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團輝
(中交二公局東萌工程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00)
水泥穩(wěn)定碎石在絕大部分高等級公路中取得了突出的應用效果,強度是衡量其性能的關鍵指標。通過加大水泥用量的方式,有助于提升水穩(wěn)基層強度,但會加大裂縫規(guī)模,降低道路的耐久性。因此,在不改變水泥用量的基礎上,基于何種方式改善該混合料的性能是重點探討話題,需通過合理的工藝措施使其具有足夠的強度與耐久性。
通過振動攪拌的方式制得混合料,其原理是攪拌裝置與激振器共同配合,伴隨攪拌機構的持續(xù)運行,同步發(fā)生振動。其令物料中的微小水泥顆粒可實現持續(xù)性的顫振,解決水泥聚集問題,提升水泥顆粒的均勻性,使其與骨料更好地結合并有效包裹。
通過振動攪拌的方式,物料在得到充分攪拌的同時還會受到振動影響,原本處于團聚狀態(tài)的水泥在接受振動能量后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即持續(xù)顫振改善了物料過分黏結的問題;且由于振幅作用的存在,原本裹覆在水泥團粒表面的水膜也將被破壞,大量的水泥顆粒分布均勻。
振動能量的產生,使得集料表面水膜遭到破壞,骨料得到有效凈化,水泥顆粒分布更加均勻,擴大了與骨料的接觸面積,并在其表面存在大量水泥顆粒,構成疏松層;同時,形成大量的C-S-H凝膠,擴大與骨料的接觸面積,各類物料能夠實現全面接觸,黏結性能得以提升。
振動軸力為振源,投入的各類物料以及彼此間的空隙則發(fā)揮出傳播介質的作用,設備發(fā)出的振動波會向多個方向的傳播,伴隨距離的延長,振動能量表現出逐步衰減的趨勢,具備靠近振源越強、遠離振源越弱的特點。通過對攪拌筒型、攪拌機工作特性的分析得知,與攪拌筒中心間距較小的區(qū)域,該處的物料可獲得更多的振動能量,以彌補該區(qū)域攪拌速度偏慢的不足;而遠離攪拌中心的區(qū)域(即指的是靠近攪拌筒壁處),該處的能量發(fā)生衰減,獲得的能量較少,但由于該處的速度較高,整個攪拌區(qū)域內的實際攪拌效果大體相當,消除了低效區(qū)。
現有攪拌技術主要存在以下幾點不足:
(1)攪拌時間偏短,混合料的微觀勻質性欠佳。
(2)攪拌強度偏弱,效率低下。以臨界轉速為基準,實際攪拌作業(yè)時若速度超過該值,將產生離心力,部分物料將附著在筒壁;若攪拌速率偏快,產生的慣性作用將對攪拌狀態(tài)帶來影響,即部分物料拋離攪拌葉片,即出現了離析現象,不利于混合料的均勻度。
(3)伴隨速度梯度現象并產生低效區(qū)。整個攪拌區(qū)域內,與中心相近的部分速度偏低,而與之較遠部分的物料將獲得較高的轉速,存在速度梯度現象,部分區(qū)域的攪拌效率偏低。
以銅仁至懷化高速公路項目為例,根據施工要求,提出兩種設計方案,方案1為振動攪拌,方案2為普通靜力攪拌。兩種方案中,拌制水泥穩(wěn)定碎石混合料所用設備一致,均為2臺拌缸串聯的方式,并分二次攪拌;特殊之處在于第二次攪拌中工藝方法的差別,一種是振動攪拌,另一種為普通靜力攪拌。
攪拌工藝的改變,使得拌制所得的混合料在性能上存在差異,具體體現在均勻性與強度兩項指標上,為消除級配對質量的影響,以較優(yōu)級配為宜。為對比分析骨架嵌擠密實結構在不同工藝下的特點,采用貝雷法CA(粗集料比)、FAC(兩次篩孔通過率比值,即第二次與第一次)及FAF(兩次篩孔通過率比值,即第三次與第二次),用于評定混合料的嵌擠密實效果。各項指標均可評定混合料的嵌擠情況,但各自的側重對象有所不同,CA對應中粗集料,FAC對應細集料,FAF對應最細集料。根據材料的特點確定指標范圍,針對公稱最大粒徑為26.5mm的部分,各指標的取值區(qū)間為:CA為0.70~0.85,FAC為0.35~0.50,FAF為0.35~0.50。
水泥穩(wěn)定碎石混合料的使用效果受到強度等方面的影響,其根本影響因素是攪拌均勻性。文章采用了篩分試驗與EDTA滴定試驗兩種方式,根據所得結果分析集料關鍵篩孔通過率,總結該指標的平均值與變異系數,用于評定攪拌均勻程度。通過篩分試驗的方式,可分析級配的波動情況,用于評定集料分布是否具備足夠的均勻性;而水泥EDTA結果,則是衡量水泥分散均勻程度的關鍵指標,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可表征微觀均勻性。
(1)集料攪拌均勻性。針對兩種工藝方案,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水泥穩(wěn)定碎石混合料,要求每種工藝方案的試驗數量均為8組,關于篩孔的選擇,共有4類,分別為19mm、13.2mm、9.5mm及4.75mm。可以得知,無論是普通攪拌方式還是振動攪拌,兩種方案在相同篩孔條件下求得的通過率平均值僅存在微小差異,并且?guī)缀蹩梢詽M足設計要求。因此,水穩(wěn)基層集料具備級配穩(wěn)定的特點。整理兩種方案下得到的各項篩孔通過率試驗結果,通過求標準差與變異系數的方式可以得知,兩項指標都處于較低水平。從這一角度看,使用兩臺缸串聯并實行二次攪拌的方法,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混合料的均勻性。若為振動攪拌,整理其各篩孔通過率數值,通過求標準差與變異系數的方式可以得知,兩項指標均有一定的減小趨勢。以19mm篩孔條件下的通過率為例,其變異系數降低幅度達到26%,4.75mm篩孔條件下降幅則高達53%。因此,相較于普通攪拌方式而言,實施振動攪拌有助于提升集料均勻性,且這一作用在集料粒徑偏小的情況下更為明顯[1]。
(2)水泥分散均勻性。水泥EDTA滴定試驗,兩種方案在試驗組數、取料方式上均保持一致。整理試驗結果,具體內容如表1所示。
表1 水泥用量滴定試驗統計結果 單位:%
根據表1所給內容得知,兩種工藝方法對應的水泥用量均值僅存在微小的差別。標準差與變異系數均維持相對偏低的水平,普遍介于4%~7%;相比之下,方案1具有更好的應用效果,即標準差降低34%,變異系數降低36%。因此,二次攪拌工藝具備提升水泥均勻性的效果,結果表明整體變異水平得到了有效控制;且二次攪拌作業(yè)時采用振動攪拌工藝,由于存在持續(xù)性的振動,可更為有效地處理水泥結團,混合料中水泥分散更具有均勻性。
以方案1為指導,分析此工藝下的水泥穩(wěn)定碎石混合料可以得知,其總體偏深色,大粒徑碎石能夠被水泥漿有效包裹,同時可以發(fā)現碎石表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長毛”現象,表明水泥漿攪拌更加均勻。
(1)試驗方案。水泥穩(wěn)定半剛性基層整體性能主要取決于強度指標,其直接影響到基層的承載水平?,F階段行業(yè)規(guī)范中對該基層的強度提出更高要求,直接說明提升強度的必要性。而均勻性則是改變強度狀態(tài)的重要因素,最終會作用于路面的耐久性。對此,提出兩種方案的質量分析方法,具體如表2所示。
(2)試驗結果分析。兩種方案的養(yǎng)生方式一致,在路段中以隨機取樣的方式共獲得9組試驗樣品,經加工后形成標準試件,滿足高徑比為1∶1的要求。方案1中,分析其7d與28d無側限抗壓強度可以得知,無論是均值還是代表值都明顯優(yōu)于方案2,且在強度標準差與變異系數兩方面也得到了有效控制。因此,若二次攪拌采取的是振動攪拌,在該工藝下所制得的水泥穩(wěn)定碎石混合料具備更為優(yōu)良的性能,強度提升的同時變異系數下降,可滿足材料均勻性的要求。匯總兩種方案下的數據,可直觀地分析二次攪拌作業(yè)時因攪拌方式不同而帶來的結果差異化現象,具體如圖1所示。由圖1可知:從28d無側限抗壓強度來看,其在均值與代表值兩項指標上都有較大幅度地提升,且明顯超過7d抗壓強度下的指標;而從強度變異系數的角度來看,其在28d條件下的降幅明顯提升。由此可見,由于養(yǎng)生時間的延長,若選擇的是方案1,混合料的強度與均勻性都有著較大幅度地提升。分析其成因,主要在于振動攪拌作用下解決了碎石材料分布不均的問題,原本水泥與集料團結的問題得到緩解,在混合料的各個部分均分布有水泥漿液,可實現對粗集料的充分包裹,有助于提升水泥水化均勻性[2]。在28d內,水泥穩(wěn)定碎石強度表現出大幅提升的趨勢,在攪拌足夠均勻的條件下,可以提升材料的強度,并確保施工均勻性;自28d后,該提升幅度則逐步放緩,最終趨于穩(wěn)定狀態(tài)。
表2 攪拌工藝對比實施方案
圖1 方案對比
綜上所述,相較于二次普通攪拌的方式,采取振動攪拌工藝,混合料的攪拌均勻性能得到有效提升,變異系數大幅減小,其抗壓強度均值與代表值都更為良好??傮w上,二次攪拌時應優(yōu)先選擇振動攪拌,此舉是解決混合料均勻性不足、強度偏弱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