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茹
人的本質思想是馬克思思想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探析馬克思早期的人的本質思想,有助于全面深刻的理解人的本質思想的體系。本文主要從人是現(xiàn)實世界中的人、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世界歷史是人的實踐史三個層面來論述馬克思早期的人的本質思想的演變發(fā)展。最終指出人的本質是圍繞著人的實踐活動展開,人是世界歷史和普遍社會關系中的個人。
從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可看出人是存在于現(xiàn)實世界中,處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中進行實踐活動的人。馬克思不認可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的全部觀點,指出人是現(xiàn)實世界中人。接著他又批判了費爾巴哈關于人本質的觀點,提出了人是有意識的生命活動,在《費爾巴哈提綱》中正式闡明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多次強調人實踐活動的重要性,人通過實踐活動與對象聯(lián)系,世界歷史是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
1 人是現(xiàn)實世界的人
在博士論文中,在敘述原子的概念的時候,馬克思認為原子只有其他物發(fā)展關系,且其他是自己本身時,原子的概念才得以實現(xiàn)。原子是具有自我意識的原子,原子要在自身中打破所有的束縛,成為一個個體自由的人。由于普魯士政府對知識界的迫害,馬克思開始從書桌轉向現(xiàn)實。在1841年初至馬克思退出《萊茵報》之間,馬克思側重對國家政治問題的研究,此時,他基本贊同黑格爾的觀點,把國家看成普遍理念的最終實現(xiàn),并以理性的國家概念來批判當時的國家制度。他認為普魯士政府把個別等級的觀念上升為國家的觀念,把人民的整體自由降低為某些階級才擁有的自由。馬克思在此期間,逐步對黑格爾的國家觀產生質疑,開始從現(xiàn)存的社會狀況以及現(xiàn)實的人出發(fā),關心社會中實際的問題。
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馬克思主要圍繞著家庭、市民社會、國家的關系對黑格爾的國家觀展開批判。馬克思反對把國家看做精神的最高實現(xiàn),無論是市民社會還是國家都是以個人為基礎而建立,而“國家的職能等等只不過是人的社會特質的存在方式和活動方式”。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提出人是人的世界,人類的精神財富、物質財富乃至宗教也是由人創(chuàng)造。馬克思主要吸收了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思想對黑格爾進行批判,站在感性的立場上指出,個人為了滿足的自己的私欲而進行斗爭的客觀現(xiàn)實,人們并將上帝現(xiàn)實化,將宗教人化。費爾巴哈認為身體與靈魂間的對立,甚至在邏輯上都是無力的。因為身體與靈魂本來就是同一類,靈魂與身體都存在于人本身,宗教本身就是人的意識的體現(xiàn),要是這一意識回歸到我之內。
馬克思從現(xiàn)實中人立場出發(fā),人并不是在理念中虛幻的存在,而是站立在地面上,生活在現(xiàn)實世界之中有血有肉人,要真正的認識自我,就必須在現(xiàn)實的世界中尋找自己。
2 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手稿中》開始對費爾巴哈的觀念進行批判,兩人對類有不同的理解。費爾巴哈認為“意識”把人與動物區(qū)分開來,而馬克思指出“人是有意識的生命活動”這一點把人同動物區(qū)分開來。人的本質到底是什么,費爾巴哈指出理性、愛、意志力,這就是完善性,這就是最高的力,這就是作為人的絕對本質。他把人的感覺當做人的本質,人的本質也就是人的精神實體。馬克思把類本質看做是“有意識的生命活動”這一類本質可以看成三個部分。第一,人作為自然存在物,受到自身肉體的限制。人為了滿足生存的需要,不可避免的與存在自身之外的事物發(fā)生聯(lián)系。第二,人作為有生命的存在物,具有生命力與能動性,充滿激情與熱情。人在改造自然對象的同時,不僅滿足了自身的肉體的需要,更是個體性的實現(xiàn)。第三,人是具有精神的人,人的精神與客觀對象之間并無直接的聯(lián)系,而是需要人的實踐活動相連。在人的活動中,人才真正的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正是在類的活動中,改造中自然界成為了人的作品與人的現(xiàn)實,精神在對象化的活動中變成了物質。
費爾巴哈認為人的本質是單個固有的抽象物,馬克思指出人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是由人生產的,人在對象世界中進行實踐的過程,同時也生產自己與他人的過程,整個社會關系便是在人的實踐中緊密結合并不斷變化。而自然界只有在社會層面上來說,才會成為人與人聯(lián)系的紐帶,并使“自己合乎人性的存在的基礎”,于是自然界被賦予了人的精神,人同自然形成了本質的統(tǒng)一。我作為人的活動,本身的存在于社會活動之中,我自身所做的東西,也是來源于社會的給與,也是自身為社會所做出來的,所以我自己就是社會存在物。人是特殊的個體,正是因為人是特殊的個體存在,個人才能成為現(xiàn)實的社會存在物。人也是總體,在被感知的社會中自為的存在,人在社會中創(chuàng)造并享受。人創(chuàng)造社會并在社會中確認自己,人并不是單獨的存在,而是在實踐中使自身的生活構成一個整體的社會關系。
人作為群居的存在,人必與其他人進行交往,自然界是被賦予了人類精神的自然,人同自然界在社會中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人必是社會關系中的人。如果把人從所處的關系中進行剝離,那么人將不再適應生存的環(huán)境,人便失去了他的本質。
3 世界歷史是人的實踐史
“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個人要生存,首要便要滿足個人的肉體需要,個人在生存中與自然界發(fā)展關系,個人與自然的關系便成為首要關系。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是人進行物質生產本身,歷史的延續(xù)便是人類生存的延續(xù),人的歷史活動始終圍繞著人的生存問題。在這里人的活動不是黑格爾絕對精神的外化,也不是費爾巴哈的精神實體,而是受肉體限制并具有主動性的人進行的實踐活動。當人滿足第一個前提之后,已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工具又會產生新的需要,在已有的生產需要和工具的基礎上進行在在生產活動。隨著生產活動的不斷推進,一方面工具不斷改進,生產力逐步發(fā)展,另一方面社會交往愈加深入。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僅表現(xiàn)為空間上大幅度擴展,而且對自然物的改造也更加深入;而人與人的聯(lián)系則不斷突破地域、民族、國家的限制,個人不斷擴大范圍,實現(xiàn)自身的社會交往。
人在對象中得以認識自身,人的本質也在對象中得以顯現(xiàn)。而人的本質與人的存在之間,費爾巴哈用精神進行連接,馬克思則是用活動來連接。馬克思認為人的類本質不止是感性的形式更是感性的活動,人是現(xiàn)實存在活動的人,人的所有的思維活動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實現(xiàn)。人與人在相互聯(lián)系中改造世界,但又在聯(lián)系中處處限制著理性。以往的歷史活動往往忽略人最基本的東西,而不斷的強調道德、信仰等,真正限制著人的歷史活動的是人對社會的改造。道德與信仰本身不具有任何力量,只有經過載體,即通過人的活動才能發(fā)揮作用,“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
4 結語
馬克思對于人的本質的理解,主要是圍繞著人的實踐活動展開,無論是現(xiàn)實世界中人,還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人,都是在對象化的活動中顯示。世界歷史是也是個人實踐創(chuàng)造的結果,個人在滿足的自己活動中,一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歷史,另一方面使人的社會交往擴展延伸。縱向維度的人類歷史與橫向維度的社會交往緊密交織,個人是處于世界歷史中和普遍社會關系中的個人。
(作者單位:西安郵電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