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松齡,張美澤,劉佳慧,詹巧惠
廈門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乳腺外科,福建廈門 361021
前哨淋巴結(sentinel lymph node,SLN)是原發(fā)腫瘤引流區(qū)域淋巴結中的一組特殊淋巴結,是原發(fā)腫瘤發(fā)生淋巴結轉移所必經(jīng)的第一組淋巴結。超過90%乳腺癌患者的SLN 位于腋下淋巴結群,特別是腫瘤位置處于乳房外側象限的患者。20 世紀90年代,隨著乳腺癌前哨淋巴結活檢(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技術的廣泛開展,對SLN 陰性患者可免行腋窩淋巴結的清掃(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ALND)[1],即替代腋窩淋巴結清掃術已為廣大醫(yī)師所認同,并被列入最新版中國抗癌協(xié)會乳腺癌臨床診療規(guī)范中。但在長期臨床工作中發(fā)現(xiàn),部分SLN 陽性患者進一步的腋窩手術中并沒有找到前哨以外的轉移病灶,而數(shù)據(jù)表明這樣的比例髙達一半[2]。美國外科學會腫瘤小組ACOSOGZ2011 隨機試驗結果顯示,僅有1~2 枚陽性SLN 的患者,配合其他輔助治療手段,可不需要進一步行腋窩手術[3]。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回顧性分析在SLN 陽性的乳腺癌中,研究非前哨淋巴結(nonsentinel lymph node,NSLN)轉移的相關高危因素,篩選出NSLN 轉移風險較低的患者,使其免于ALND,避免過度治療。
回顧性分析2015年3月—2018年12月就診于廈門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成功行SLNB,且SLN病理結果為陽性,隨即又行ALND 的98例乳腺癌患者的臨床病理資料。納入標準:(1)符合Z2011 試驗納入標準的cT1-2N0浸潤性導管乳腺癌;(2)行SLNB 并成功檢出SLN,且繼續(xù)行ALND;(3)術前未行新輔助放化療;(4)病理資料完整。雙側乳腺癌、行新輔助化療的患者排除在外。
患者全麻后,將示蹤劑(亞甲藍注射液2 mL 聯(lián)合納米碳混懸注射液1 mL)注射于患側乳腺乳暈區(qū)皮下、腫物周圍皮下組織或原發(fā)腫瘤殘腔附近組織中。局部按摩10~15 min。自原發(fā)腫瘤部位外緣做弧形切口,潛行游離皮瓣,分離脂肪、結締組織,尋找藍染的淋巴管后,追蹤至藍染淋巴結,標記為SLN,取出后行術中冰凍,若診斷為陽性,則一期行ALND;若術中冰凍切片診斷為SLN 陰性,所有組織送病理檢查,石蠟切片病理發(fā)現(xiàn)轉移則二期行ALND。
SLN 陽性定義為術中冰凍切片陽性,或石蠟切片常規(guī)HE 染色,病理診斷為陽性。根據(jù)美國癌癥聯(lián)合委員會(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第7版乳腺癌分期標準,SLN轉移灶大小包括孤立腫瘤細胞群(ITCs,轉移灶≤0.2 mm)、微轉移(轉移灶>0.2 mm 且≤2 mm)和宏轉移(轉移灶>2 mm)。
根據(jù)免疫組化(immuno histochemistry,IHC)或熒光原位雜交(fluorescencein situhybridization,F(xiàn)ISH)檢測方法確定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及HER2 狀態(tài)。ER 和PR+即視為陽性;HER2+++才視為陽性。如果患者HER2 為++,則再行熒光原位雜交技術檢測,結果為有擴增則同樣視為陽性。Ki-67指數(shù)小于14%被認為是負數(shù)。
本研究納入分析NSLN 轉移的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齡、體質量指數(shù)(BMI)、絕經(jīng)狀態(tài)、腫瘤位置、原發(fā)腫瘤直徑、SLN 陽性數(shù)目、受體狀態(tài)、組織學分級、Ki-67 指數(shù)、脈管浸潤情況等信息。
數(shù)據(jù)應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分析。對兩組間臨床病理資料采用χ2檢驗或Fisher 精確概率法進行單因素分析。在單因素分析中有意義因素納入logistic 回歸進行多因素分析。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患者性別均為女性,中位年齡47(33~78)歲,平均年齡(51.3±4.7)歲,98例SLN 病理結果為陽性的乳腺癌患者中,NSLN 陽性33例,NSLN 陰性65例。有89例患者為SLN 宏轉移,其中42例發(fā)生NSLN 轉移,有7例患者為SLN 微轉移,其中4例發(fā)生NSLN轉移,有2例患者為SLN 孤立腫瘤細胞群,未發(fā)現(xiàn)NSLN轉移。
本研究收集98例SLN 陽性乳腺癌患者的年齡、BMI、絕經(jīng)狀態(tài)、腫瘤位置、原發(fā)腫瘤直徑、SLN 陽性數(shù)目、受體狀態(tài)、組織學分級、Ki-67 指數(shù)、脈管浸潤情況進行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組織學分級(P=0.021)、SLN 陽性個數(shù)≥3(P=0.013)、和脈管浸潤(P=0.000)是NSLN 轉移的危險因素。年齡(P=0.631)、BMI(P=0.698)、絕經(jīng)狀態(tài)(P=0.302)、腫瘤位置(P=0.593)、原發(fā)腫瘤直徑(P=0.258)、受體狀態(tài)(P=0.258)、Ki-67 指數(shù)(P=0.131)與NSLN 轉移無關,見表1。
表1 早期乳腺癌NSLN轉移相關危險因素的單因素分析Tab.1 The univariate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related to NSLN metastasis in early breast cancer
以NSLN 有無轉移作為因變量,將上述單因素分析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組織學分級、SLN 陽性個數(shù)和脈管浸潤3 種因素作為自變量納入logistic 回歸模型,結果顯示脈管浸潤情況(OR=1.95,95%CI2.33~4.58,P=0.001)對NSLN 病理結果有影響,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是預測NSLN 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
SLN 是原發(fā)腫瘤轉移所累及的第一站淋巴結,自20 世紀90年代開展SLNB 以來,大量臨床研究表明,其在評估乳腺癌患者腋窩淋巴結狀態(tài)方面,具有安全性、有效性與準確性[4]。對于SLN 陰性的早期患者無需實施ALND,當SLN 活檢陽性時,需要進一步行ALND。但大量數(shù)據(jù)提示,大約40%~70%的SLN 陽性乳腺癌患者腋窩NSLN 未發(fā)現(xiàn)轉移[5],對這部分患者來說,僅切除前哨淋巴結即可達到治療作用,進一步行ALND 不起任何治療作用,反而增加腋窩淋巴結清掃術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本研究中98例SLN 活檢陽性患者中66.3%(65/98)的患者腋窩NSLN 未發(fā)現(xiàn)轉移,提示這部分患者無需進一步行ALND。其中SLN 1~2 枚陽性的患者中,NSLN 陽性者僅占28.0%(21/75)。
脈管浸潤是腫瘤的血管浸潤及淋巴管浸潤,癌細胞通過淋巴管或血管最終轉移至區(qū)域淋巴結和遠處器官。有研究顯示,脈管浸潤是NSLN 轉移的獨立預測因素[6-7]。這與我們的研究一致,脈管浸潤使發(fā)生NSLN 轉移的風險明顯增加(OR=1.95,95%CI2.33~4.58,P=0.001),是NSLN 的獨立預測因素。脈管浸潤患者NSLN 轉移的風險是脈管浸潤陰性患者的數(shù)倍。因此有脈管浸潤時,應慎重保留腋窩淋巴組織。
SLN 陽性個數(shù)在MSKCC、Turkish 等列線圖模型中均為獨立危險因素[8-9]。在MSKCC 列線圖中,NSLN 轉移風險隨著SLN 陽性個數(shù)的增加而增大[8]。本研究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SLN 陽性個數(shù)1~2 或≥3 患者中,NSLN 轉移的患者分別為26.6%、63.2%,與Tan等[10]的報道一致。
組織學分級與乳腺癌的生物學特征密切相關,一般認為隨著癌細胞分化程度由高、中、低、未排列,其惡性程度逐漸增高。乳腺癌Nootingham 聯(lián)合組織學分級(NCHG)根據(jù)腺管形成、細胞核的多形性及核分裂計數(shù)三方面來綜合評估。本研究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組織學分級(P=0.021)提示與NSLN 轉移相關,與王文彥等[11]的研究符合。
眾所周知,SLN 陽性大小對NSLN 轉移有重要意義,SLN 轉移為ITCs 中只有一小部分患者發(fā)生NSLN 轉移的研究表明,SLN 為微轉移時,即使接受ALND 的患者在總生存時間(OS)方面也沒有任何顯著優(yōu)勢[12]。本研究中,并未發(fā)現(xiàn)SLN 轉移大小和NSLN之間的關系。
本研究分析結果顯示,HER2 表達的乳腺癌患者NSLN 轉移風險并未增加。類似地,Gur等[13]的研究也同樣證實HER2 的表達陽性患者NSLN 轉移的可能性并未顯著增加。另外,盡管有研究表明Ki-67對乳腺癌預后及化療敏感性評估具有重要臨床意義[14],但從本研究結果看,Ki-67 顯然尚不是NSLN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這與大量研究并未發(fā)現(xiàn)NSLN 轉移與Ki-67 相關的觀點一致[15]。這可能與Ki-67僅針對乳腺癌的部分亞型患者有關。
基于以上結果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脈管是否浸潤預測乳腺癌NSLN 轉移的危險因素。然而有眾多因素都會對乳腺癌NSLN 轉移產(chǎn)生影響,依然需要更為廣泛的基礎性與臨床性研究,以期能夠以我國乳腺癌患者的臨床病理表現(xiàn)為基礎構建出相應預測模型,為乳腺癌患者的治療提供更合理的個體化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