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在喜馬拉雅山東部,圍繞著麥克馬洪線中印那場惡戰(zhàn)過后,為了搞政治攻勢,中印雙方在沒有戰(zhàn)火的亞東設有乃堆拉、則里拉、卓拉3個山口廣播組,展開了“廣播攻心戰(zhàn)”。一日三遍,高腔大調,你方喊罷我登場。
1971年,我(本文作者李榮欣)結束在北京大學東語系一年的印地語強化培訓后,被調進西藏軍區(qū)政治部廣播隊。
我們的播音內容比較嚴肅,每天三次廣播,除了讀毛主席語錄,就是轉播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印地語(又稱北印度語,是印度的兩種官方語言之一)廣播的主要內容,這要在晚上錄制好。由于山口上信號不好,錄制節(jié)目是最頭疼的一件事,往往要錄制兩三遍。因為中央臺的印地語節(jié)目在晚上23點以后才有,所以,我們錄制好就到了翌日凌晨。由于早上7點鐘得準時廣播,6點鐘就得起床發(fā)電,高原上部隊規(guī)定要睡9個小時,可晚上我們只能睡四五個鐘頭。當時,對印軍廣播是一項政治任務,誤播5分鐘,就得報總政治部,所以,大家誰都不敢馬虎。
一開始到山口,總睡不好。不僅僅是因為缺氧,還有害怕,怕外國兵摸營。雙方相距這么近,他們抬抬腿就到了,我們兵器又不足,打起仗來不吃虧才怪!一星期后,就不怕了,半夜開門睡覺也不怕,晚上走夜路也不怕。為什么?因為明白了“臺風中心最平靜”的道理。由于邊防政策、邊防紀律的約束,雙方的哨兵是不敢輕舉妄動的,一旦動了,后果不堪設想。所以,一般情況下,邊防一線是不會有什么事的,我們這些非戰(zhàn)斗人員,是大可以“高枕無憂”的。
由于不通公路,我們所需用的一切物品,都要靠人工從幾十公里外的山下往上背。每年夏季都要從亞東鎮(zhèn)招募四五十名藏族民工,背運半個月時間。因為是人力,又是老百姓,運費就貴,每斤9角錢,相當于5斤大米的錢。那時,我每月的津貼是12元錢,新戰(zhàn)士8元。
1972年9月底,卓拉山口遭遇了一場特大暴風雪,兩米多高的線桿被雪掩埋。這次大風雪持續(xù)了幾個月,線路實在無法修復。加上政治形勢的變化,經(jīng)上級批準,我們停止了對印軍的廣播。一段時間后,印方見我方停止了對他們的廣播,他們也停止了對我方的廣播。從此,雙方在亞東邊防延續(xù)了將近10年的“對敵廣播”,畫上了句號。(摘自微信公眾號“文史博覽” 李榮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