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召鋒
(河南省洛陽市伊川縣人民醫(yī)院兒內科 伊川471300)
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為兒科常見疾病,由輪狀病毒感染引起,嚴重者可引發(fā)代謝紊亂、酸中毒,危及生命安全[1]。重組人干擾素α1b、西咪替丁為臨床治療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常用藥物。重組人干擾素α1b 可抑制病毒復制,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西咪替丁可抑制胃酸,改善胃腸道環(huán)境。而小兒腹瀉病情與血漿鋅濃度降低密切相關,且缺鋅越嚴重,腹瀉越嚴重。因此,補鋅治療尤為重要。本研究選取我院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患兒112 例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究補鋅療法聯(lián)合重組人干擾素α1b 及西咪替丁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 年7 月~2018 年12 月醫(yī)院收治的112 例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患兒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6例。對照組女25 例,男31 例;年齡6 個月~5 歲,平均年齡(2.58±0.87)歲;病程1~5 d,平均病程(2.36±0.60)d。觀察組女27 例,男29 例;年齡4 個月~5 歲,平均年齡(2.61±0.90)歲;病程1~6 d,平均病程(2.40±0.62)d。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均符合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診斷標準[2];患兒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有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嚴重肝、腎等功能不全者;對研究藥物過敏者。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進行常規(guī)治療(止吐、退熱等)。
1.3.1 對照組 給予重組人干擾素α1b(國藥準字S10970070)、西咪替?。▏帨首諬20041117)治療。將50 μg 重組人干擾素α1b 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3 ml 中霧化吸入,2 次/d;西咪替丁10~15 mg/(kg·d)靜脈滴注。持續(xù)治療5 d。
1.3.2 觀察組 于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補鋅療法。葡萄糖酸鋅口服液(國藥準字H20065924),10 ml/d。持續(xù)治療5 d。
1.4 觀察指標 (1)療效。72 h 后癥狀消失,大便次數、性狀復常為顯效;72 h 后癥狀好轉,大便次數、性狀改善為有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為無效。將顯效、有效計入總有效。(2)癥狀及體征消失時間,包括嘔吐、腹瀉、發(fā)熱、脫水。(3)對比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白介素-8(IL-8)、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2(IL-2)水平??崭钩槿? ml 靜脈血,離心,分離血清,以酶聯(lián)免疫法進行檢測。(4)不良反應(便秘、血小板減少、惡心、腹脹、煩躁等)發(fā)生率。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運用SPSS23.0 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進行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癥狀及體征消失時間比較 觀察組癥狀及體征消失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癥狀及體征消失時間比較(d,
表2 兩組癥狀及體征消失時間比較(d,
組別 n 嘔吐 腹瀉 發(fā)熱 脫水觀察組562.59±0.682.79±0.562.61±0.542.70±0.62對照組563.37±0.764.02±0.734.08±0.823.98±0.71 t 5.72410.00411.20410.162 P 0.0000.0000.0000.000
2.3 兩組IL-8、TNF-α、IL-2 水平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血清IL-8、TNF-α 水平低于對照組,血清IL-2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IL-8、TNF-α、IL-2 水平比較(pg/ml
表3 兩組IL-8、TNF-α、IL-2 水平比較(pg/ml
組別 n 治療前IL-8治療后 治療前T NF-α治療后 治療前 IL-2治療后觀察組5698.57±17.6257.36±12.4976.35±14.2948.62±11.4312.13±2.9418.71±3.47對照組5697.85±16.7378.53±14.1877.82±15.3261.57±10.8411.86±3.0215.31±3.25 t 0.2228.3840.5256.1520.4795.352 P 0.8250.0000.6010.0000.6330.000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發(fā)生便秘2 例,血小板減少2 例,惡心3 例,腹脹1 例,煩躁1 例,發(fā)生率16.07%(9/56);對照組發(fā)生血小板減少2 例,惡心2 例,腹脹2 例,煩躁1 例,發(fā)生率12.50%(7/56)。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χ2=0.292,P=0.589。
輪狀病毒為雙鏈核糖核酸病毒,主要通過感染小腸上皮細胞,引起腹瀉發(fā)生,并可破壞腸黏膜,使腸絨毛完整性、連續(xù)性受損,影響機體對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不利于疾病康復[3]。
西咪替丁為組胺H2受體拮抗劑,可對組胺、五肽胃泌等引起的胃酸分泌起到抑制作用,改善腸道環(huán)境,減輕胃腸黏膜損傷,且具有免疫調節(jié)作用。重組人干擾素α1b 具有廣譜抗病毒、免疫調節(jié)作用,結合細胞表面受體后,可促進大量抗病毒蛋白生成,抑制病毒復制,且對巨噬細胞、淋巴細胞的特異性細胞毒作用起到增強效果,防止病毒侵襲。鋅元素可抑制小腸黏膜增生,促進腸道功能恢復,而腹瀉可引起患兒體內鋅元素不同程度的流失[4]。故補鋅治療尤為重要。葡萄糖酸鋅口服液由葡萄糖酸鋅、純化水、蔗糖組成,可改善鋅元素不足所致的代謝、免疫異常,促進小腸上皮修復,加速腸黏膜再生,促進腸功能恢復,同時可增強細胞免疫,抑制組織胺類物質釋放,消除腸道炎癥反應[5~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4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36%(P<0.05);觀察組癥狀及體征消失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表明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患兒采用補鋅療法聯(lián)合重組人干擾素α1b 及西咪替丁治療,可促進癥狀與體征改善,提高臨床療效,且安全性較高。
輪狀病毒感染可激活機體炎癥反應,表現為促炎細胞因子水平升高,抑炎因子水平降低[7]。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血清IL-2 水平較對照組高,血清IL-8、TNF-α 水平較對照組低(P<0.05)。表明補鋅療法聯(lián)合重組人干擾素α1b 及西咪替丁治療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患兒,可升高血清抑炎細胞因子濃度,降低血清促炎細胞因子濃度,抑制炎癥反應。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1)鋅對腸道吸收、分泌發(fā)揮重要調節(jié)作用,缺鋅可誘發(fā)小腸上皮功能障礙,使細胞正常代謝受到影響,進而引起炎癥反應發(fā)生;(2)缺鋅可抑制胸腺素合成,而胸腺素可促進IL-8、TNF-α 降低及IL-2 升高[8]。綜上所述,補鋅療法聯(lián)合重組人干擾素α1b 及西咪替丁治療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患兒,可升高血清抑炎細胞因子濃度,降低血清促炎因子濃度,促進癥狀與體征改善,提高治療效果,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