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晨
每一份豐功偉績之后,必然有著一些人日夜的辛勞;每一次成功在望之時,必然有著一些人無盡的汗水;每一項重大科技成就的背后,必然有著無數(shù)科研工作者默默的付出。他們不求功名,不慕利祿,只為實現(xiàn)胸中國家大志。
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院士如今已年過九十,從青絲到白發(fā),他為了中國核潛艇的建設隱姓埋名,直到2013年,人們才逐漸了解了他。為保守國家機密,他刻意淡化了和家人之間的關系,甘愿背負“不親”“不敬”的罵名,只身前往實驗基地。三十年如一日,試問幾人能夠做到?若非他的心中裝有沉甸甸的“國家”二字,是無論如何也完成不了的。
國家,而非家國,先有國,才有家,“國”即是“家”?;蛟S有些人認為國家太大了,離我們太過遙遠,這樣的想法未免太過荒謬。我們每個人身為國家的一分子,身上肩負的,是國家強盛、民族興旺的擔子,只有每個人都努力,完成自己的使命,我們才稱得上是一個國家。
我曾讀過當年一位烈士寫給母親的家書,他為國捐軀時年僅21歲,他在信中這樣寫:“兒不能長侍在側,望家中親友安。兒于國家二字,看得透而又透,這是兒的志向,也是您老人家所望,愿萬事安康?!睘榱藝掖髽I(yè),情愿拋下家中老母??赡芎芏嗳瞬焕斫?,但這正是他崇高志向所在,這樣的人,怎能不被人贊揚與傳頌?
未來,我們中的一些人,或許會像黃老先生一樣,隱姓埋名,潛心鉆研,華發(fā)早生,也會有一部分人會投身別的行業(yè)。但不論我們是工作在底層還是高層,不論我們是年輕氣盛還是垂垂老矣,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國家二字,如此才算是每個中國人應有的擔當與氣概。
(指導教師:張志先/編輯:王瑩)
評點:張志先
標題就是文章的觀點,“國家”而非“家國”,是先國,后家。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的素材,能夠很好地體現(xiàn)其“心中裝有沉甸甸的‘國家二字”。結尾處是感情的升華,更是主題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