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正文
摘要:本文認為,朱自清的《背影》揭示的是愛的玄機,那就是當我們不需要的愛被強加到我們身上時,我們對于愛是無感的;而人的“脆弱”的一面,是觸動“愛”的扳機。“背影”其實是指父親的強勢家長作風之外的另一面(背面)——父親脆弱的一面,溫情的一面。
關鍵詞:朱自清《背影》脆弱 溫情
作為中學語文教材中的經(jīng)典名篇,朱自清的《背影》所寫的“父子之情”這一內(nèi)容表面看去似乎并不復雜,但就現(xiàn)有的解讀來看,無論是就作品的主題內(nèi)涵還是表達形式,都爭議頗大?,F(xiàn)有的解讀,分以下幾種情形:1.懺悔說,這一派側(cè)重從朱自清父子之間矛盾的本事上去解讀,認為1917年朱自清父親因妾室弄出風波,朱父因此事從徐州榷運局長卸任,賠虧空而致家庭經(jīng)濟破產(chǎn)和朱母的死亡,故“文章前半部分寫對父親的百般關愛頗不領情,且有所頂撞”。后來到1925年作者寫《背影》時由于經(jīng)濟狀況的好轉(zhuǎn)和父子關系的改善,再加上作者自己已為人父,故有此懺悔之作。這種說法,在現(xiàn)在的中學語文教學界較為通用。2.女性意識說,認為朱自清之所以選父親的背影來寫,是因為父親此時的背影體現(xiàn)了:細心、體貼、不再強壯有力。從朱自清為之深深感動的父親的背影來看,作者內(nèi)心深處需要的是母親般的關愛,換言之,朱自清以“背影”為題,表現(xiàn)了一個男人背后(背影)的另一面——女性或女性特質(zhì),將父親的意象女性化,這充分體現(xiàn)了作家潛意識里的女性意識和需要。3.生死輪回說,這一派從祖母、父親、我、兒子四代人的“生”與“死”的角度,認為《背影》寫的是:“處于下一環(huán)的‘生命,向上一環(huán)的‘生命遙看,看到的是什么呢?是影子,‘背影!上一環(huán)的‘生命終究要走,留給下一環(huán)‘生命的是什么呢?永叵烙印的,還是那個影子,‘背影!”這一說法是由韓軍先生提出的,新近被較多人采納。
就目前的爭論焦點看,《背影》中爭議最多的是:1.為何要寫祖母的死?2.為什么寫父親的“背影”,而不是寫父親的正面?這兩個問題是解讀《背影》的關鍵所在,目前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因此,我們很有必要對《背影》做重新的探討。
我們還是從文本本身出發(fā)吧,文章的開頭一段:“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边@是非常開門見山的寫法,直接就點出了貫穿全文的主線——“背影”,想念父親的原因是和父親兩年不相見了。朱自清自己說《背影》這篇文章是寫實之作,并不是為了追求什么意境,不少研究者考諸事實后指出,“不相見二年余了”是實情。不過,我們雖然在解讀文學作品時要注意與作者相關的本事,但作為文學作品,我們恐怕也不能完全按本事去解讀作品,并由此推斷接下來寫祖母死了、父親失業(yè)就只是因為紀實的緣故。因為在眾多事實中,作者選什么寫進來,什么不寫進來,是很有講究的,它包含著文學的真諦。按懺悔說這一派的說法,把祖母的死寫進來,是紀實,因為父親妾室鬧事后引發(fā)家庭經(jīng)濟破產(chǎn)而致祖母死亡,從而導致了“我”對第四、五自然段中父親送行時表現(xiàn)出來的愛頗不買賬。按此邏輯,那么,如果是出于“我”對祖母的死而怪罪父親,那似乎行文中應該在語言或者語氣上有所表示才對,懺悔說這一派的解釋是:為尊者諱。但如果是為尊者諱,那祖母的死也不應該寫進來才對。而且,就本事上來說,朱自清在1925年寫此文時,離祖母之死已經(jīng)多年,而且“我”已經(jīng)在內(nèi)心里原諒了父親,“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這句話,就是想念父親的意思,如果沒有從內(nèi)心里諒解父親,是不可能這樣說的。同時,在《背影》最后一段中也可以看出,“我”在寫此文時已經(jīng)諒解父親。既然這樣,那作者就更不應該在文章的開頭部分去寫祖母的死——難道是為了羞辱已經(jīng)被自己所原諒的父親?所以,從懺悔說這一派所說的紀實角度,是解釋不通作者為什么把祖母之死寫進文章并且放在開頭部分的?!吧垒喕亍闭f這一派認為,祖母、父親、“我”、兒子四代人,每一代人為下一代人留下的只是“背影”,這就是作者為什么在文章開頭部分寫祖母之死的原因。此說似乎能解釋通作者為什么開頭部分寫祖母之死。但是,如果采用此說,則會有其他三處解釋不通:1.作者說本文是寫實之作,不是為了追求意境的?!吧垒喕亍闭f顯然是離寫實遠而離意境近,不大符合作者的本意。2.為什么第四、第五自然段中作者要寫“我”對父親送行時表現(xiàn)出來的愛無感且不買賬?這和“生死”問題絲毫無關啊。3.讓“我”感動的是父親為“我”買橘子而爬月臺的背影,這是文章最核心的部分,這也和“生死”問題無關。難不成這時“我”就提前預感到了父親要死?所以提前把淚流了?這在邏輯上也顯然是說不通的。
筆者認為,解讀作品,必須尊重文本本身。為什么寫祖母之死這事,在文中并沒有給出太多的信息,從文外去做過多猜測又缺乏說服力,因此,我們應該先從第四、五自然段著手先來解決為什么“我”會對父親的愛無感。文中交代,父親開始本想讓茶房送我上火車,“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終于不放心”,最后堅持要親自給我送行。而“我”當時覺得“我”“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么要緊的了”。因為父親給“我”的愛,并不是“我”所需要的,但父親卻強加給“我”,所以“我”對父親給的愛必然無感。當時的“我”還覺得父親噦嗦而且有點“迂”。所以,《背影》的第四、第五段,揭示了愛的一個負反應機制:當我們不需要時,父母給予我們的愛不僅不會讓我們感動,反而會增加我們的反感。文中“我”兩次自責“自己當時太聰明了”,是一種事后的反思,是事后有了感動之后的追認式反思,并不代表當時“我”就認識到了問題之所在。
真正讓“我”感動的,是父親幫我去買橘子。為什么父親前面為“我”做了這么多“我”卻沒感受到父親的愛而反引起反感,父親幫“我”買橘子時對“我”所施予的愛卻讓“我”感動了呢?我們且來看原文的描寫:“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边@兩句話所透露出來的信息是,買橘子要穿過鐵道,要在月臺上爬下爬上,有點危險,有點難度,讓“我”有點擔心。將文中父親此時的行為,和前面提到的給“我”送行相對比,我們就可以發(fā)現(xiàn)奧妙所在:父親叮囑茶房,并轉(zhuǎn)而親自給我送行,這種行為并沒什么難度,而買橘子要穿過鐵道,須從月臺上跳下去又要爬上去,對于父親這樣的胖子來說,是有點難度,有點危險的。當然,僅此,并不能讓“我”感受很激烈,這從文中輕描淡寫地說“自然要費事些”可以看出——“我”雖然認為父親的這一行動有點難度,有點危險,但也只是有點費事而已。真正讓“我”感動并感受到父親的愛的是,父親行動時的動作:“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墒撬┻^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種難度并不太大的爬上月臺,對于父親來說卻成了天大的難事,作者直接用“不容易”來形容,這恐怕就不是一句“自然要費些事”就可以輕描淡寫過去的了,這種“不容易”是大大出乎“我”預料之外的事。原因不在于月臺本身有多難爬,而是父親的笨拙行動和努力,不僅顯示了父親對兒子實施愛的難度,更顯示了父親的身體其實已經(jīng)比較脆弱。這是打動“我”的真正原因所在。心理學研究表明,愛的實施難度越大,受愛的人對得到的愛的感受就會越強。作品中此處的真正關鍵,不僅是父親實施這一次愛的行動的難度,更重要的是,父親本身身體的脆弱暴露給了“我”——父親在身體這么脆弱的情況下,還為了“我”而艱難付出,這才是讓“我”感動得流淚的原因。所以,《背影》寫父親背影的無力、不強大、脆弱,并不是像有些研究者說的那樣體現(xiàn)了父親的愛的細膩和女性化色彩而符合作者的潛意識。而是相反,因為“我”看到了父親的脆弱,所以“我”不僅感受到了父親實施這次愛的行動的難度,而且還因為看到了父親的脆弱而心中涌起了對父親的憐愛。父子之愛的關系,出現(xiàn)了瞬間的逆轉(zhuǎn)。這里,作者向我們揭示了愛的玄機:人的“脆弱”的一面,是觸動“愛”的扳機?!侗秤啊分懈赣H給“我”買橘子的這一段,正是“我”看到了父親身體比較脆弱了還向“我”施予對他來說有難度的愛的行動時,瞬間讓“我”深刻感受到了父親對“我”的愛,而且心中還涌起了愛父親的情感。
當我們理解了《背影》中愛的真正玄機——人的脆弱的一面是觸動“愛”的扳機之后,我們再來解讀《背影》中的其他部分,就會變得很容易了,所有問題都會迎刃而解。第一,第一自然段開門見山地點明了作品的主線后,為什么第二自然段要寫祖母的死與父親的失業(yè)和“滿院狼藉”?很簡單,這都是在寫人的脆弱的一面,為后面展示父親“背影”中所體現(xiàn)的愛的玄機埋下伏筆。人(祖母)會死,這還不脆弱嗎?父親失業(yè),父親在徐州的住所“滿院狼藉”,不是證明父親脆弱嗎?以結(jié)尾一段為例,父親和“我”為生計所迫東奔西走,這是在寫“我”和父親都脆弱;家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這是寫家庭經(jīng)濟脆弱;父親老境頹唐,觸目傷懷,情不能自己,都是在寫父親脆弱的一面。特別是父親最后的這封信,說他身體弱到連舉筷子和提筆都難了,大約離死不遠了,這更是體現(xiàn)了父親的脆弱。這和開頭部分寫祖母之死——生命的脆弱,是相互呼應的。但是,我們是不是因此就像韓軍先生那樣把全文視作寫“生死輪回”的“生之背,死之影”呢?恐怕不行,因為韓軍先生的說法根本無法解釋文中最核心的段落——父親為買橘子艱難爬月臺這一段——這一段雖然寫出了父親脆弱的一面,但由此就上綱上線去推斷當時“我”已經(jīng)感到父親“離大去不遠”,那就太夸大其辭了,不符合事實,更不符合文本本身。同樣,如果沒有父親為“我”買橘子艱難爬月臺而讓“我”強烈感受到父親的脆弱,像懺悔說這一派那樣認為,“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于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弊尅拔摇睂捜萘烁赣H的過去而有了懺悔心,這也不符合原文的實際。因為父親為“我”買橘子艱難爬月臺而讓“我”強烈感受到父親的脆弱,是朱自清所說的他自己的“剎那主義”美學的關節(jié)點,正是父親買橘子這次愛的行動的難度所展示出來的他身體的脆弱,“剎那”之間讓“我”感動了。有了這種感動,這才會有后面“我”對父親的寬容和諒解。否則,如果“我”還是那個繼續(xù)對父親的“愛”無感的“我”,不要說兩年不見,即使過了再多年,“我”也不可能因為父親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就心中涌起對父親的愛并且寬容和諒解父親的過去。正因為有了“我”對父親買橘子時那脆弱“背影”中所體現(xiàn)的“愛”的感動,“我”才會對父親“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心生感念。
為中學語文教學界最為關注的文中四處提到的“我”的眼淚,仔細分析起來,代表著“愛”的眼淚,每次都與人的“脆弱”有關,這種邏輯關系,是文本本身呈現(xiàn)出來的。文中第一次寫到“我”的眼淚,是祖母之死——生命的脆弱;第二次寫到“我”的眼淚,是看到父親艱難攀爬月臺時的背影——父親的身體脆弱(這種脆弱和生死無關);第三次寫到“我”的眼淚,是父親給“我”送行結(jié)束時他轉(zhuǎn)身離開,“我”看著他的背影再次流淚,生離死別,在中國傳統(tǒng)的審美系統(tǒng)中,是人的情感最脆弱的時候;第四次寫到“我”的眼淚,是父親信中提到他身體衰弱并且說“離大去不遠了”。作品中,“我”愛祖母,“我”愛父親,都是借“人的脆弱”來觸動“我”的“眼淚”(愛)的扳機的。
最后,我們還需要解決本文寫作邏輯中的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作者為什么寫父親的背影而不是寫父親的正面來展示父子之情?不少解讀者都從現(xiàn)實中的朱自清父親身上去找答案,認為“嚴父”和父親正面形象的不完美(指朱父的妾室事件并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的家庭矛盾和父子矛盾),是導致作者只寫父親的背影而不寫父親的正面的原因。這從作家的創(chuàng)作心理層面上,似乎也說得通。但這畢竟是脫離文本本身的一種猜測。雖然作者說本文是寫實之作,但是,對于文學作品的閱讀,我們更需要強調(diào)的,是從文本本身中去找答案,因為即使再寫實,也存在著作者在寫作中的取舍問題?,F(xiàn)實和作品,畢竟不是同一回事,在解讀作品時,我們當然需要了解和作者有關的一些現(xiàn)實生活中的本事,但是,我們絕不能以現(xiàn)實中生活的本事去代替作品本身。這是閱讀的重要原則。但是,這也并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從文本中的某一點生發(fā)開去,做天馬行空的想象式解讀,像韓軍所說的那樣用“生之背,死之影”去解釋這一問題。誰敢說作家寫“生”之父親就只能寫背影的?就不可以寫正面的臉?這在寫作邏輯上顯然是解釋不通的,這樣去解讀《背影》,一樣也是不尊重文本本身的一種行為。其實,在《背影》中,作者以一種隱藏的手法很好地透露了為什么寫父親的“背影”而不去寫父親正面的臉。在作品中,無論是父親堅持要親自給“我”送行,還是執(zhí)意要為“我”去爬月臺買橘子,都展示了“我”的父親是一位家長制色彩較濃的父親——不管孩子需要不需要,都強制性地把自己的愛強加到孩子身上。同時,文中反復寫到父親對茶房的不放心,和“我”對父親的噦嗦和“迂”的不滿卻又反抗無效,這些都體現(xiàn)了“我”眼中父親的“強勢”和“我”內(nèi)心的“怯”于反抗。在家長制的父子等級面前,在強勢父親面前,內(nèi)心“怯”于反抗的孩子“我”是很難能夠把視線直對父親的臉的。正是這種心理機制,導致作者只能去寫父親的背面(就是父親強勢的另一面,溫柔的一面、脆弱的一面)——背影,而不愿意直視父親的正面(強勢這一面,家長制這一面)。這一點,還可以從文章開頭作者寫家庭變故時的情形得到證實。文章開頭,如果是出于“為尊者諱”的目的就像“懺悔說”這一派所認為的那樣,那肯定不應該寫父親的失業(yè)和祖母的死,但是,作者寫了,原因上面已經(jīng)解釋清楚了,不過,既然作者沒考慮過為尊者諱,為何卻又不像魯迅直面慘淡的人生和鮮血一樣如實交代家庭的變故是父親的不堪行為造成的呢?這顯然和家長制色彩濃厚的父親在“我”面前長期強勢造成的“我”內(nèi)心的“怯”于反抗有關,這導致“我”不敢正面地呈現(xiàn)父親導致家庭變故的不堪行為。也就是說,為了“背影”的主題,作者必須寫祖母的死和父親的失業(yè),但父親長期的強勢家長作風造成的“我”的心理壓力,又導致作者不能去寫祖母的死和父親失業(yè)背后的原因——如果寫了,“我”就是和父親正面交鋒了——而這恰好違背了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心理機制。正因為作者回避了與強勢父親的正面對峙,所以,作者只能選擇父親的“背影”來寫。
也就是說,“背影”其實不是韓軍所謂的“生之背,死之影”,“背影”其實是指父親的強勢家長作風之外的另一面的意思——就是父親脆弱的一面、溫情的一面(背面)。通過以上對全文的解讀我們知道,作品中父親的眾多行動中真正讓“我”感動的,正是父親脆弱的一面、溫情的一面,而不是父親作為強勢家長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