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樂
李固是東漢著名的輔政大臣,官至太尉,以直諫剛直聞名,有“北斗喉舌”之美譽,現(xiàn)代史學家范文瀾稱贊其為耿直派的領袖。147年李固被梁冀殺害,歸葬何處,后世史籍記載紛紜,約有三處:
一、河南省林州市城郊鄉(xiāng)東街村北李固墓。2008年11月26日的《安陽日報》刊登文章《大漢忠臣 魂歸何處》,寫道:“在林州市城郊鄉(xiāng)東街村北,諸山腳下,有一座古墓,透過突兀的殘冢和堅固的墓室,我們依稀能感受到它昔日的高大,當?shù)厝朔Q此墓為‘漢忠臣李固墓?!边@個說法依據(jù)有四。一是自稱李固四十二世后裔的李道在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修撰族譜時查閱得知李固后裔曾遷至此處,河南湯陰縣《瓦崗村李姓族譜》記述:“溯憶我李肇跡隴西名族,自東漢始祖頡,二世祖,墓南鄭,三世祖固,墓林縣東諸翟(今林州市東街村)北二里許”。二是明代天順五年(1461年)四月編撰的《明一統(tǒng)志》記載:“李固墓,在林縣東諸翟村,固東漢人,有名德,為梁冀所害,碑刻尚存。”三是明代成化年間成書的《河南總志》卷十將“喬固荒?!币暈椤罢玫掳司啊敝?,注釋者說,第八景在林縣境內,“喬固荒?!敝敢Υ彐?zhèn)東的杜喬墓和城東街村北的李固墓。兩人在東漢時均官至太尉,由于忠直,被梁冀所害。四是清代、民國縣志記載。清乾隆《林縣志》載:“太尉李固墓 在縣東諸翟村五里。俗傳為李固墓”。民國21年(1932年)《重修林縣志》:“李固墓在縣東五里諸翟村?!?/p>
二、陜西城固縣原公鎮(zhèn)原公村李固墓。該墓位于原公村以北楊墳院處,墓冢徑約5米,前立石碑一通,墓冢后被墾為村民自留地。碑為清代光緒元年(1875年)城固知縣周曜東刻立,上書“漢太尉李公固墓”。
三、陜西城固縣柳林鎮(zhèn)李固廟村李固墓。《水經(jīng)注》載:“漢水又東得長柳渡。長柳,村名也,漢太尉李固墓碑銘尚在,文字剝落,不可復識?!弊⒅兴帷皾h太尉李固墓碑”,就是《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秦漢拓本》中的“李固殘碑”,專家識讀殘碑內容為東漢李固墓志銘。長柳村即今柳林鎮(zhèn),李固墓在鎮(zhèn)東北五里處。該墓前現(xiàn)有兩通古碑,一為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城固縣令閻蒼舒所立,上書“漢忠臣太尉李公神道碑”;一為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陜西巡撫畢沅所立,上書“漢太尉李公固墓”。漢白玉“漢太尉李公固墓”碑,1986年城固縣人民政府所立。還有東漢石虎兩尊(一尊已遺失),墓后有祠。
以上三處李固墓,孰真孰偽?
河南林州李固墓最早出現(xiàn)在南宋淳熙年間,明代人已判定此不是李固真墓。明代學者崔銑于嘉靖元年(1522年)編撰的《彰德府志》說:“李太尉,漢中南鄭人。為梁冀所害,弟子董班守尸積十日不去?;傅奂纹淞x烈,聽許斂。班送喪至漢中而還。則李公墓在南鄭(今城固),明矣?!焙幽狭种堇罟棠箲獮橐鹿谮#涑霈F(xiàn)與以下因素有關:一是和李固同朝為官,共同與外戚勢力代表梁冀斗爭中同時遇害的杜喬有關。杜喬是今林州市姚村鎮(zhèn)上陶村人,東漢官至太尉,死后歸葬故里。因此,《瓦崗村李姓族譜》有“建和元年丁亥,三世祖固被梁冀誣死獄中,與杜喬尸俱暴于城北。門生郭亮等詣闕上書,將二公骸骨同葬于林慮(今林州)”的說法。二是與李固之子李燮擔任河南尹有關。《瓦崗村李姓族譜》有“固祖少子燮,靈帝時拜安平相,因坐貶,事后擢河南尹。是時梁冀雖除,王侯肆虐,黨禁殃賢,黃巾又起,仁人君子各逃命保身。燮祖乃攜眷隱于林慮山中,結廬于父冢之仙巖鄉(xiāng),后數(shù)歲而卒”的說法。但其說不足信。首先,《后漢書·李燮傳》載:“擢遷河南尹。燮在職二年卒,時人感其世忠正,咸傷惜焉?!崩钲圃诤幽弦紊希蠒鴦裰G漢靈帝放棄,征募三億錢充建西園的斂財累民詔令;怒斥鞭打“諂貴賣友,貪官埋母”的洛陽太守甄邵,并上奏其罪,使其去官永不錄用。兩年后,李燮病逝任上,既沒有仿效“仁人君子各逃命保身”的行動,也沒有“燮祖乃攜眷隱于林慮山中,結廬于父冢之仙巖鄉(xiāng),后數(shù)歲而卒”的事實。其次,據(jù)明《漢中府志》記載,李燮死后歸葬在今城固縣柳林鎮(zhèn)西北的李氏祖墓的祖父李墓旁。
原公鎮(zhèn)原公村李固墓亦不足信,因為東漢至今原公一直歸城固縣管轄,而李固故里長柳鄉(xiāng)長柳村,東漢時為南鄭縣域之地,范曄在《后漢書》寫道:“李固字子堅,漢中南鄭人,司徒之子也?!庇捎诶罟坦世锝橛谀相嵟c城固二縣之間,地屬何縣,歷史上區(qū)劃屢有變動。經(jīng)查證,李固故里劃歸南鄭縣的時期有東漢、南北朝、清光緒時期、1911年至1957年。李固故里劃歸城固縣的時期有唐代、宋代、明代、清康熙和乾隆時期、1958年至今。古人堅守落葉歸根的習俗,李固死后不可能歸葬到故里之外的地方。因此,原公村李固墓應為紀念墓,其與明代初年出現(xiàn)的李氏村李姓族群敬慕先賢李固有關。
可以肯定的是城固縣柳林鎮(zhèn)李固廟村李固墓應為真墓。其一,《后漢書·李固傳》的記載是清楚的,不存在有些文史專家說的“李固死后到底歸葬何處,后世史書多語焉不詳”的問題?!逗鬂h書·李固傳》記載:“冀乃封廣、戒而露固尸于四衢,令有敢臨者加其罪。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游學洛陽,乃左提章鉞,右秉,詣闕上書,乞收固尸。不許,因往臨哭,陳辭于前,遂守喪不去……太后聞而不誅。南陽人董班亦往哭固,而殉尸不肯去。太后憐之,乃聽得斂歸葬。二人由此顯名,三公并辟。班遂隱身,莫知所歸?!睔w葬,指把尸體運回故里埋葬。若董班、郭亮將老師李固尸骸葬于林州,那豈不與他們冒著殺頭風險向梁太后乞求收葬老師李固尸骸的勇氣不合;若把李固尸骸葬于林州,那怎會贏得“二人由此顯名,三公并辟”的聲望。其二,《后漢書·李燮傳》的記載也是明確的,漢桓帝延熹四年(161年)“大赦天下,并求固后嗣。燮遂還鄉(xiāng)里,追服”。追服,就是喪期過后補行服喪。表明李燮遇大赦回故里之前,其父尸骸已安葬家鄉(xiāng)。如若葬在河南林州,漢中無其父墳冢,李燮如何“遂還鄉(xiāng)里,追服”呢?其三,李固所葬之地,是按照李固死前遺囑選擇的?!逗鬂h書補逸》十一載:“固臨終,敕子孫:素棺,三寸幅巾,殯殮于本郡堪之地,不得還墓塋,有污先公兆域?!崩罟棠拐诮癯枪炭h柳林鎮(zhèn)李固廟村南一荒涼瘠薄的高坎沿上,南北向,頭北腳南,墓基長42米,寬23米,冢高6米,長14米,寬10米,呈覆斗形。葬地符合李固遺命之囑,與西北李氏祖塋數(shù)里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