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飛龍
(河南省新鄉(xiāng)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 新鄉(xiāng)453099)
周圍性面癱屬于臨床常見、多發(fā)性疾病,屬中醫(yī)學“口僻、歪嘴風、吊線風、口眼歪斜”等范疇,主癥為口眼歪斜,常見為風寒所致貝爾麻痹及皰疹病毒所致亨特面癱,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1]。因此尋找更有效的治療方案具有重要臨床意義。中醫(yī)認為周圍性面癱病因為風寒、風熱侵入破壞面部經絡,導致面部肌肉發(fā)生痙攣,治療原則為祛風止痙[2]。本研究選取我院周圍性面癱患者78 例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牽正復癱湯聯合面肌訓練、電針刺激治療的效果?,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 年1 月~2019 年7月周圍性面癱患者78 例為研究對象,依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參照組和實驗組各39 例。實驗組女19 例,男20 例;年齡22~70 歲,平均年齡(46.03±11.95)歲;病程2~8 d,平均病程(5.04±1.46)d;左側面癱22 例,右側面癱17 例。參照組女21 例,男18 例;年齡22~71 歲,平均年齡(47.39±11.57)歲;病程2~9 d,平均病程(5.47±1.71)d;左側面癱20 例,右側面癱19 例。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明確診斷為周圍性面癱;患者知曉本研究并簽訂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伴嚴重肝、腎功能損害者;合并嚴重顱底病變、腦干病變者;雙側面癱者;中樞性面癱者;因中耳炎、腮腺腫瘤等原因所致周圍性面癱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參照組 采用面肌訓練、電針刺激聯合治療。(1)面肌訓練:面部按摩15 min/d,面部發(fā)熱后行額肌、提上唇肌、頦肌、皺眉肌、口輪匝肌、眼輪匝肌、顴骨肌、頰肌、笑肌、鼻根肌、提口角肌、鼻中隔下降肌的肌力訓練,對于肌力<2 級者可運用手指協助進行被動訓練,肌力>3 級者行被動訓練并進行協調性、靈敏度、速度訓練,1 次/d,30 min/次。(2)電針刺激:取患側翳風、牽正、迎香、下關、攢竹、頰車、人中、太陽、地倉、顴髎、四白以及雙側合谷,每次7~8個穴位,交替選用,每次選1 對穴位通電,每5 分鐘進行1 對穴位更換,選用(0.32~0.38)mm×25 mm毫針,上海華誼G6805-2A 低頻電子脈沖治療儀。持續(xù)治療10 d。
1.3.2 實驗組 采用牽正復癱湯、面肌訓練、電針刺激聯合治療。面肌訓練、電針刺激同參照組。牽正復癱湯組方:雞血藤20 g,黃芪30 g,桂枝10 g,全蝎15 g,白附子10 g,僵蠶15 g,當歸10 g,紅花10 g,熟地黃15 g,天麻10 g,甘草6 g。水煎服,取汁200 ml,2 次/d,100 ml/次。持續(xù)治療10 d。
1.4 觀察指標 (1)療效。臨床癥狀、體征恢復正常,雙側額紋、鼻唇溝已恢復對稱,蹙額皺眉及閉目已恢復正常,鼓腮時口角不漏氣,面部表情正常,為痊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雙側額紋、鼻唇溝基本恢復對稱,蹙額皺眉及閉目輕微障礙,面部表情基本正常,為顯效;臨床癥狀、體征輕微改善,但恢復不明顯,或伴有鱷魚淚、面肌攣縮或聯帶運動,為有效;不符合上述標準,為無效。痊愈、顯效、有效總和為總有效率。(2)利用Sunnybrook 面神經評定量表評估兩組面癱癥狀,包括額紋、口眼、鼓腮、鼻唇溝,分值為0~3 分,分值越高,癥狀恢復越好。(3)利用House-Brackmann 面神經功能分級(H-B)評估面部神經功能障礙,包括大體觀、靜止狀態(tài)、運動狀態(tài)3個維度,分為Ⅰ~Ⅵ級,Ⅰ級為正常(0 分);Ⅱ級為輕度(1 分);Ⅲ級為中度功能異常(2 分);Ⅳ級為中重度功能異常(3 分);Ⅴ級為重度功能異常(4 分);Ⅵ級為完全麻痹(5 分)。(4)采用面部對稱詳細評價系統(DEFS)評估面部對稱性,DEFS 包括5 個動作,分值范圍為0~100 分,分值與面部對稱性成正比。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進行t 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 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7.44%,高于參照組的79.49%(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面癱癥狀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口眼、鼓腮、鼻唇溝、額紋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口眼、鼓腮、鼻唇溝、額紋評分明顯高于參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面癱癥狀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面癱癥狀評分比較(分
時間 組別 n 口眼 鼓腮 鼻唇溝 額紋治療前 實驗組391.15±0.300.72±0.230.98±0.260.98±0.32參照組391.16±0.260.68±0.220.99±0.291.01±0.35 t 0.1570.7850.1600.395 P 0.8750.4350.8730.694治療后 實驗組392.47±0.352.52±0.342.47±0.332.37±0.53參照組392.12±0.272.15±0.332.12±0.381.95±0.42 t 4.9454.8774.3433.879 P<0.001<0.001<0.001<0.001
2.3 兩組DEFS 評分、H-B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DEFS 評分、H-B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DEFS 評分高于參照組,H-B 評分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DEFS 評分、H-B 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DEFS 評分、H-B 評分比較(分
組別 n 治療前D E FS 評分治療后 治療前H -B 評分治療后實驗組3918.96±5.9283.13±7.754.35±0.262.20±0.31參照組3919.32±6.2476.72±6.324.38±0.223.31±0.65 t 0.2614.0030.5509.626 P 0.795<0.0010.584<0.001
面肌訓練是周圍性面癱康復治療重要手段,可通過引導患者沿正確運動模式訓練,利于促進血液循環(huán),提高肌力,促進面部運動功能恢復,維持、恢復面部運動器官形態(tài)及功能,延緩受損神經肌肉萎縮,為神經再支配打下基礎[3]。
中醫(yī)學認為[4],周圍性面癱因正氣不足、衛(wèi)外不固、經絡空虛及風熱或風寒之邪侵襲面部少陽、陽明經絡,致使經氣阻滯、筋肌縱緩不收、經筋失養(yǎng)而發(fā)病,故治療宜溫經通絡、調和營衛(wèi)、補氣養(yǎng)血。電針刺激利用低頻電子脈沖對面部穴位進行刺激,可增強面部肌肉組織活性,利于快速建立、恢復纖維及血液傳導性,改善血液循環(huán),提高面部神經收縮作用,達到修復、再生受損面部神經的目的[5]。牽正復癱湯方中雞血藤補血造血;黃芪益衛(wèi)固表、補氣升陽;桂枝調和營衛(wèi)、溫經通脈;全蝎息風止痙、通絡止痛;白附子祛風痰、解痙;僵蠶息風止痙;當歸活血補血;紅花散瘀止痛、活血通經;熟地黃補血滋陰;天麻行氣活血;甘草調和諸藥、益氣復脈。諸藥共奏溫經通絡、調和營衛(wèi)、補氣養(yǎng)血之效[6]?,F代藥理研究發(fā)現[7],牽正復癱湯具有抗炎作用,可緩解炎癥反應,且可提高免疫功能,增強機體抵抗力,還可緩解氧自由基損傷,改善血液微循環(huán),促進受損面部組織再生及修復。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治療后口眼、鼓腮、鼻唇溝、額紋評分及DEFS 評分高于參照組,H-B 評分低于參照組(P<0.05)。說明牽正復癱湯、電針刺激、面肌訓練聯合治療效果確切,可顯著減輕面癱癥狀,改善面部神經功能障礙,提高面部對稱性。綜上所述,周圍性面癱患者采用牽正復癱湯、電針刺激、面肌訓練聯合治療效果確切,可顯著減輕面癱癥狀,改善面部神經功能障礙,提高面部對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