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伶
1.總概
弗洛伊德將人格結構劃分為三個層次: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認為,本我、自我和超我3者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聯(lián)系。本我不顧現(xiàn)實,只要求滿足欲望,尋求快樂;超我按照道德準則對人的欲望和行為多加限制,而自我則活動于本我和超我之間,它以現(xiàn)實條件實行本我的欲望,又要服從超我的強制規(guī)則,它不僅必須尋找滿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還必須考慮到所尋找的事物不能違反超我的價值觀。
在這部電影中,導演通過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來將本我、自我、超我這三種人格結構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警察局局長代表著本我,七號牢房里的獄友們代表著自我,而李龍九則代表著超我。這三類人的形象不僅僅被刻畫的十分明顯,也演繹出了他們的內(nèi)心。
《七號房的禮物》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的是一個只有六歲兒童智商的智障男子李龍久和可愛的女兒藝勝相依為命,生活清貧但幸福。一天李龍久為了給女兒買美少女戰(zhàn)士的書包意外卷入了一起幼童誘拐奸殺案,而死者竟然是警察局長的女兒。在七號牢房里,聚集了五毒俱全的“社會渣滓”,但他們卻并不是真正的壞,他們在齊心協(xié)力的幫助著李龍久和藝勝。
2.分點論述
2.1警察局局長:人內(nèi)心最深處丑陋的本我
執(zhí)法腐敗這樣的社會現(xiàn)實,卻是我們社會的敏感地帶,而我們卻經(jīng)常能在韓國電視劇電影中找到這類題材顯示。
位于人格結構的最低層,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組成的能量系統(tǒng),包括各種生理需要。本我是無意識,非理性的。本我是由一切與生俱來的本能沖動組成,是人格的一個最難接近而又極其原始的部分。它包括人類本能的性的內(nèi)驅(qū)力和被壓抑的傾向,其中各種本能沖動都不懂什么邏輯、道德,只受“快樂原則”的支配,盲目追求滿足。
電影中的警察局長為首那群人就像現(xiàn)實社會自私自利愚昧無知的勢利眼,因為龍久是智障而看不起他,而且認定李龍久就是殺害他女兒的殺人犯,因為他知道無法調(diào)查出真相,找不到兇手,但自己又一定要給家人一個交代,畢竟死去的受害者是自己的女兒,所以警察局長內(nèi)心的丑陋的本我就暴露出來了。
他們不會去選擇相信只是小女孩度自己滑冰摔倒,他們不斷地將問題復雜化,就是因為他們內(nèi)心的陰暗以及這個社會將他們所感染所影響,當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有能力可以驅(qū)使事態(tài)的發(fā)展和定型,就越加猛力,根本不會去理會真相,而是將自己內(nèi)心的“所認為”變成他們口中的“真相”,仗著自己的權力來欺弱,來剝削底層階級的人物。
在電影里警察局長威脅龍久說只有他死了他女兒才能活,李龍久雖然只有6歲的智商,但他對女兒的愛確實比海還要深,所以他傻傻的認了罪,就是怕藝勝受到傷害。警察局長的行為真的很自私,也許他可能知道人不是龍久殺的,卻用那種卑鄙無恥的手段逼迫版龍久認罪,把失去女兒的痛苦自責傾倒在一個罪人身上。手刃犯人,又似乎有了為女兒報仇的快感,減輕了仍舊權自己懊惱不止的怨怒和內(nèi)疚。這便是將人內(nèi)心最深處丑陋的那個本我給刻畫了出來。
2.2獄友:自我內(nèi)心救贖的自我階段
罪犯們代表的不是黑暗而是情義,看守們不是無情卻是寬容。自我位于人格結構的中間層,從本我中分化出來的,其作用是調(diào)節(jié)本我和超我回的矛盾。遵循現(xiàn)實原則。自我是人格中意識部分,是來自本我經(jīng)外部世界影響而形成的知覺系統(tǒng),是在現(xiàn)實的反復教訓下,從本我中分化出來的一部分。這部分在事實原則指導下,既要獲得滿足,又要避免痛苦。自我負責與現(xiàn)實接觸,是本我與超我的仲裁者,既能監(jiān)督本我,又能滿足超我。
七號牢房里的罪犯們,雖然頂著一個“罪犯”的名號,但是他們遇到了李龍久和藝勝之后,他人對他們進行救贖,他們自己也對自己進行了內(nèi)心的救贖,將善良的本性發(fā)揮了出來。
藝勝,這個可愛善良的小天使,代表著人美好本性,是她將這幾個罪犯的美好喚醒。她來到了七號牢房,帶來了歡笑,帶來了幸福,帶來了人們心底深埋許久的善良、良知與溫情。是藝勝改變了監(jiān)獄里的人們,他讓不識字的黑社會老大開始學習漢字了,出獄后變成了一個善良的牧師;他讓原本自私自利兇狠的男人用電話“見證”了自己孩子的出世,與他的家人取得了聯(lián)系,使他心中的堅冰融化;他們也幫著藝勝一起過生日,幫著李龍久練習法庭上的證詞,藝勝讓每一個大老爺們兒都體會到了家庭的溫暖和久違的快樂,而這便是對他們的救贖過程。
在大家的眼里,看似黑暗冰冷的監(jiān)牢內(nèi)都是壞蛋,其實并不是這樣,在這個七號牢房里,有一群充滿正義和善良的人,在別人看來代表著正義與善良的警察和法官卻在暗地里卑鄙無恥的栽贓陷害別人。所以善良與邪惡并不真的單單只是我們眼睛所看到的那一點表象。
弗洛伊德提到的本我和超我存在著強烈的矛盾沖突,而自我就正是來調(diào)節(jié)這些沖突的,自我遵循現(xiàn)實原則。一部分能被認識到,但大部分仍然存在于潛意識之中,自我的責任重大,不僅需要兼顧內(nèi)心的本我和超我,還要考慮外部現(xiàn)實的需求。他能夠遏制住本我中的沖動,但同時又達不到超我的完美。
2.3李龍久:在成長中需要經(jīng)歷考驗的本性中的超我階段
超我是位于人格結構的最高層。是道德化的自我。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的沖動答;對自我進行監(jiān)控;追求完善的境界。遵循道德原則。
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是人格中最后形成的而且是最文明的部分,它反映著兒童從中生長起來那個社會的道德要求和行為標準,它是從自我中分化出來的那個能夠進行自我批判的道德控制的部分,與本我處在直接而尖銳的沖突中。
為什么要將李龍久這個人設安排在超我階段呢?導演給到他的人設只有六歲的智商,而作為一個六歲的小孩子而言,已經(jīng)開始接受父母的教育,此時的他們是最純潔最單純的時候,是人本性最完美的時候,他們所受到的教育就是道德化的教育,在他的觀念里,沒有壞人,大家都是善良的,他也本著善良的心去做善良的事。而這就是在成長中每個人需要經(jīng)歷的考驗,李龍久很幸運,他早已接受了考驗,他靠著自己的善良想著去救那個小女孩,但卻被污蔑,他對自己女兒的愛被利用。
當律師來找李龍久的時候,只是輕描淡寫了整個案件,并沒有深入的去詢問李龍久,可以看出律師的敷衍。他是在敷衍整個案件,敷衍李龍久,敷衍對李龍久所謂的責任與良心,敷衍李龍就對他的信任。因為李龍九的身份卑微,因為他是智障殘疾人士,因為沒有保護他的律師,他只有社會的的誤解,高官的欺凌,媒體的曝光,才造成了他最后的悲慘結局。
但雖然他是個悲劇人物,他卻有著一個值得人去學習的人格,他完美詮釋了什么是超我階段。我們都知道,李龍久是沒罪的,他只是一個善良的殘障人士,他只是一個普普通通愛著自己女兒的一個父親。有罪的是這個社會,并不是他。親情和愛在法律面前,在那所謂的正義面前是無效的。沒有人愿意傾聽社會底級人民的心聲,社會只覺得他們是阻礙經(jīng)濟發(fā)展的累贅,他們適合當那些無辜的替罪羊。尤其是觸碰到高職位的權利時,人性就開始泯滅,權利就開始濫用,社會就失去了公平。
3.總結
弗洛伊德是心理學史上第一個對人格進行全面而深刻研究的心理學家,他的“人格三結構”理論是第一個完整的人格理論。他不僅注意到了人格的多層次性,而且率先提出了人格中的欲望、動機等非理性的無意識因素的存在和影響,這大大豐富了心理學的研究內(nèi)容。他的研究深入了人的內(nèi)心世界,直面了人性的真實,這比以往的心理學對人的內(nèi)心世界的認識更深刻。
《七號房的禮物》這部電影將人性詮釋的淋漓盡致,里面的人物代表著人內(nèi)心深處丑陋的本我——警察局局長;自我內(nèi)心救贖的自我——獄友們;以及在成長中需要經(jīng)歷考驗的本性中的超我——李龍久。他們這三類人分別是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代表,而小女孩藝勝正是善良的化身,她將溫情帶到了這個世界。總之,影片將這個世界劃分成了兩個部分,一是監(jiān)獄內(nèi),代表著溫情與美好,二是監(jiān)獄外,象征著這個社會這個冷漠的世界,人性的丑陋與冷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