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靜寒
“古?蜀人是最具有羽化飛仙幻想和神仙式文化想象力的,他們把對祖先的崇拜和對自然的崇拜結(jié)合在了一起,形成了‘羽化飛仙的觀念和對神仙世界的信仰。”5月,四川省圖書館邀請到省歷史學(xué)會會長譚繼和做客《巴蜀講壇》,以“巴蜀文脈的歷史發(fā)展”為主題,展開了巴蜀仙源文化的探秘之旅。
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滋養(yǎng)出了巴蜀的仙源文化?!笆駠嘞缮?,峨眉邈難匹”,今天不少去峨眉山的游客是被李白這句詩“種草”的。在另一首詩中,李白大筆一揮,“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跋缮健薄熬盘臁弊屓寺?lián)想到仙山瓊閣,可見蜀國在李白看來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也難怪他要“隱居于岷山之陽”。
鳥是理解古蜀仙源文化的重要線索。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有學(xué)者認為,我們今天在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之所以能看到大量鳥的形象,是因為蜀國崇山峻嶺、道路險阻,而鳥是當(dāng)時的先民所能見到的飛得最高、最遠的動物。因而,古蜀人民認為鳥有一種神秘超凡的力量,也將之視為保護神。
據(jù)文獻記載,五代蜀王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皆羽化成仙。揚雄在《蜀王本紀(jì)》中寫道:“蜀王之先名蠶叢,后代名曰柏灌,后者名魚鳧。此三代各數(shù)百歲,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頗隨王去?!?/p>
蜀人對飛鳥的崇拜最早見于柏灌時期?!渡胶=?jīng)》云:“有鳥焉,其狀如鳩,名曰灌灌。”有學(xué)者推測,柏灌族就是以鸛雞為圖騰,或者說以鸛雞為神鳥崇拜的部族,并因此而得名。
魚鳧王傳說在湔山狩獵時他“得仙道”,鳥崇拜在這一時期得到強化?!棒~鳧”的“鳧”字的形象生動地說明鳥與古蜀人的特殊關(guān)系。三星堆遺址出土金杖上的魚與鳥形象,玉璋上的魚與鳥的形象,以及多地出現(xiàn)的鳥頭勺把,皆為魚鳧時期鳥崇拜的標(biāo)志。
至杜宇時期,鳥崇拜逐漸內(nèi)化到仙道文化方面?!扒f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寫的就是杜宇化鵑的故事。譚繼和介紹,從杜鵑鳥到杜鵑花,蜀人形成了一整套的杜鵑崇拜體系。比如杜甫《杜鵑》詩:“西川有杜鵑,東川無杜鵑。涪萬無杜鵑,云安有杜鵑?!薄逗鬂h書》有寫:“陵,順帝時客于蜀,學(xué)道鶴鳴山中”,在這里,神仙道術(shù)與鶴聯(lián)系在一起。
四川省社會科學(xué)院黨委書記李后強、資深媒體人奉友湘所著《蜀王全傳》中為蜀王立傳,其中說,蜀國多仙山,蜀境多碧水,蜀地多秘聞。三星堆遺址出土了大量青銅和陶制的酒具,說明當(dāng)時王公貴族們嗜酒如命。而釀酒必然需要大量的糧食。因此,當(dāng)時的糧食生產(chǎn)一定規(guī)模很大,質(zhì)量很高。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水平,也標(biāo)志著這個國家的強盛。
“三星堆、金沙遺址出土的文物進一步印證了仙化故事和蜀國作為仙源文化故鄉(xiāng)的說法”,譚繼和表示,三星堆的文物中有不少鳥的形象,比如鳥首人身青銅像、人身鳥足像以及各種鷹頭杜鵑等,而蜀人對仙道的崇拜就是從對鳥的崇拜開始。三星堆出土的器物中有一只頭戴羽冠的青銅鳥,高34厘米,銅鳥雙眼渾圓,鳥喙長而尖,尾羽長垂。譚繼和認為這是一只杜鵑鳥,正好和杜宇化鵑的傳說相對應(yīng)。而金沙遺址出土的玉琮上有線刻的鳥翅人體像,是最早的“羽人”的實證。
由于三星堆和金沙遺址的大部分文物涵蓋著關(guān)于宇宙和飛翔的意蘊,跟“重土觀念”強盛的華夏文明有分野,以致有人認為古代蜀國曾有外星人光顧。
對此,譚繼和拋出了觀點,他認為,這些文物體現(xiàn)了蜀人羽化飛仙的思想,正是后來道教的核心。特別是三星堆的A?型與B?型青銅面具,人額頂正中生出一高高豎起的勾云翼,更是人腦額幻想靈魂飛出人體而幻化為翼鳥的形象。
“魂為心之靈,魄為體之靈”,蜀人很早就有了靈魂的觀念。通過其它文物可以推測出,羽人成仙后飛往日月——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金箔和蟾蜍分別代表太陽和月亮的形象,展示出“日者天之魂,月者地之魂,謂之神明”的意義,這都是仙化飛升思維模式的產(chǎn)物。
“逍遙自在似神仙,行云流水隨自然”。古蜀仙源文化與現(xiàn)代巴蜀人的休閑生活方式,有一種精神一以貫之,昭示著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