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倩梅,毛熙光
(西南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 婦產科,四川 瀘州 646000)
宮頸癌是我國發(fā)病率最高的婦科惡性腫瘤,其死亡率位居第二[1]。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2],近年來,我國宮頸癌患病人數(shù)仍居高不下,嚴重威脅著女性的身心健康。目前手術是宮頸癌最常用的治療方法,也是臨床最有效的治療方式之一[3]。宮頸癌患者術后需要留置尿管,若留置時間過短,膀胱功能得不到有效恢復,但若長期留置尿管,則會引發(fā)膀胱麻痹,導致尿潴留[4],且會增加尿路感染的風險[5],影響患者預后。而老年宮頸癌患者術后恢復較差,其術后留置尿管的時間長短對患者預后更是非常重要。因此,本研究選取西南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2017年1月到2019年10月的老年宮頸癌患者82例,對其留置尿管的時間進行回顧性分析。
1.1 一般資料 收集西南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82例老年宮頸癌患者,根據(jù)術后尿管留置時間的長短,將其分為2周組(留置2周)共42例、3周組(留置3周)共40例。比較兩組患者的年齡、BMI值、既往腹部手術次數(shù)等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組別年齡(歲)BMI(kg/m2)腹部手術史(次)2周組62.98±3.1320.69±2.571.57±1.293周組63.78±3.2121.18±2.331.40±1.37t-1.141-0.8930.375P0.2570.3750.562
1.2 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術前未接受放化療且為首次行經腹宮頸癌根治術;②術前分期為Ib-IIa期;③術前膀胱功能良好;④無手術并發(fā)癥;⑤術后病理檢查均為鱗狀細胞癌;⑥年齡≥60歲。排除標準:①有泌尿系統(tǒng)疾病及影響實驗結果的合并癥患者;②不能行手術治療的患者。
1.3 方法
1.3.1 對所有納入的病例 患者在手術當天留置16號雙腔氣囊導尿管,2周組患者于術后2周拔出尿管,3周組患者于術后3周拔出尿管,均在膀胱充盈時拔出,拔管前5d均不間斷夾閉尿管,拔出尿管后,測量患者首次排尿后的膀胱殘余尿量,并進行膀胱功能分級。
1.3.2 膀胱功能分級 I級:膀胱殘余尿量≤50 mL;II級:50 mL<膀胱殘余尿量<100 mL;III級:膀胱殘余尿量≥100 mL;Ⅳ級:尿潴留。其中I級和II級表示患者膀胱功能恢復可,無需再留置導尿管,III級和Ⅳ級表示患者膀胱功能恢復差,需重新留置導尿管并進行相應處理。
1.4 觀察指標 觀察并收集患者膀胱殘余尿量、膀胱功能分級以及相關并發(fā)癥的指標。
2.1 兩組患者拔除尿管首次排尿后的膀胱殘余尿量比較 與2周組相比,3周組患者首次排尿后的膀胱殘余尿量顯著減少(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膀胱殘余尿量比較
2.2 兩組患者的膀胱功能分級情況比較 3周組患者膀胱功能為I級和II級的例數(shù)較2周組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3周組患者膀胱功能恢復的情況優(yōu)于2周組(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膀胱功能分級情況比較
組別I級II級III級Ⅳ級2周組15101073周組201271
2.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發(fā)生尿路感染及尿潴留的情況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2周組相比,3周組發(fā)生二次留置尿管的幾率下降,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的情況相比較
組別尿潴留尿路感染二次留置尿管2周組74173周組168χ24.6700.5744.053P0.0740.4490.044
宮頸癌仍是目前女性身心健康面臨的最大的威脅[6],其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排名均位于第4位[7-8]。根據(jù)報道[8],我國每年大約有9.89萬女性查出患有宮頸癌,大約3.05萬人死于宮頸癌。由于宮頸癌的臨床表現(xiàn)無特異性,加上宮頸癌疫苗的推廣受到多方因素的限制,同時我國因地域、文化水平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導致我國宮頸癌患者的發(fā)病率仍位居首位,而死亡率位居第二,僅次于發(fā)病率[1]。目前根治術仍然是早期宮頸癌患者的主要治療手段,由于該手術范圍較廣,術中易損傷盆腔的自主神經,因此,為保證術后膀胱功能得到良好的恢復,術后往往需長時間留置尿管。
術后膀胱功能恢復的程度決定患者留置尿管的時間長短,若尿管留置時間太短,患者膀胱功能尚未恢復,易發(fā)生尿潴留,且需重新留置尿管,若反復留置尿管容易導致尿道損傷和逆行性感染,使尿路感染的幾率增加[9];留置時間過長,不僅會導致尿路感染等一系列并發(fā)癥,而且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10]。有相關研究報道[11],對平均年齡為40多歲的廣泛性子宮切除的腫瘤患者,留置尿管2周可使膀胱功能得到基本恢復并降低尿路感染的發(fā)生率,但老年患者因身體機能老化,加上宮頸癌根治術的范圍較廣、創(chuàng)傷大,術后恢復緩慢且易發(fā)生術后并發(fā)癥。本研究發(fā)現(xiàn),當尿管留置時間為2周時,膀胱功能得到恢復(殘余尿<100mL)的患者僅占59.5%(25/42),需要重新留置尿管的患者占40.5%(17/42);而適當延長1周后再拔管,膀胱功能得到恢復(殘余尿<100mL)的患者達到80%(32/40),需要重新留置尿管的患者僅占20%(8/40),且兩組患者發(fā)生尿潴留及尿路感染的幾率無明顯差異(P>0.05)。因此,由于老年患者的身體機能下降,各器官功能降低,術后恢復緩慢,老年患者行宮頸癌根治術后留置尿管時間適當延長1周,不僅不會增加尿路感染及尿潴留的風險,還可以使膀胱功能得到較好的恢復,減少重新留置尿管的幾率,改善患者的預后。但是此次研究僅為單中心研究、納入病例較少,未考慮患者體質及手術者技術上的差異,今后需擴大樣本進一步證實。
綜上所述,宮頸癌根治術后的患者,可考慮適當延長留置尿管的時間,這樣可在不增加尿路感染及尿潴留風險的前提下,保證膀胱功能充分恢復,降低二次留置尿管發(fā)生的風險,改善患者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