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貓
明英宗時,發(fā)生了“土木堡之變”。通州當時是京城的糧倉,眾大臣抱著寧可餓死也不能資敵的想法,建議把通州的糧倉全燒掉。工部右侍郎周忱聽到要燒糧倉,連說不可。他想出的辦法是:在北京的所有官員、軍人,都到通州去預支一年的糧食,條件是自己運回家。于是大家云集通州,沒幾天,就將糧倉搬空了。后來,瓦剌軍來到通州附近,一打聽,糧食沒了,立刻撤走,這為“北京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增添了籌碼。戰(zhàn)爭中,糧食補給最重要,雙方圍繞糧草斗智斗勇,周忱這一計,堪稱高明。
聽說過因為吃飯打勝仗的嗎?武周時期,契丹軍捉到了幾百名大周士兵,從他們口中,契丹人得知武則天已經(jīng)派麻仁節(jié)率大軍進逼,不日便到。聞訊后契丹軍便突然對俘虜們好了起來,每天多給每人一碗粥,不僅給粥,還說:“我們沒吃的了,連你們這幫俘虜都養(yǎng)不起了,放了你們,你們跑吧?!?/p>
契丹軍真的把俘虜全放了。這些俘虜把契丹軍補給不足、即將斷糧的“情報”說給麻仁節(jié)的部隊聽,麻軍個個想爭先立功,便迅速出擊尋找契丹主力。偏巧剛到黃獐谷外,他們就遇到一些餓得走不動的老弱契丹士兵。麻仁節(jié)再也不懷疑“情報”的真實性,下令騎兵脫離步兵,快速進谷。然后,悲劇發(fā)生了。麻仁節(jié)的部隊在黃獐谷里被契丹軍包了餃子——中了埋伏,死者填塞山谷,幾乎無人生還。麻仁節(jié)自己,中了絆馬索,被契丹人生擒。
在古代軍營里,最容易獲取情報的地方,大概就是飯局了,飯局上有多少八卦啊,人多口雜,消息就很有可能被泄露出去。可也有將計就計的,贏得干凈利落。這個人是宋朝大將狄青。
宋仁宗年間,廣西儂智高叛亂,狄青奉命征討。狄青到達賓州的時候,正好是上元節(jié),儂智高正據(jù)守昆侖關。狄青說,先過節(jié)吧,過完節(jié)再打仗,于是安排下三天的宴席:第一天宴請將佐,第二天宴請普通軍官,第三天宴請兵卒。過節(jié)的安排早早發(fā)布,儂智高自然知道了,于是也沒做打仗的準備。
狄青和大伙吃吃喝喝,第二天吃到二更時分,肚子就吃壞了,說得上廁所,讓大伙先喝,別散,他吃點藥就回來接著喝。狄青不讓散,誰敢走???于是一直喝到天亮。席上眾人正滿腹狐疑的時候,有人沖進來宣布了一個好消息:剛才,也就是五更的時候,狄青將軍占領了昆侖關。
原來,狄青帶著秘密準備好的精兵,夜渡天險,偷襲了昆侖關。對方毫無準備,昆侖關很快就被拿下。宋軍一直挺進到歸仁鋪。沒幾天,宋軍在那里擊潰了儂智高的主力,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狄青智奪昆侖關,也成了軍事史上的一段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