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一直是我國城鄉(xiāng)居民餐桌上的美味佳品,但過度地非法捕食導致野生青蛙的數量直線下降,加上近年來由于農業(yè)上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及工業(yè)污染,導致青蛙種群的生存狀況令人堪憂,天然產量已遠遠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因此開展青蛙養(yǎng)殖既可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也能促進天然野生資源的恢復,具有一定的市場和產業(yè)前景。
食用青蛙人工飼養(yǎng)必須從人工采卵后養(yǎng)育孵化,出膜后的蝌蚪在原孵化池或網箱中培育,每平方米水面放養(yǎng)600~800尾,第4天開始人工投餌,經一周飼養(yǎng)后移入飼養(yǎng)池,大約20~30天后逐步以紅蟲、水蚤、蠅蛆為主食,也可以豆?jié){、豆渣、豆餅粉、小球藻為主食,加喂一定的魚粉可促其生長,一般每萬尾用15個熟雞蛋揉碎帶水潑喂1~2次。第5天后,改用豆?jié){、麥麩、豆腐渣配合飼料或米糠及魚粉等飼料,每天投入1~2次,飼料投放在餌料臺上,粉末狀餌料先用水調成粘稠狀再潑喂。
①蝌蚪期管理:當發(fā)現池水中有氣泡或水質有腐臭味時要立即換新水,一般每3天換一次,天氣干旱多日,連續(xù)高溫時,每2天換一次水。
②變態(tài)期管理:蛙卵孵化后70天左右變成幼蛙。蝌蚪從出現前肢到完全變態(tài)的這一階段時期主要靠吸收尾部供給,靠肺呼吸空氣,并開始躍出水面登陸棲息,當有90%以上蝌蚪變?yōu)橛淄軙r,即可移入幼蛙池飼養(yǎng)。
2.幼蛙飼養(yǎng)
①強化馴養(yǎng):用高密度集中圈養(yǎng)可按每平方米100~150只的密度,圈養(yǎng)在內壁光滑,高度1米以上的水泥池中,池水深20厘米左右,在水面上放置餌料臺,池內不設陸地,迫使幼蛙上臺集中采食和棲息。
②誘餌馴食:先用鮮活誘餌料喂1~2天,第3天開始在誘餌中添加20%的人工飼料,以后逐日加大比例,10天后增加到80%“活餌”料,主要有蚯蚓、蠅蛆、小魚蝦、昆蟲、蝎牛和泥鰍等,“死餌”是指蠶蛹干、動物內臟及配合飼料等。以動帶靜,“死餌”活化,最后過度到完全攝食人工餌料。同時要求投料定時、定量、定位。投料時間,春、秋季在中午前后,夏季在傍晚或早上,每天投料1~2次,每次投料要在1小時左右幼蛙吃完。體重50克以下的幼蛙投餌量應占體重的6%~8%,體重100克以上的幼蛙,投餌量應占體重的8%~10%。餌料要求新鮮、干凈和富有營養(yǎng)。
③分級分養(yǎng):幼蛙馴養(yǎng)20~30天時,應放干池水,并將大規(guī)格的幼蛙按每平方米60~80只密度轉入成蛙池飼養(yǎng),小規(guī)格幼蛙仍留原池馴養(yǎng)。采用飼餌、室內立體、多層箱籠密集養(yǎng)殖,是養(yǎng)殖青蛙的一種新方法。將青蛙養(yǎng)殖在塑料箱和木箱中,進行小型養(yǎng)殖產量極高,每平方米可養(yǎng)殖數百只,一般從孵化到成蛙,只需5個月時間。
3.成蛙飼養(yǎng)
①動物飼料:幼蛙轉入成蛙池后攝食量大,生長速度加快,是形成商品產量的重要時期,需增加動物性飼料的飼喂,主要是人工培養(yǎng)的蠅蛆、蚯蚓、紅蟲、球藻水蚤等高蛋白、高繁殖率的活餌。
②混合飼料:在活餌不足的情況下,可搭配混合飼料,如用菜子餅(粉狀)60%、米糠(或麥麩)30%、大豆粉5%、魚粉5%配合均勻效果較好。
③堆養(yǎng)蚯蚓:在土堆上養(yǎng)蚯蚓,只要每天傍晚分片在土堆上灑上一些濃度為3%~5%的石灰水,蚯蚓即會傾巢而出,充當蛙餌。
④調整密度:成蛙飼養(yǎng)1個月后,蛙體重量達100克時,飼養(yǎng)密度每平方米30只,2個月后改為每平方米10~15只,再經短期飼養(yǎng),即可成為商品蛙上市。
1.選擇好場地:要求水源充足無污染,土地不能是沙地,環(huán)境安靜,地勢稍高不被水淹的地方建場。
2.掌握技術:在下定決心養(yǎng)殖之前,應全面掌握好蛙卵孵化培育、等全面養(yǎng)殖技術,技術是生產的核心力量,是成功的基礎。
3.場地建設:找好場地后,應及時修建蛙池,清塘,消毒,浸泡,爆嗮。
4.準備好種源:青蛙繁殖期是每年的3~5月,所以在產卵之前,應先保證場地建設完成,充分準備好高質量種苗的投入(種苗引進需注意選有實力的合作伙伴實地考察公司實力)為高產打下基礎。
青蛙養(yǎng)殖第一年投入總成本在1萬到1.5萬元左右一畝,后續(xù)第二年、第三年投入的設施成本、場地建設和青蛙種苗等都不需要成本了,其余每畝地飼養(yǎng)蠅蛆與蚯蚓的飼料費用及為吸引昆蟲而投入的電費、人工成本等每年約8000元左右,如按3年為周期計算平均每年投入8800元/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