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術云/西安工程大學
常服是古人日常休閑時穿的一種褻衣也叫“燕服”,唐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都達到了封建文化的頂峰,這些也必然反映到人民的生產(chǎn)生活中,隨著國際貿(mào)易的進一步打開,來自西域各國的使者們更是將國外文化帶進了中原,而對于唐代服飾的研究也是非常必要的,其中常服作為女性休閑時所著的衣物,對它的研究更是從側面反映了唐代最真實的社會文化狀況。同時,隨著我們物質文化和生活水平的不斷地提高,近年來,人們對于以美化“家庭生活”為價值取向的“家居服”,也越來越感興趣[1]。中國古代服飾文化中的“燕居服”概念,和現(xiàn)代家居服的概念有著頗多重疊,而對于常服的研究,也可以進一步對我國家居文化的歷史做到進一步的完善和補充。
整個唐代歷經(jīng)近300年歷史, 在這期間女性常服也不斷地變化發(fā)展, 表現(xiàn)出了唐代各個時期的時尚性, 以及女性的審美標準,通過對其時尚變化的發(fā)覺, 可以讓我們更加直觀地了解到整個唐代時期,包括政治、經(jīng)濟等方面的空前繁榮。
常服的概念和禮衣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對應的。在正式場合下人們會穿著禮衣,關于禮衣的概念,《新唐書·輿服志》有:“鈿釵禮衣者, 內(nèi)命婦常參、外命婦朝參、辭見、禮會之服也。制同翟衣,加雙佩、小綬、 去舄、加履?!庇郑骸岸Y衣者, 六尚、寶林、御女、采女、女官七品以上大事之服也。通用雜色,制如鈿釵禮衣,唯無首飾、佩、綬?!盵2]
唐代婦女的常服包括襦、裙和帔,三者之外常加半臂[3]。上衣稱為襦,有薄厚之分,裙由初唐的貼身到盛唐的寬大肥碩;帔是女性做裝飾用的,而半臂又流行于中上層婦女,跟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T恤有異曲同工之妙。同一時期,胡服進入人們的視野,成為了唐代婦女著裝的最大亮點。
圖1 襦裙服(b)永太公主墓壁畫
襦裙服是唐朝女性的典型服飾,主要指上邊穿短襦,下邊穿長裙,加以半臂,用披帛在肩膀上做點綴的封建社會女子傳統(tǒng)打扮,在永泰公主墓中壁畫中保留了圖像資料(如圖1)。其襦要短小,裙要肥而長,且襦的領口形狀很多,如圓形領、方形領和雞心領等。裙子要系到胸部,有的甚至是在腋下系絲帶,盛唐時期最為昌盛,出現(xiàn)了族領短襦,女性露出她們優(yōu)雅的頸部與胸部,整體顯得十分修長。 并且唐朝女性下裝多著長裙,其布料以絲稠織品制作的,雍容富麗,是唐朝女性長裙的突出標志。
披紗大袖明衣屬于常服盛裝。女性發(fā)型多梳特有發(fā)型“高墻”簪大花,花釵、步搖作為裝飾,身著對襟敞領,大袖明衣,下穿長裙。在唐代大袖明衣是作為外服使用,在貴族婦女中風靡一時。上身束抹胸,外披薄紗明衣,行走靈動飄逸;完美展現(xiàn)唐代女性身材,下穿長裙,裙子腰線達胸部以上,上窄下寬,用軟帶結束、大袖明衣屬于宴居內(nèi)裝,但由于頭梳高髻又簪花,因此裝扮也可作為外裝常服之用,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圖》圖中女子內(nèi)著團花長裙,披著薄質的輕紗,手挽披帛,就是這樣了。
半臂又稱半袖,褙子、背子等。是一種由魏晉以來的上襦繁而來的短袖或無袖的上衣,可穿于內(nèi)外,內(nèi)者衣短,外者衣長,但大多數(shù)的半臂長度都在腰間,領的設計有斜領和直領之分,且是對襟。其中出土的唐俑中就有大量出現(xiàn)。其制是由漢魏時期的“半袖”演變而來的短襦。它主要的作用是保暖御寒,夏天則是起到了這樣的效果,實際上有點類似于我們防曬衣的效果。到了晚唐時期,唐代社會逐漸出現(xiàn)了對胡人的攻擊,人們逐漸對“胡化”產(chǎn)生了強烈的排斥,伴隨著當時達官顯貴對弈,奢靡之風的泛濫,服裝不斷增大,半臂也就漸漸的不被女性所穿著。半臂的圖像時常見于盛唐以前的敦煌壁畫中,盛唐以后的資料中就不曾見到過,這與莫高窟供養(yǎng)私人唐代壁畫的情況是相符合的,由此我們可以推算出中唐乃至到晚唐,半臂就已經(jīng)漸漸地退出了唐代女性常服舞臺。
唐朝對外交流十分頻繁,周邊各少數(shù)民族來往內(nèi)地的人數(shù)不斷增多,而當時的帝王也將夷狄看作是一家人,再加上保留繼承了一部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傳統(tǒng),所以唐代藝術有著顯著的胡化特點,這一點在服飾上尤為突出。當時的女性非常喜好胡服,且胡服盛行于開元、天寶年間。胡服的樣式大概是由窄袖貼身的小袖袍、褲褶、窄口褲、胡帽、革帶、革靿靴組成,胡服其樣式新穎獨特,日常行動十分便利。幕籬、幃帽、 回鶻裝、胡帽和靴最受追捧。領子翻折,袖子窄小是回鶻服典型特點,整體衣服十分寬大,下擺很長拖至地面,在腰間扎著一條腰帶,很好地顯示女性的優(yōu)點。穿胡服時,下配豎條紋的小腳褲,搭配尖頭的繡花鞋。之后又因為受到波斯服飾的影響,逐漸演變?yōu)樘恍責o領、窄袖緊衣、長及腰、上寬下窄的瘦長短襦。初唐時期《虢國夫人游春圖》中也可以看到騎馬出游的男裝貴婦。
唐代“品色衣”制度是其一大特色,這也是因其封建等級制度的發(fā)展所形成的,而他所設計的內(nèi)容就包括了女性常服這一塊,上面曾記載婦女的服飾顏色要尊崇丈夫等規(guī)制,也是沿襲了“夫為妻綱”的中國傳統(tǒng)。因此色彩是時代的色彩,在人類文明史上,服飾顏色在不同時期在不同政治經(jīng)濟文明的影響下呈現(xiàn)出不同的色彩特征,唐代服制色彩所呈現(xiàn)的意義不只那么簡單,它是身份和權利地位的象征,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歷史背景下,唐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興盛的封建王朝,其經(jīng)濟的繁榮,政治的穩(wěn)定[4]。而唐代婦女常服在對傳統(tǒng)服飾色彩的傳承創(chuàng)新之中,又有對外來服飾文化的吸收接納。其色彩明快艷麗,鮮明奔放。
唐代女性服飾色彩明艷,大膽最為張揚,女性除常服以外的服色需遵循丈夫服色外,服色有了非常大膽的改變,其中《新唐書·五行志》記載:“高宗嘗內(nèi)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帶,皂羅折上巾,具紛礪七事,歌舞于帝前。初唐時期唐代女性多著裙裝,裙裝的顏色多使用紅、黃、綠、紫等為主要顏色,但其中最流行是紅色,古往今來,中國女性最喜歡紅色,而紅色對于我們來說象征著喜慶吉祥,美女喜愛紅色也成了心照不宣的事情,在盛唐時期,這種現(xiàn)象在女子服飾中也更加常見。周昉的《簪花仕女圖》中,女性的著裝都大面積以紅色為主,從中可以看到其頭上的飾品也是以紅色為主,衣裙上的裝飾紋樣也多運用了青、綠、蘭的具有對比的色彩圖(圖2)。
圖2 唐代仕女圖服飾色彩
在眾多壁畫我們都可以看到著長衫、襦裙等日常生活化的婦女形象,而其中襦裙多以紫、青、黃為主要色調(diào),敦煌壁畫中有些顏色已經(jīng)褪色,但還是能夠清楚地看到在壁畫中多以紅色為主,再少量運用粉綠、藍綠等顏色作為點綴,對比色的運用給人眼前一亮,有較強的視覺美感。
到了晚唐時期,婦女常服的顏色主要還是以紅色為主,在《敦煌壁畫——晚唐五代供養(yǎng)人服飾》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大面積運用紅色的同時,還將綠色作為點綴小面積地運用在服飾中,通常以花紋的形式出現(xiàn),而裙子與上衣的顏色都為同類色,過渡了紅色和綠色帶來的視覺反差,從而體現(xiàn)出唐代女性鮮明的服飾特點。
①唐代婦女的常服主要是由襦、裙、帔三部分組成,初唐時期女性多穿著窄袖襦和長裙,主要是為了凸顯當時女性的苗條,而到盛唐時期襦裙開始流行條紋裙。
②政治經(jīng)濟空前繁榮的盛唐時期,襦裙逐漸演變?yōu)槿A麗、奢靡的風氣,裙襦也逐步向寬肥的趨勢演變且裙下擺會拖至地面。包括出現(xiàn)的袒胸裝,中國的封建王朝中還沒有哪一個時期的女性服裝如此的大膽、開放,這與現(xiàn)代女性穿衣風格不相上下,可以看出在這個時期女性對于天性的解放。
③唐朝女子常服色彩大膽、艷麗奢華,體現(xiàn)鮮明的時代韻味和獨特審美,其表現(xiàn)出開放大度、自由灑脫、雍容華貴的特點。在唐代的不同時期,唐代不論是在服裝色彩還是服裝形制上的變化都是多樣的,而這個時期的服飾更是形成了一個質的飛躍,尤其是女性常服更是有了很大的突破,甚至是融入了西域各國的服色元素,也讓女性服飾走向了多元化的發(fā)展歷程,對其的研究和分析,為服裝的配色提供了考量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