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軍 孫建鋒
(蘇交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1112)
BIM技術屬于新一代的設計技術與設計理念,其已經被歐美國家用于各種建設項目中,被譽為繼CAD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變革。然而,對于橋梁工程建設而言,BIM技術處于初步探索環(huán)節(jié),其應用的案例比較少,應用成功的案例有新白沙沱長江大橋、滬昆客專北盤大橋。首先,我們應充分了解BIM技術的基本概念,以便更好地開展后續(xù)的分析與研究工作。
BIM即建筑信息化模型,其是一個比較完整的信息化模型,可將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每個階段的資源、工程信息都集中在一個模型之中,然后被項目參與方所應用[1]。其借助三維數字技術來模擬建筑工程的真實信息,可為項目設計與施工提供有效的信息模型,以實現設計施工一體化的效果。據估測,預計在未來的幾年內,我國BIM技術的應用率比較高的企業(yè)數量會呈現出108.0%的態(tài)勢增長。
在橋梁設計和施工過程中,應重視對BIM技術的應用,這樣可構建比較完善的信息化模型,且此種三維橋梁模型設計和二維橋梁模型是存在一定差異的,三維效果更加理想、直觀,便于相關工作人員更好地調整參數。也就是說,在構建建筑工程信息化模型時,可真實地模擬橋梁建設情況,便于提升計算的精準度[2]。同時,BIM技術的應用能減少計算過程中的誤差,可以從本質上提高整個方案的精準度與可行性。
當發(fā)現圖紙存在問題應該 經過討論與商量后才能修改,問題處理效率低。將BIM技術應用到橋梁工程施工過程中,可以替代以往的運行模式,使橋梁工程信息更加豐富,即使發(fā)生問題,也能及時對橋梁模型信息予以修改,使工程滿足具體的需求,降低風險,從而大大提高生產效率。
BIM技術在橋梁工程施工中的應用,能對橋梁的具體建設情況進行及時的更新,可以提高人員參與率,在參與項目的過程中會加深對項目的了解。應用BIM技術能更好地開展安全管理與養(yǎng)護維護工作,使得維護與管理工作的可行性更強,可以開展針對性的質量管理和監(jiān)督管理,這是確保橋梁工程施工質量的重要途徑。
BIM數據庫主要分為BIM設計、BIM施工與BIM運維,3個平臺相互協調才能確保整個BIM底層平臺運行的高效性。在BIM設計階段,也就是建模平臺,需要結合橋梁工程實況來打造三維協同化的設計平臺,實現族庫積累,還要將BIM技術和分析軟件進行有機的整合,然后通過BIM的二次開發(fā),從而得出最終的橋梁施工圖紙,如圖1所示。
以某橋梁工程為例,主橋部分主要是設計成高低塔單索面混凝土斜拉橋,其整體長度是680.0 m,跨徑最大數值是338.6 m。該橋梁的具體情況如下。1)高塔的塔柱高度達到180.0 m,總共有29對斜拉索。2)低塔塔柱高度是122.3 m,總共有15對斜拉索。東引橋的總長度是271.5 m,西引橋的總長度是1 024.6 m。將BIM技術應用到該橋梁設計中,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0號節(jié)段長度為26.0 m,寬度是33.5 m,在區(qū)域內部未設計斜拉索,除了塔身自身的支撐部位,在縱向上形成大約13.0 m的大懸臂式結構[3]。而從橫向來看,懸臂大約為16.0 m。在該方案設計中,面臨的難題是從雙向大懸臂模式向上部結構形式轉變。
結合橋梁工程的基本數據,BIM建模操作人員應對相關數據進行收集、整理與分析,與橋梁工程信息化軟件進行有效的協同、合作,借助BIM技術進行開發(fā),以獲得最終的橋梁設計圖紙。通過BIM所提供的三維圖像,我們可以得出具體的設計方案。1)落地支架現澆工藝。2)托架現澆工藝。把這2項施工設計方案導入到BIM模型,對2組設計方案進行對比分析。通過BIM模型的三維化模擬與分析,2個方案操作起來都會存在一定的難度,還從經濟角度出發(fā),分析其經濟價值,從而產生了第三個設計方案,即把0號節(jié)段縱橋向實施2次澆筑??衫肂IM模型進行真實情況的模擬,首次澆筑時,應用托架澆筑的方法,長度大約是11.5 m,此種方式能減少工程量,以降低設計難度系數。在開展二次作業(yè)時,可借助BIM模型嘗試著模擬利用掛籃來開展懸臂施工模式。通過BIM模型的模擬,我們了解到第三種方案既可降低項目的設計難度,還能提升技術的可行性,從而達到控制成本的目的。此外,還可使用達索V6開展初期方案設計,結合橋梁的基本結構類型選擇統一標準來構建構件模板,使用程序來實現模板的自動化拼裝與調整,還對工程的設計變更進行了模擬,主要是為了驗證BIM技術在設計變更方面的適用性[4]。
而就某鐵路橋梁工程而言,對以CATIA為條件的設計流程展開了相關的分析與研究,這為后期的數據查詢、管理模型數據提供了方便。還有專家采取CATIA設計引橋與Solidworks設計主橋的方式,實現了參數化建模、碰撞檢查、材料信息賦予、結構仿真分析、指導項目施工工序等目標。由于CATIA與Solidworks均屬于達索公司,因此,能避免出現信息丟失與數據割裂的情況[5]。
圖1 BIM模型的運行系統
BIM技術在橋梁工程施工階段的應用,主要包含BIM-4D施工進度管理與BIM-5D計量支付管理2個方面。施工人員可通過BIM模型來跟蹤施工團隊的具體施工進度,施工團隊需要及時將日進度計劃、月進入計劃等以電子數據形式傳入到項目信息化管理系統中,BIM技術操作人員可結合系統數據來追蹤項目的執(zhí)行情況,能實現4D化的進度管理,從而提高進度管理水平。例如,橋梁工程橋墩部分施工完畢,施工人員將橋墩部分的施工數據、施工進度等轉化成電子數據,上傳至信息化管理系統,此時,BIM模型就會對數據進行記錄,實現數據庫的及時更新。同時,工作人員還能借助BIM平臺實現對橋梁工程計量與支付情況的5D化管理,能及時了解項目工程量與款項支付情況,以便決策人員做出更為高效而合理的決策。從具體的施工效果來看,將BIM技術滲透到斜拉橋施工環(huán)節(jié),使得施工難度大大降低,讓施工人員可以借助三維系統平臺來獲取重要數據與信息,會讓整個橋梁建設構圖更加立體化、詳細化,能大大提高施工質量。
此外,還有部分專家選用Navisworks來模擬整個施工過程,使得構件預拼裝、局部與整體模型的碰撞檢查得以完成。同時,專家們還對以BIM技術為基礎的橋梁工程可視化情況進行了研究,涉及BIM技術在碰撞檢測、施工場地布置、施工管理、施工模擬以及交底等方面的具體應用。部分專家以某結構較為復雜的變截面斜拉橋為例,先運用一定的軟件構建了臨時施工設施與橋梁的BIM模型,然后選用Navisworks構建4D施工進度模型,旨在對整個施工進度情況進行模擬。結果表明,設計環(huán)節(jié)所構建的BIM模型無法直接轉化成施工應用類模型,并且我國的設計師還不適應BIM模型的三維設計模式。
綜上所述,如果要將BIM技術更好地滲透到橋梁工程領域中,國內外學者與工程人員都進行了相關的探索與開發(fā),使得BIM技術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在橋梁工程設計環(huán)節(jié)中,還要重視對核心建模軟件的開發(fā),確保能夠將模型數據真實而準確地傳輸到施工環(huán)節(jié);而在橋梁工程施工環(huán)節(jié),應該及時處理好BIM技術在重要節(jié)點使用中所存在的問題,嘗試將BIM技術連續(xù)地應用到橋梁的整個施工過程中。同時,還要重視將BIM技術應用到運維階段,以構建更加科學的管理規(guī)范與管理系統,這是確保BIM技術應用效果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