧窮嚇倒,自暴自棄;因為“志于道”,所以孔顏能夠“固窮守道”,不至于“窮斯濫矣”,失去底線;因為明道,才會依道而行、素位而行,“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保ā吨杏埂罚┎艜_到“隨心所欲不逾矩”的至高至樂境界。
尋孔顏之樂,必須予以關(guān)注還有《論語》中篇幅最長一段記錄:“四子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孔子不以長者、知者自居以好為人師。他接下來讓這幾個弟子大膽地說說自己的抱負。于是子路說想治理一個小邦國,冉有說想從事管理工作,公西華說想從事外交事務,而曾皙(點)卻說:“異乎三子者之撰”,他的理想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于舞雩,詠而歸”,而孔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論語·先進》)。
這就是一幅生動的孔子行教圖,而孔子“吾與點也”,不僅有融入自然春色之樂、冠者朋來之樂,更有與童子教學相長之樂??鬃又畼罚趯W中,也在教中,教學一體??鬃右簧皩W而不厭,誨人不倦”,他既是“學者”,也是“師者”;孔顏之樂,就是師生之樂、教育之樂。
那么,孔子所教何事?顯然并非百工之術(shù)?!墩撜Z·子路》記載有如下故事: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nóng)?!闭垖W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可見,孔子所重視的,是禮、義、信,“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笨鬃铀痰木唧w內(nèi)容包括《詩》《書》《禮》《樂》《易》《春秋》以及“六藝”,等等。但孔子也明確表示,他是 “下學而上達”,孔顏所學、所志,均為道。由此推知,孔子真正所教,同樣是“道”,是君子之道、為人處世之道。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鬃又詾椤叭f世師表”,就在于他的一生都在孜孜不倦的傳道,是傳道的師表。
被尊稱為亞圣的孟子一生以孔子為榜樣,“乃所愿,則學孔子”,他提出的“君子之樂”,直言教育乃真樂之一:“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我們或可再問:為什么孔子會“誨人不倦”,樂此不疲?為什么孔孟均以教育為至樂?孟子的觀點可能是最好的解答,即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與民同樂。明明德者,必親民;明道者自然深知循道之樂,進而會發(fā)自內(nèi)心地希望親朋好友以至天下百姓皆能修道、明道、樂道。真正的有道者,必然是無我利他、善利萬物者。若能傳道、授業(yè)、解惑,給更多的人指明人生的大道和方向,帶來光明和希望,遠離迷茫和痛苦,自然是善莫大焉,也是樂莫大焉。孟子有言:“人皆可以為堯舜”,是以每一位學生皆為英才,皆有望為堯舜,與這樣一群志同道合者一起切磋砥礪、不斷成長,人間更復有何樂?正是在一生傳道授業(yè)、師生互動的教育生涯里,孔顏體悟著師生之樂,也推動著這種傳道、明道之樂不斷升華、深化,不斷拓展、傳播。
不妨想象一下,假設(shè)當年孔子沒有杏壇設(shè)教,他的思想何以發(fā)展、成熟、完善?假設(shè)他當年不能善始善終,一生教書育人,又哪能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正是有數(shù)千年師道的薪火相傳,逐漸確立了儒家文化在中華文化中的主干地位。如今,無論是否承認,在一定意義上,我們都是孔子的傳人。
孔子被尊崇為“大成至圣先師”,古往今來,無出其右,是迄今為止最偉大的教育家;孔子作為偉大的老師,塑造了華夏民族的靈魂與精神生命。同時,教育也成就了他,學生成就了他,教與學的快樂、成長讓他始終擁有生命的源頭活水,生命不息,奮斗不止。孔子為“萬世師表”,而作為后世學子,我們不僅要學其為師之道,也要不斷體悟其傳道授業(yè)解惑中收獲的至高無上的為師之樂,做幸福的教師。
孔子深諳為師之樂,志于傳道授業(yè)??鬃游迨臍q時,已經(jīng)位列大夫,“大司寇兼行相事”,但他志不在此,在“忍惡”與“弘道”之間,他毅然選擇了離開魯國,開啟了十四年周游列國的奔波傳道之旅。這可能是他人生最艱難的一段時光,他經(jīng)歷千死百難,到處宣揚自己的治國安民理念,卻屢屢碰壁,累累如喪家之犬,誠如陽明先生概括的那樣:“昔者孔子之在當時,有議其為陷者,有譏其為佞者,有毀其未賢,詆其為不知禮,而侮之以為東家丘者,有嫉且詛之者,有惡而欲殺之者。”
究其原因,乃因凡人皆有個大大的“我”在,都有一顆貪欲、利己之心,欲勸人“仁義”、“無我”、“利他”,豈不如與虎謀皮、要人性命,談何容易?所以老子也有言:“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望;下士聞道,大笑之?!保ā兜赖陆?jīng)》第70 章、第41 章)。世間上士何其少,中士、下士何其多?但孔子是“知其不可而為之”。他描述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即以弘道為使命;而之所以“六十而耳順”,顯然是在周游列國過程中屢屢遭遇不同言論甚至惡語中傷,但他心平氣和、內(nèi)心篤定,因為他深知傳道之艱難,唯有盡責心安,心安即樂。此乃“人不知而不慍”,即《論語》開篇第三樂。
在《論語》中,有多處論述“安”??鬃优c顏淵、子路論志,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崩险甙仓?,安居樂業(yè),安享晚年;朋友信之,彼此信任,志同道合;少者懷之,心懷大志,志存高遠。這是孔子的終極理想,也是他的終極快樂之源。
如何實現(xiàn)這一理想? 孔子的答案是“修己安人”。在《論語·憲問》中有以下對答: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痹唬骸叭缢苟押酰俊痹唬骸靶藜阂园踩?。”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孔子認為,君子的特質(zhì)是修己,不斷修正自己的言行,改正自己的過錯,達到知敬知畏;不斷修復自己純粹的“明德”本性,修復自己與世界自然而和諧的關(guān)系,讓周圍親友以至百姓感到溫暖、心安,這就是君子、圣人境界。
“修己”的過程是君子煉成的過程,是超越普通平凡人的苦惱與憂愁的過程,也是達致內(nèi)心平和安定的過程。《論語·顏淵》記載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痹唬骸安粦n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nèi)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內(nèi)省不疚,無憂無懼,這是一種人生幸福的狀態(tài)。而這種狀態(tài),孔子不僅希望他自己能夠擁有,他的弟子能夠擁有,還希望人人能夠擁有,而且他堅信:“我欲仁,斯仁至矣”,“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人生大幸福,大快樂掌握在自己手中,每個人都應該而且能夠為自己謀幸福,尋找到人生至樂。
“安人”則是一種使命擔當,修身、齊家、治國、平(安)天下。至此,孔顏之樂,顯然早已經(jīng)不是小我之樂, 而是一種源自天地萬物一體之仁、關(guān)乎每一個生命舒展的大快樂。
然而,不論是修己,還是安人,都是無止境的??鬃釉唬骸暗轮恍蓿瑢W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笔乐疅o道缺德者何其多,如何能教化得盡?孟子說:“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乃若所憂則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于天下,可傳于后世,我由未免為鄉(xiāng)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孟子·離婁章句下》),堯舜境界何其高?內(nèi)圣外王何日可致?是以圣賢有終身之憂,進而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之行,因真憂而篤行,因篤行而盡責心安?!按诵陌蔡?,即是樂也”。
盡責心安,既是每個人可以達到的境界,也是成圣成賢的終極追求。盡管孔子思想在當世之時并沒有被廣泛采用,在其后世也多次被誤讀、被批判,但孔子在有限的一生中,盡到了最大的責任,可謂“不愧天地”,他艱辛苦難的十四年周游列國之旅,正是一次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播種的長征,這些偉大的種子今天正綻開出絢爛的花朵,明天定將結(jié)出豐碩的果實。他若泉下有知,該當何等的欣慰心安?
綜上所述,孔顏之樂,樂在學中,樂在“道”中,樂在教中,樂在心安。孔顏之樂,即師生真正的幸福之道。孔子為萬世師表,孔顏之樂,亦可學而至。關(guān)鍵在于信道,進而學道、明道、傳道。不學道則不知“道”,不知“道”則迷茫痛苦;不傳道則不盡責,不盡責則不心安。師生幸福,盡在“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