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之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播報的小行家,一邊走一邊報。今天的熱點真正好,快來組隊看報道。
大人們無論是辦公學習,還是休閑娛樂,走到哪兒都離不開手機。不過,真正好玩的不是手機本身,而是它所連接的精彩紛呈的網(wǎng)絡。網(wǎng)絡就像是手機賴以生存的“空氣”,當然,我們還有另一個不得不提的“寶貝”——Wi-Fi。
我們來打個比方:如果我們想去某一個地方,在換乘公交車或地鐵之后,我們距離目的地還有幾百米的距離,但無法乘坐公交車或者地鐵時,共享單車就是個不錯的選擇。
在網(wǎng)絡中,由無數(shù)個0和1組成的二進制數(shù)據(jù)和我們一樣,會“換乘”不同的“交通工具”?!敖煌üぞ摺笨赡苁枪饫w、同軸電纜,或是手機常用的4G或5G網(wǎng)絡,而Wi-Fi正是數(shù)據(jù)為了“走完最后幾百米距離”所選的“共享單車”。
Wi-Fi產(chǎn)生于1997年,可以說是個“90后”。它的名字經(jīng)常被人搞混,其實WiFi或Wifi都不是正規(guī)的寫法,它也不是人們常說的“Wireless Fidelity(無線保真)”的縮寫。
Wi-Fi的信號由無線路由器發(fā)出。路由器這臺小巧的機器就像一個擴音喇叭,“大聲叫喚”著,努力讓周圍的手機和電腦都“聽見”。盡管瑞典的科學家曾經(jīng)把Wi-Fi信號傳到過420千米之外,但普通家用的路由器只能覆蓋20米左右的范圍。
和聲音的傳播類似,Wi-Fi的信號強度也會隨距離的增加而減弱,并且金屬對Wi-Fi信號有著很強的屏蔽作用。
我們先來做個小小的試驗:找一根長長的繩子,將它的一頭系在樹上或木桿上,手握著另一頭,然后上下甩手,繩子的甩動軌跡就是上下起伏的“波浪”。如果1秒鐘甩動1次,繩上每秒鐘就會出現(xiàn)1個“波浪”。如果1秒鐘甩動6次,繩上每秒鐘就會出現(xiàn)6個“波浪”。我們習慣用Hz(赫茲)來表示頻率,6 Hz就表示每秒鐘6個“波浪”。
Wi-Fi信號的本質(zhì)是電磁波,看不見也摸不著。Wi-Fi信號的“甩動”頻率是幾赫茲呢?答案是2.4 GHz或5 GHz。1 G=10億,也就是說,路由器的“手”以每秒24億次或50億次的頻率高速甩動,而我們卻毫無感覺。
我們知道,網(wǎng)絡中的數(shù)據(jù)都是由0和1組成的,那么如何用這些長得完全一樣的“波浪”去表示它們呢?方法其實有很多,比如用“甩動”來表示1、“不甩”來表示0,或者用“快甩”表示1、“慢甩”表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