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蘇州高新區(qū)文正小學校 黃國忠
在教學中,筆者先后對蘇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整十、整百數除以一位數口算”進行了兩種不同的教學實踐嘗試,現記錄如下:
師:(出示計數器)有6顆珠子,全部放在個位表示什么?全部放在十位呢?還可以全部放在哪里?又表示什么?
師:計數器不僅可以幫助我們認數,還是學習計算的好幫手。
1.出示情景圖
師:如果老師有60支鉛筆,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誰來提一個問題?(平均每人分到多少支?)你會列式計算嗎?
2.列式計算
師:60÷3你覺得等于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生 1:3 個 20 是 60,60÷3=20。
生 2:20×3=60,60÷3=20,想乘法算除法。
生3:先算6÷3=2,根據表內除法推想得出60÷3=20。
生4:想象著把鉛筆分一分,6捆鉛筆平均分成3份,每份2捆,也就是20支。
3.研究算理
師:大部分同學喜歡先算6÷3,然后推想60÷3=20。計算背后的道理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同桌交流。
(指名學生回答,邊指計數器邊指出:6個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2個十,2個十就是20)
計算挑戰(zhàn)賽
師:計算時,你聯(lián)想到了哪一句乘法口訣?
師:6÷3=2,為什么可推想出 60÷3=20 呢? 計算背后的道理是什么?請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梢越柚嫈灯鳌⑿“?、鉛筆等學習工具,也可以用畫圖、實物展示等方法來說明你計算的道理。然后進行集體交流。
1.提問
600÷3=200,你是怎么想的?
2.比較
6÷3=2,60÷3=20,600÷3=200。
師: 請大家仔細觀察 6÷3=2,60÷3=20,600÷3=200,計算時,有什么異同點?
3.形象比喻,知識建構
數學知識是不斷生長的,6÷3=2 就像一顆 種子 ,60÷3、600÷3,等等,這些算式就像是由這顆種子長出來的綠葉。
如果種子是8÷4=2,它能長出怎樣的綠葉?
如果葉子是 90÷3=30、900÷3=300, 數學的種子又是什么呢?
師:下面是一張除法表,其實它就是一些除法的種子和土壤。比如4÷2=2這粒種子,就可以長出40÷2=20、400÷2=200等綠葉。 請你在除法表中任意尋找一顆除法的種子,然后和同桌說一說你聯(lián)想到了怎樣的數學綠葉。
“整十、整百數除以一位數口算”這節(jié)課的重點是要讓學生知道計算背后的道理,同時能夠發(fā)展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以及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的能力。上這節(jié)課之前,大部分學生是會算的,可能還會多種算法,但是算理他們并不明白。學生最喜歡的算法是:先算 6÷3=2,推想出 60÷3=20、600÷3=200、6000÷3=2000……這可能就是一種直覺,感覺要這樣算,至于算理,他們說不清楚,因為算法是抽象的東西。第一次實踐嘗試是通過撥計數器上的珠子,直觀展示計算的算理,非常的具體形象,學生容易接受。都是6顆珠子,擺放的數位不一樣,表示的數也不相同。60的6在十位,表示6個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十,所以60÷3=20,借助計數器很好理解為什么 60÷3=20、600÷3=200、6000÷3=2000。 三年級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具象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階段,借助計數器理解算理,學生有個思維的拐杖,有利于加深對算法的理解。
第一次實踐嘗試,班級學生基本掌握了計算方法,但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的思維不活躍。而第二次嘗試,學生的眼睛是發(fā)光的,激發(fā)了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引發(fā)了學生的數學思考,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學會了學習數學的方法。不把學生看成是一張白紙,關注學生的認知基礎,重視學生的現實經驗,由于學生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不同以及個體差異,他們的學習起點也就各不相同,可以由他們靈活選擇自己的喜歡方式說清楚算理。三年級的學生對整數的抽象認知已經有所提升,對用阿拉伯數字表示的數的意義、數位、計數單位、數的組成等概念是有認知的。大部分學生只看算式就可以說出整十數、整百數除以一位數口算的算理。如60÷3=20,6在十位表示6個十,把6個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十,也就是20。看計數器或不看計數器都能解釋算理,而且思維的抽象性更強,教師硬要學生結合計數器說算理,學生反而覺得麻煩。在“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口算”這節(jié)課上,借助計數器理解算理是把“雙刃劍”,用了計數器可以讓聽課老師覺得有新意,但一定要學生去觀察計數器理解算理感覺非常別扭。是否用工具,選擇什么工具,采用怎樣的學習方式,要根據學情讓學生自由、靈活地選擇。
“整十、整百數除以一位數口算”這節(jié)課的知識邏輯起點是表內除法和整十數、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而兩者的知識基礎是表內乘法(乘法口訣)。整十數、整百數除以一位數口算與整十數、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之間有互逆關系。第二次教學實踐,通過計算挑戰(zhàn)賽的形式為學生建構知識孕伏。學習的內容與學生的已有知識背景越接近,他們就越容易接納新知。數學新舊知識之間是相互有聯(lián)系的,讓學生經歷基于原有的知識經驗生成意義、建構理解的過程,體會新的數學知識是由原有的數學知識經驗生長出來的。用種子和綠葉比喻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比喻從舊知識不斷生長出新知識,非常生動形象,三年級的小學生也更加喜歡。用原有的學生對計算的認知體系來認識整十、整百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學生會覺得沒有特別之處,利用好計算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克服認知上的困難,彌合兩者之間的割裂狀態(tài),使學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整十、整百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學習的實質就是主客體雙向建構的過程。所謂“雙向建構”,是指新知識和舊知識的相互作用關系,一方面,要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獲得新知識,另一方面,在獲得新知識的過程中又對舊知識加以豐富和改造。 第二次課堂實踐在新舊知識之間構建起了聯(lián)系,使學生在掌握舊知識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學習新知識,并對舊知識不斷擴展和改進,溝通新舊知識間的聯(lián)系,有意義地建構新知識,培養(yǎng)學生在舊知識的基礎上構建新知識的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思維和自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