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幸珍
眾所周知,音樂是聽覺藝術,聽是一切音樂活動的根本。發(fā)展學生的音樂聽覺應當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全部活動中。因此,人類的本能----聆聽不僅成為音樂教育主要的審美活動之一,還是其中重要的教學方法。在日益追求有效課堂的今天,如何在音樂課堂中追求有效的聆聽呢?所謂“有效”,是指通過教師的教學后,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得好不好。從廣義的教學層面來說,是指學生實際獲得的具體進步和發(fā)展。聯(lián)系到音樂課堂中的有效聆聽,它則能使學生形成更豐富的情感體驗,進而表現(xiàn)音樂、創(chuàng)造音樂,即有效聆聽能從某一方面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并使得學習輕松、高效,同時形成較好的學習習慣。而事實上,部分課堂中還經常出現(xiàn)濫用聆聽、無效聆聽等現(xiàn)象,它們違背了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與特征,有悖于新課程倡導的“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假如教師重視學生的聆聽習慣和聆聽能力的培養(yǎng),結果會大不相同。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多管齊下:
一、愛聽——拓展延伸,延續(xù)有效聆聽
美妙的聲音能引起學生聆聽的興趣,是學生喜歡聆聽的基礎。首先教師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配置的優(yōu)質音響和教師的范唱,以此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作品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應用能引起學生專注聆聽的教學方法。如:圖譜法、對比法等,多讓學生參與演奏。當學生熟記旋律,就容易對作品產生感情,興趣也會隨之產生。
其次,專注的聆聽需要適當?shù)慕虒W手段作為吸引,當學生處在無意注意的狀態(tài),不管是歌唱還是聆聽,都不會進入角色,更不會收到好的效果。尤其在歌曲處理的環(huán)節(jié),不要忽視教師的范唱作用,可巧用比較法,讓學生做小裁判的同時,去發(fā)現(xiàn)自身的問題。如:小學人音版第一冊第 1 課《你的名字叫什么》,教師讓剛入學不久的學生們學唱這首歌曲,感覺學生的歌聲缺乏美感。但面對剛入學的小朋友,教師說的一些要求,他們不能真正理解,這時教師的范唱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范唱后,學生大多感受到了教師范唱時飽含的深情。雖然他們對某些音樂術語表達不太準確,但從教師的范唱中他們已經覺察到自己歌唱的不足。所以教師對旋律、節(jié)奏、速度的準確把握,演唱聲情并茂,不但會引起學生的共鳴,更在學生心目中起到榜樣的力量,學生會隨之模仿。
因此,合適的教學方法能較大程度地激發(fā)學生聆聽的興趣。歌曲演唱中常常會出現(xiàn)音準問題,當學生沒唱準歌曲時,教師可以使用幽默的語言,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會專注地聆聽和演唱。在學生學唱歌曲的過程中,教師如發(fā)現(xiàn)學生唱錯旋律,還可以巧妙地利用對比演唱讓生聆聽的教學方法,可以這樣引導學生:“有淘氣的小音符擾亂了我們的歌聲,仔細聽聽,是哪些小音符在調皮,趕緊把它趕走?!卑褜W生的錯誤用幽默的語言表達出來,讓學生在專注傾聽與比較演唱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實現(xiàn)自我糾錯??梢姡囵B(yǎng)學生音樂學習的興趣,首先要做到專注聆聽。
二、想聽——精選教材,開啟有效聆聽
低年級孩子愛動,觀察接受事物都偏向直觀,愛看圖畫,愛聽故事,根據(jù)學生視覺發(fā)展的年齡特點,在起初“聽”的活動中,提供畫面生動的視頻動畫音樂,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黑貓警長》《哪吒》等動畫故事中的一些帶有強烈情節(jié)變化的片段和《wawayaya--走進音樂世界》等,讓學生多次反復地欣賞,指導他們將其中故事的變化與音樂背景結合著看,并學著遷移性聽和辨,初步感受到音樂背景和聲響效果對故事情節(jié)的推動和造勢的作用,并以自身其聲響的傾聽和對故事情節(jié)的理解嘗試地感受此時此刻故事中角色形象的心情變化,引導學生更多地注意到音樂背景聲音的變化,將學生的無意注意逐步轉向對聲音的有意關注,并初步了解和體會到故事情節(jié)的變化與聲響效果間的一定聯(lián)系。
三、會聽——科學方法,保證有效聆聽
1.靜靜聆聽,感受音樂整體
小學生,尤其是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每當學習一首新歌時,總是顯得格外地興奮,在初聽歌曲時忍不住大聲唱起來。盡管這種積極和表現(xiàn)欲是我們所推崇的,但是,沒有經過任何的學習,僅憑那三心二意的跟唱,演唱的準確度可想而知。人們總是更樂于重復熟悉的東西,孩子也不例外。錯誤的演唱一旦形成,便很難改正。因此,教師此時應當及時地予以必要的引導,使學生積累正確的音樂記憶。要讓學生們知道,無論是學習一首新歌時,還是欣賞一首樂曲時,最重要的首先就是要靜下心來聆聽,懂得靜心聆聽的重要性。
2.分解目標,細化聆聽要求
每首新歌中都包含著一定的新知識與新技能,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必須先讓學生反復聆聽歌曲。教師可以靈活地選擇學生聆聽的方式,可以播放音響,也可以自己范唱。聆聽的次數(shù)則視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歌曲的難度決定。為了提高學生的聆聽效率,教師可以分解聆聽目標,為學生提供明確的聆聽指引,讓他們在反復的聆聽中領悟音樂要素在歌曲中的具體表現(xiàn),借此強化他們的音樂實踐技能,為下一步學唱歌曲奠定基礎。例如,教學《故鄉(xiāng)的小路》一課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聆聽音樂,聆聽的次數(shù)為三遍。第一遍,教師用豎笛吹奏出歌曲的旋律,讓學生對歌曲的節(jié)奏、旋律以及情緒表達有個初步的認 識,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第二遍,播放音樂范唱,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歌詞內容以及歌曲表達出的感情。第三遍,邊聽邊自己打節(jié)拍,實際感受一下歌曲節(jié)拍的變化規(guī)律。教師應該對每次聆聽提出一兩個要求,為學生指明聆聽過程中需要注意的重點,營造出輕松平等的聆聽氛圍。通過多次聆聽,學生不但熟悉了歌曲內容,而且還對歌曲的節(jié)拍與旋律變化規(guī)律、情感表達等有了一定的認識。教師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適時的引導,就能夠創(chuàng)設出故鄉(xiāng)小路的歌曲情境,讓學生在聆聽歌曲的同時仿佛置身于故鄉(xiāng)的小路上。
讓學生學會聆聽,養(yǎng)成聆聽音樂的習慣,是學習音樂、感受音樂的基礎和必要前提。學生聆聽習慣的培養(yǎng),有賴于教師的堅持和學生的不懈努力。培養(yǎng)學生聆聽習慣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傾聽能力,在傾聽過程中逐步提高學生對音樂的鑒賞能力,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因此,只有緊密地圍繞著如何聆聽來展開音樂教學,才能遵循音樂藝術教育的規(guī)律,使音樂教學收到良好的成效。曾有這么一句名言:“播下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本C上所述,我認為,只有培養(yǎng)良好有效的聆聽習慣,學生在音樂中才能獲得快樂與收獲,他們才會真正的喜歡音樂,我們的課堂教學也會變得更生動、更精彩,我們的學生才會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為他們終身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熱愛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山東省聊城市莘縣莘亭街道辦事處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