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天兵,陳 凱, 劉 健, 杜 菲
(1.安徽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安徽 淮南 232001; 2.安徽理工大學礦山智能裝備與技術安徽省重點實驗室,安徽 淮南 232001)
目前,機械臂在工業(yè)、航空以及醫(yī)療等領域應用廣泛,但機械臂運動時會產(chǎn)生一定的振動,影響其定位精度,為減少機械臂振動,需要首先了解振動產(chǎn)生的原因和機理,并對機械臂的振動特性進行分析[1-2]。國內外一些學者從動力學模型入手,對機械臂振動特性進行研究,文獻[3]考慮關節(jié)柔性建立了雙連桿機械臂模型,并對其進行了振動控制,具有重要的工程價值;文獻[4]以絕對節(jié)點坐標法對柔性梁結構進行了建模,探究了剛性、柔性坐標共享的可能性;文獻[5]利用假設模態(tài)法和漢密爾頓原理建立了機械臂柔性部分動力學模型,獲得了末端負載的殘余振動,為主動殘余振動控制提供了參考。這些研究提出了多種可靠的建模方法,但是,僅對一定條件下的振動特性進行了分析,并沒有考慮不同因素對其振動的影響關系,分析不夠全面。除上述研究之外,文獻[6]采用傳遞矩陣與機械導納建立了柔性機械臂的動力學模型,研究了復雜柔性機械臂空間多維振動特性;文獻[7]提出了一種基于變形旋量理論的動力學建模方法,探究了機械臂空間變形耦合和扭轉變形對振動特性的影響;上述研究雖然考慮了不同屬性因素對機械臂振動特性的影響情況,但研究大多側重仿真,缺少實驗的驗證與對照,并且對實測信號的振動特性分析不夠具體。
針對上述問題,本文選取剛柔機械臂作為研究對象,利用拉格朗日方程以及假定模態(tài)法對其進行動力學建模,并考慮關節(jié)柔性對模型進行優(yōu)化,仿真分析兩種模型的振動情況;搭建壓電兩關節(jié)機械臂實驗平臺,選取轉速、電機配置等因素設計正交試驗進行振動測量,并利用信號處理方式,分析振動信號,探究不同因素對機械臂振動特性的影響。
為提高模型精確度,減少運算復雜度,在保證建模準確性的前提下,作出如下假設[5]:
1)只考慮柔性機械臂的橫向振動,忽略其軸向變形和剪切變形;
2)假定橫向變形為小變形;
3)機械臂的長度遠大于其截面面積;
4)忽略重力、阻力等因素對系統(tǒng)的影響。
剛柔兩關節(jié)機械臂的簡化模型如圖1所示,XOY為慣性坐標系,X1OY1、X2O2Y2分別為固連于桿1和桿2上的動坐標系,桿1是長度為l1的剛性臂桿,桿2是長度為l2的柔性臂桿;在O處設置驅動電機1,在其帶動下,桿1繞著O點旋轉,其轉動慣量為J1,加載力矩為τ1,轉動角度為θ1,在桿1另一端設置驅動電機2作為關節(jié),并連接桿2以O2點為原點作旋轉運動,轉動慣量為J2,加載力矩為τ2,轉動角度為θ2,關節(jié)處質量為md。同樣的,P點在X2O2Y2坐標系中的存在變形,假設撓度形變量為y,則P點變形前位置為(l2,0),變形后為(l2,y)。
圖1 剛柔兩關節(jié)機械臂的物理結構模型
則P點在X1OY1中的位置為(l1+cosθ2l2-sinθ2y,sinθ2l2+cosθ2y),即,在XOY中的坐標為(Px,Px),其中
(1)
則末端P點的速度的平方為
(2)
根據(jù)柔性臂桿2一側約束,另一側自由的結構特征,可將其等效為懸臂梁進行分析[7],由約束條件可知其頻率方程為
coskl2coshkl2=-1
(3)
式中:l2為臂桿長度,則i階的固有頻率為
(4)
式中:ki為頻率方程第i個解,E2為彈性模量;I2為材料橫截面對彎曲中性軸的慣性矩;ρ2為材料密度;A2為截面面積。
對應i階頻率的模態(tài)振型函數(shù)為[8]
Zi(x)=cosh(kix)-cos(kix)-
(5)
關節(jié)轉軸1的動能為
(6)
關節(jié)轉軸2的動能為
(7)
桿1的動能為
(8)
桿1末端關節(jié)處動能為
(9)
桿2的動能為
(10)
式中:Vx為桿2距關節(jié)x處的位置的速度,公式中兩個積分分別用a、b代替
(11)
系統(tǒng)的勢能為
(12)
(13)
其中,L=T1+T2+T3+T4+T5-V。
代入對應公式,并化簡得
(14)
利用Matlab軟件中的Simulink仿真程序對上述模型進行數(shù)值仿真。設定臂桿長度l1= 0.2m、l2= 0.3m, 截面尺寸分別為A1= 9×10-5m2、A2= 1.5×10-5m2,材料密度分別為ρ1=7.8×103kg/m3、ρ2=7.9×103kg/m3,彈性模量分別為E1=2.06×1011N/m2、E2= 1.95×1011N/m2,則其對彎曲中心軸的慣性矩分別為I1= 1.69×10-9m4、I2= 1.25×10-12m4;O、O2關節(jié)處電機轉子轉動慣量分別為J1= 4.5×10-5kg·m2、J2= 5.5×10-6kg·m2,加載力矩分別為τ1= 2.3N·m、τ2= 0.46N·m。
圖2 剛性臂桿關節(jié)轉角曲線
圖3 柔性臂桿關節(jié)轉角曲線
圖4 末端振動位移曲線
從仿真結果可以看出,除開始階段的輕微波動外,剛性臂桿1的轉角曲線斜率基本不變;相對而言,柔性臂桿2的轉角曲線斜率變化較大;末端振動位移曲線主體是幅值2mm、頻率4Hz左右的正弦曲線,但在開始階段出現(xiàn)將近3mm的整體明顯偏差,在3s左右趨于平穩(wěn)。
上述建模過程均在關節(jié)為剛性轉動的前提之下進行,假定了作用在機械臂上的力矩等于驅動力臂,然而,關節(jié)柔性作為機械臂振動的主要原因,是不可忽略的[9]。為了提高模型精度,確保仿真與實際情況相符,需要在模型的建立中考慮關節(jié)柔性的影響,為后續(xù)的振動控制奠定更可靠的理論基礎。
關節(jié)柔性是指柔性機械臂關節(jié)處的驅動電機轉動時,電機轉子帶動的電機軸會產(chǎn)生扭轉振動,而電機軸再帶動被驅動件,也就是機械臂臂桿,傳遞過程中存在阻尼。本文從模型精確度以及運算復雜度出發(fā),選擇線性轉子-扭簧系統(tǒng)模型,該模型利用扭簧表示關節(jié)處電機與驅動件之間的傳動關系,忽略驅動電機內部動力結構與傳動裝置,只考慮關節(jié)的輸出運動參數(shù)與驅動力矩之間的關系。
圖5 柔性關節(jié)模型示意圖
如圖5所示,分別在電機轉子與殼體上建立坐標系qm和qs,θm為電機驅動下臂桿的實際轉動角度,θs為柔性機械臂關節(jié)處電機輸出角度,即電機與搭載電機的臂桿關節(jié)殼體的相對轉動角度,而電機與關節(jié)所受力矩的關系為
(15)
式中:τm為電機受到的力矩,τ為電機產(chǎn)生的驅動力矩,τs為關節(jié)受到的力矩,K表示扭簧的非線性扭轉剛度,可利用關節(jié)所受扭矩和轉角的實驗測量數(shù)據(jù)進行擬合求得。
考慮上述關節(jié)柔性問題,結合已有模型對其進行優(yōu)化。首先仿真模擬出關節(jié)柔性參數(shù),假定關節(jié)轉動響應的實際轉動角度曲線如圖6所示。
圖6 關節(jié)實際轉角響應
采用此屬性下的關節(jié)力矩傳動關系,將上節(jié)模型的相關力矩變量進行更改并仿真,其余參數(shù)、初始條件以及仿真時間均不變,得到考慮關節(jié)柔性的兩關節(jié)柔性機械臂的關節(jié)轉角及末端振動曲線,如圖7~圖9所示。
圖7 考慮關節(jié)柔性的剛性臂桿轉角曲線
圖8 考慮關節(jié)柔性的柔性臂桿轉角曲線
圖9 考慮關節(jié)柔性的末端振動位移曲線
從仿真結果可以看出,考慮關節(jié)柔性之后,兩個關節(jié)轉角曲線在原曲線趨勢的基礎上,均在開始階段出現(xiàn)了明顯的震蕩波動,相比于柔性臂桿2,剛性臂桿1的波動更明顯;而末端振動曲線在關節(jié)柔性影響下的改變更大,在開始階段出現(xiàn)了將近6mm的大幅值曲線震蕩,且曲線為多頻率波形疊加狀態(tài),然后逐漸衰減,在5s左右變?yōu)榉?mm、頻率4Hz左右的穩(wěn)定正弦曲線。
根據(jù)仿真結果并結合關節(jié)柔性模型,可分析得:由于考慮了關節(jié)柔性,在啟動階段關節(jié)轉角響應電機驅動時,關節(jié)轉角會出現(xiàn)大幅度的擺動,然后擺動幅度逐漸衰減直至平穩(wěn)運轉,而且此情況對剛性臂桿轉角的影響較大;末端振動位移方面,同樣是由于啟動階段關節(jié)處的擺動,才出現(xiàn)了振動,所以出現(xiàn)了開始階段波形為不同頻率波形疊加,而一段時間后恢復單一頻率波形的情況。上述結果與分析說明了關節(jié)柔性會直接影響兩關節(jié)柔性機械臂的仿真結果,在對其模型建立時是否考慮關節(jié)柔性十分必要。
為了驗證模型的準確性,并進一步探究柔性機械臂的振動特性,設計基于壓電材料的柔性機械臂振動測量系統(tǒng)。選定長300mm,寬15mm,厚1mm的不銹鋼材料作為柔性臂桿;選定長200mm,寬15mm,厚6mm的碳鋼作為剛性臂桿;考慮速度控制和系統(tǒng)成本,選擇步進電機作為驅動電機;根據(jù)臂桿質量以及轉動速度,選擇輸出力矩為2.3N·m的57步進電機(下文簡述為大電機)作為連接底座與剛性臂桿關節(jié)的驅動電機;選擇輸出力矩為0.46N·m的42步進電機(下文簡述為小電機)作為連接剛性臂桿與柔性臂桿關節(jié)的驅動電機,并為兩電機配備普菲德生產(chǎn)的DM542驅動器及型號為KH-01的控制器。
根據(jù)柔性機械臂尺寸,選擇22mm×19.5mm的矩形PZT壓電陶瓷單晶片作為傳感片, 極板面積為18mm×18mm,壓電片兩表面極板之間的距離d=0.12mm;壓電常數(shù)d31=220×10-12C/N。為了對其一階模態(tài)情況下的振動情況進行準確測量,在距離柔性臂桿固定處30mm的位置進行壓電片的粘貼[10],裝置示意圖如圖10所示。
圖10 機械臂實物圖
選擇NI公司的USB-6003數(shù)據(jù)采集卡作為采集器件,在LabVIEW平臺上編寫程序控制采集卡進行采集。查閱相關資料可知,除特殊要求外,一般的柔性機械臂的角速度在10(°)/s~30(°)/s之間,為貼近工程實際,選擇20(°)/s作為角速度進行研究;而步進電機的轉速由細分、驅動脈沖頻率以及步距角共同決定,具體關系為
ω=fqθb/nx
(16)
式中:ω為轉動角速度,單位為(°)·s-1;fq為電機驅動脈沖頻率,即每秒輸出的脈沖數(shù);θb為電機步距角,nx為電機細分數(shù)。電機細分數(shù)一般為2的倍數(shù),為保證基本轉動精度要求,細分一般設定為32、64、128等高細分。
從上述參數(shù)設置可知,存在各電機轉速、各電機細分以及各電機驅動頻率等大量變量,若一一對應組合,會產(chǎn)生大量的實驗組數(shù),逐一試驗的話,耗時巨大,且意義不大。針對上述情況,擬采用正交試驗的方法設計試驗方案,在進行盡可能少的實驗次數(shù)的前提下,探究盡可能多的影響振動特性的參數(shù)變量,減少工作量。
正交試驗是研究多重影響參數(shù)的一種快速、便捷且有效的實驗設計方法。為了設計探究剛柔耦合下的柔性機械臂振動特性的正交試驗方案,首先需要確定試驗中的參數(shù)變量以及各變量可設定的參數(shù)值。根據(jù)上節(jié)機械臂設置情況可知,每次測量給定總的角速度之后,還需要設定電機速度、電機細分以及電機驅動頻率,具體為剛性臂桿的轉動角速度ω1、大電機細分nx1、驅動頻率fq1、柔性臂桿的轉動角速度ω2、小電機細分nx2以及驅動頻率fq2。上述6個變量為待設定參數(shù),但根據(jù)公式(16)可知,角速度、細分和驅動脈沖三者中已知兩個便可確定另外一個量,所以,待定參數(shù)為4個;此外,為了保證實驗組的對照性,并使實驗更貼近實際,同上節(jié),規(guī)定總的角速度為20(°)/s,此時,大小電機的角速度確定其中一個電機的角速度,便可知另一個電機的角速度,綜上所述,待定參數(shù)數(shù)量為3個,也就是3個因素。由于細分的有限種類以及總角速度的確定,在上述六個參數(shù)中,選定大小電機的細分數(shù)nx1、nx2作為待定參數(shù),并在大小電機角速度中,選定小電機角速度ω2為待定參數(shù)。
根據(jù)步進電機特性可知, 過低的細分在電機運轉時會產(chǎn)生過大的顫振和抖動,所以實際應用中不常采用過低的細分設置,據(jù)此,選取32、64、128作為nx1、nx2因素的三個水平。 根據(jù)20(°)/s的總角速度并考慮實驗對照性, 選取5(°)/s、10(°)/s、15(°)/s作為ω2因素的三個水平,選擇L9正交試驗表進行試驗方案設計,具體如表1所示。
測量的初始條件為:將柔性臂桿轉動至剛性臂桿的直線延長線位置,作為初始位置;設定兩步進電機轉動方向一致;同時啟動大小電機,采樣時間設為10s,采樣率設為1k;按照表1參數(shù)分別設置并進行9組實驗,得到9組原始時域信號;由于電機電源的干擾,需要對原始信號進行去噪,利用Matlab進行低通濾波處理,截止頻率選擇45Hz,得到最終結果如圖11所示。
表1 正交試驗表
(a) 第1、2、3組結果
(b) 第4、5、6組結果
(c) 第7、8、9組結果圖11 第1~9組測量結果
從圖11從可以看出,9組情況下的柔性機械臂振動,均呈現(xiàn)出先大幅值震蕩然后逐漸衰減至穩(wěn)定小幅值振動的趨勢,與圖9考慮關節(jié)柔性的振動仿真曲線趨勢相同,說明了考慮關節(jié)柔性建立的模型較為準確,能夠仿真柔性機械臂的實際振動情況。除此之外,從圖11中還可看出,三組不同設置下的振動,雖然總體趨勢是一致的,但是振動幅值、穩(wěn)定時間以及衰減時間等都是不同的。為探究不同參數(shù)設置下的剛柔耦合機械臂振動特征,需要進一步對信號進行處理,去探究影響其振動特性的參數(shù)量是哪些,以及它們之間的影響關系。
小波分析是時頻分析方法的一種,不僅能得到信號的頻率組成,還可以得到不同頻率在不同時間下的強度大小。小波分析的時頻分辨能力與其頻率分解尺度有關,并且,低頻信號成分的時間分辨能力較強,高頻信號成分的頻率分辨能力強[12]。根據(jù)測量信號的頻譜圖可知,測量信號屬于低頻信號,為了在保證時間分辨能力的同時提高頻率分辨能力,采用f/2048的頻率分解尺度,對信號進行小波變換,得到的時頻譜結果如圖12所示。
(a)第1、2、3組時頻譜結果
(b)第4、5、6組時頻譜結果
(c)第7、8、9組時頻譜結果圖12 第1~9組時頻譜結果
如圖12時頻譜結果所示,其中橫坐標為時間,縱坐標為頻率,譜中每一點的顏色由該點對應時刻下,對應頻率的強度確定,顏色亮暗程度與信號強度的關系如時頻譜右側的能量條所示,信號的強度大小與振動幅值相關,強度越大,振動幅值就越大。從時頻譜中可以看出,每幅譜在6Hz、9Hz左右處均明顯存在兩條高強度區(qū)域頻帶,且在前幾秒處,存在由大強度逐漸衰減的衰減段;在后幾秒處,存在強度變化較小的平穩(wěn)段。
為更具體地對這兩種頻率信號成分進行分析,采用類間方差確定衰減段與平穩(wěn)段的分界點。設每條頻帶區(qū)域內t時刻fHz信號的強度為B(t,f),其中,0s (17) 衰減段、平穩(wěn)段內的強度均值為 (18) 分界時間為t0時的類間方差為 (19) 將t0遍歷0~10,定義得到最大類間方差的t0為最終分界時間T,即 (20) 確定分界時間之后,定義衰減段中的最大強度B1、平穩(wěn)段的強度平均值B2為振動特征、最大強度B1對應的頻率F為頻帶頻率。 按照上述定義,提取每幅譜中每條頻帶的衰減段最大強度、平穩(wěn)段強度以及兩階段的轉換時間點作為振動特征,具體值如表2所示,結果保留兩位小數(shù)。 表2 第1~9組振動特征值 從表2可以看出,頻帶的頻率基本固定在5.86Hz和9.03Hz,并且,除第3組外,5.86Hz頻帶的衰減段最大強度均大于9.03Hz的強度,由此說明振動信號由5.86Hz、9.03Hz成分組成,且5.86Hz為主成分;觀察分界時間,可看出5.86Hz、9.03Hz頻帶衰減段基本在4~5s、2~3s結束,且1~9組整體趨勢從高逐漸減小,結合表1可判斷電機轉速對進入平穩(wěn)階段的時間有一定影響,并且小電機的轉速越大、或者大電機的轉速越小,振動進入平穩(wěn)階段的時間越早。 此外,兩頻帶的衰減段最大強度變化與平穩(wěn)段最大強度變化基本同步,說明細分和轉速對其作用影響規(guī)律基本相同,結合表1對其影響進行分析。對比1、2、3組結果可看出,兩電機細分相同時,隨著電機細分的增大,兩頻帶衰減段、平穩(wěn)段的強度均有所下降;而大電機為128細分的3、5、7組結果,相對于小電機為128細分的3、6、9組結果,其衰減段最大強度較?。徽f明電機細分越小,引起的振動強度就越大,并且大電機細分的影響較大。對比1~3、4~6、7~9組結果可看出,小電機轉速越小,也就是大電機轉速越大,引起的振動強度越大。觀察表2,振動強度最小的為第3組,其細分最小,但大電機轉速較大;強度最大為第1組,其細分最大,但大電機轉速同樣較大,說明相比于轉速的影響,電機細分對振動強度的影響較大。 本文采用拉格朗日方程及假定模態(tài)法對剛柔兩關節(jié)機械臂進行了建模,并考慮關節(jié)柔性對模型進行了優(yōu)化,利用實驗驗證了考慮關節(jié)柔性的必要性。選取臂桿轉速以及電機細分配置作為因素設計正交試驗,并對測量結果進行小波變換,探究了其振動特性;定義了衰減段強度等多個信號特征,通過對比多組結果,得到了不同因素對振動特性的影響關系,為機械臂配置提供了可靠的參考。4 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