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雅琴,黃煦杰,江 巖,李佳雯,劉蔓萩,曾獻春,*
(1.新疆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shù)學院,新疆烏魯木齊 830046;2.成都醫(yī)學院檢驗醫(yī)學院,四川成都 610500)
吲哚是吡咯與苯并聯(lián)的化合物,稱苯并吡咯,屬于含氮雜環(huán)化合物。吲哚分子式為C8H7N,難溶于水,易溶于50%~100%乙醇、異丙醇及二氯甲烷等有機溶劑。吲哚及其衍生物在自然界分布廣泛,存在于天然有機物、溫血動物腸道、糞便和煤焦油中[1-2]。吲哚作為腸道毒素,當腸道菌群微生態(tài)環(huán)境被內(nèi)外因素破壞,腐敗菌和致病菌大量繁殖且分解食物、膽汁可以產(chǎn)生吲哚[3],其在體內(nèi)長期蓄積將導致機體發(fā)生病理變化,如引發(fā)炎癥、損傷結(jié)腸、損害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肝臟[4]。吲哚也可以協(xié)同致癌,通過亞硝酸鹽促進次生胺的亞硝化作用,起到癌癥促進劑的作用,具有致畸、致突變性,對環(huán)境和機體造成危害,已日益引起人們的關(guān)注[5]。目前獲得的降解吲哚的微生物,主要來自被污染的環(huán)境,其中以不動桿菌、假單胞菌、銅綠假單胞菌、產(chǎn)堿桿菌、伯克霍氏菌和羅爾斯通菌屬微生物最多[6]。羅海恩從焦化廠兼氧池水樣分離得到芽孢桿菌L1對吲哚和喹啉的降解率高達74.4%[7],楊冰玉等從近海泥沙樣品分離得到的產(chǎn)堿桿菌YBY,其可在14 h內(nèi)降解100 mg/L吲哚[8]。
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LAB)是人及動物腸道中極為重要的菌群之一,對人、畜機體均有益。腸道中的乳酸菌依靠腸道黏附進行營養(yǎng)代謝,發(fā)揮重要的生物學功能[9],大量研究證實乳酸菌作為益生菌具有降解有害物質(zhì)如吲哚[10]、3-甲基吲哚[11]、亞硝酸鹽[12-14]、苯并芘[15-16]、雜環(huán)胺[17]和多種霉菌毒素[18-19]等功能,其具有降解和轉(zhuǎn)化腸道內(nèi)有害物質(zhì)[20]、清除致病毒素、維持腸道平衡的作用。乳酸菌降解有害物質(zhì)的機制主要是其可產(chǎn)生分解有機物、脂肪酸、亞硝胺、內(nèi)毒素的特殊酶系[21]。高鵬飛等[22]研究發(fā)現(xiàn),以益生乳酸菌植物乳桿菌P-8飼喂肉雞,試驗組肉雞糞便中吲哚含量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并且有報道研究表明肉雞盲腸或直腸微生物組成的體外發(fā)酵液,隨著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數(shù)量的增加導致吲哚和糞臭素的水平降低[23]。
駱駝(Camelusbactrianus)是新疆特色養(yǎng)殖家畜,能夠在極端干旱、鹽堿的環(huán)境中生長[24]。作為典型的荒漠動物,駱駝攝入狼毒、駱駝蓬、假木賊等有毒的野生植物卻不會中毒,其原因主要依賴駱駝消化道中的微生物能夠降解、清除這些植物毒素,前期研究發(fā)現(xiàn)植物毒素結(jié)構(gòu)與雜環(huán)化合物基本結(jié)構(gòu)相似[25],推測駱駝消化道微生物可以降解含氮雜環(huán)化合物。目前,對駱駝瘤胃微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菌落多樣性及木質(zhì)纖維素降解能力方面,而對吲哚降解研究甚少。有研究發(fā)現(xiàn)駱駝瘤胃和腸道微生物能夠降解雜環(huán)化合物[26],從駱駝瘤胃內(nèi)容物分離得到的乳桿菌屬對駱駝蓬有降解作用[27],對雜環(huán)化合物吡啶的降解率在108 h內(nèi)達到100%[28]。Mohammed等[29]也報道了山羊瘤胃微生物對吲哚及其化合物有一定的降解能力。
因此本研究從駱駝瘤胃中分離、純化菌株,獲得乳酸菌,并在體外開展乳酸菌降解吲哚的研究,通過GC-MS定時定量測定乳酸菌對吲哚的降解量,了解其降解能力,獲得高效降解吲哚的乳酸菌,為進一步拓展乳酸菌的益生功能奠定基礎(chǔ)。
雙峰駱駝瘤胃內(nèi)容物 烏魯木齊市屠宰場提供;吲哚標準品 色譜純,Aladdin試劑有限公司;二氯甲烷 分析純,天津市致遠化學試劑有限公司。
7890A-5975C氣相色譜-質(zhì)譜聯(lián)用儀(GC-MS) Agilent;U-3010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 Hitachi公司;PCR反應擴增儀 加拿大BBI公司;凝膠成像系統(tǒng) Gene Genius公司。
MRS固體培養(yǎng)基:葡萄糖20.0 g,牛肉浸膏15.0 g,蛋白胨10.0 g,酵母浸膏5.0 g,無水乙酸鈉5.0 g,磷酸二氫鉀2.62 g,檸檬酸氫二銨2.0 g,七水硫酸鎂0.58 g,四水硫酸錳 0.198 g,瓊脂粉 20 g,吐溫-80 1.0 mL,無菌水1000 mL,pH6.0~6.5,121 ℃滅菌20 min。
無機鹽培養(yǎng)基:磷酸氫二鈉4.26 g,磷酸二氫鉀2.65 g,硝酸銨1 g,七水硫酸鎂0.2 g,氯化鈣0.02 g,七水硫酸亞鐵0.01 g,七水硫酸錳0.002 g,蒸餾水1000 mL,pH7.0,121 ℃滅菌20 min。
LB液體培養(yǎng)基:蛋白胨10 g,氯化鈉10 g,酵母浸出粉5 g,蒸餾水1000 mL,pH7.0,121 ℃滅菌20 min。
1.3.1 乳酸菌的初篩 無菌采集烏魯木齊市屠宰場3頭駱駝瘤胃內(nèi)容物,用無菌生理鹽水倍比稀釋成10-2、10-3、10-4、10-5、10-6、10-7、10-8,分別吸取每個稀釋度溶液100 μL,涂布接種于MRS固體培養(yǎng)基,于37 ℃恒溫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48 h。挑取表面光滑、凸圓、邊緣完整、顏色呈乳白色的單菌落,反復進行分離純化2~3次后,挑取疑似乳酸菌生長特征的菌落進行后續(xù)試驗。
1.3.2 乳酸菌的復篩 將初篩得到的菌株進行革蘭氏染色、接觸酶實驗,對革蘭氏陽性、接觸酶陰性菌株進行分子生物學鑒定。
1.4.1 提取菌株總DNA、PCR擴增及菌種鑒定 使用OMEGA土壤DNA提取試劑盒提取菌株基因組DNA,根據(jù)細菌通用引物16S rDNA 27F(5′-AGAGTTTGATCCTGGCTCAG-3′)和1492R(5′-GGTTACCTTGTTACGACTT-3′)設(shè)計通用引物[30]。反應體系總體積為50 μL,10×Taq Buffer(含Mg2+)5 μL,DNA模板2 μL,d NTPs 5 μL,上游引物1 μL,下游引物1 μL,Ex-Taq酶0.75 μL,ddH2O 35.25 μL。反應程序:94 ℃ 5 min預變性;94 ℃ 45 s;55 ℃ 45 s;72 ℃ 75 s;35個循環(huán),72 ℃延伸10 min。
1.4.2 建立系統(tǒng)發(fā)育樹 得到的PCR產(chǎn)物用1.0%瓊脂糖凝膠電泳進行檢測,再使用SuPrep凝膠DNA提取試劑盒進行純化后測序。將各菌的16S rDNA測序結(jié)果申請登錄號后,與GenBank上所提交的細菌序列進行比對,通過Blast功能篩選出同源性較高的菌,用Neighbor-Joining法構(gòu)建系統(tǒng)發(fā)育樹[27]。
1.5.1 駱駝瘤胃乳酸菌降解吲哚實驗 將篩選得到的4株乳酸菌接種至MRS培養(yǎng)基上進行活化。將活化后的乳酸菌接種到LB培養(yǎng)基中,37 ℃,180 r/min振蕩培養(yǎng)24 h。將培養(yǎng)的菌液于4000 r/min離心5 min,收集沉淀,用無機鹽培養(yǎng)基洗滌3次,收集沉淀,加入無機鹽培養(yǎng)基制成吸光度值(600 nm)為2的菌懸液。以接種量5%將菌懸液接種到以吲哚為唯一碳源、氮源的無機鹽培養(yǎng)基中,37 ℃,180 r/min振蕩培養(yǎng),每株菌有三個平行實驗。每隔12 h取樣測定乳酸菌的吸光度值(600 nm)和吲哚殘留量,繪制乳酸菌生長曲線和降解曲線。
1.5.2 吲哚的萃取 每隔12 h從無機鹽培養(yǎng)基中吸取菌液 5 mL,加入二氯甲烷5 mL,用超聲波混勻后,靜置過夜,收集下層二氯甲烷萃取液[31]。
1.5.3 吲哚含量的測定
1.5.3.1 GC-MS條件 GC條件:色譜柱:HP-5MS(30 m×0.25 μm×0.25 mm);載氣:氦氣(99.999%);流速:1.0 mL/min;進樣量:1 μL;進樣方式:分流進樣;分流比:50∶1;進樣口溫度:250 ℃;程序升溫:初始溫度40 ℃,保持0.5 min,再以20 ℃/min的速度升溫到110 ℃。后運行240 ℃,保持1 min。MS條件:離子源溫度:230 ℃;接口溫度:280 ℃;四極桿:150 ℃;電子轟擊能量:70 eV;溶劑延遲時間:2.1 min;掃描方式:全掃描模式,因排除有雜峰干擾的可能性,定性掃描范圍為20~550 m/z。質(zhì)譜庫:NIST2011。
1.5.3.2 定性方法 根據(jù)吲哚標準品在色譜圖中的出峰時間進行定性。
1.5.3.3 定量方法 吲哚標準曲線的制定:配制吲哚濃度為400 mg/L的標準儲備液,加入適量的二氯甲烷,配制25、50、100、300、400 mg/L五個濃度,分別進樣后,以濃度為橫坐標,定性離子(m/z,117.1)的峰面積為縱坐標,求出標準曲線方程,以此計算被測樣品中吲哚的殘留量。
1.5.4 吲哚降解率的計算 收集1 μL二氯甲烷萃取液注入GC-MS聯(lián)用儀,測定無機鹽培養(yǎng)基中吲哚殘留量,了解菌株對吲哚的降解能力。降解率計算見公式(1)。
式(1)
式中:R1,吲哚降解率,%;A,吲哚初始量,mg/L;B,吲哚殘留量,mg/L。
應用Microsoft Excel 2013軟件對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簡單處理后,利用Origin 8.5 軟件作圖。
挑取MRS固體培養(yǎng)基中表面光滑、凸圓、邊緣完整、顏色呈乳白色的單個菌落進行革蘭氏染色,于油鏡下觀察,結(jié)果如圖1。四株菌染色后均呈紫色,為革蘭氏陽性菌,菌體為短桿狀,兩端鈍圓,無芽孢,無鞭毛。過氧化氫酶試驗陰性,初步確定為乳酸菌。
圖1 顯微形態(tài)圖Fig.1 The morphology by microscope注:A~D分別為GU366027、GU366034、GU366021、GU366019的顯微形態(tài)圖(1000×)。
對菌的16S rDNA序列進行擴增,得到的片段長度約1500個堿基對,電泳檢測擴增片段,結(jié)果見圖2。將獲得的4株乳酸菌的16S rDNA序列向GenBank申請,并獲得登錄號,登錄號為GU366019、GU366021、GU366027、GU366034。將16S rDNA測序結(jié)果與GenBank 中BLAST比對,構(gòu)建系統(tǒng)發(fā)育樹,見圖3。由系統(tǒng)發(fā)育樹可知,GU366019、GU366027、GU366021、GU366034均歸屬為乳桿菌屬,其中GU366019、GU366027、GU366021為德氏乳桿菌亞種(Lactobacillusdelbrueckiisubsp.),GU366034為馴馬乳桿菌(Lactobacillusequicursoris)。
圖2 菌株GU366019、GU366021、GU366027、GU366034的PCR產(chǎn)物電泳圖Fig.2 PCR amplification of stains GU366019,GU366021,GU366027 and GU366034
圖3 菌株GU366019、GU366021、GU366027、GU366034的系統(tǒng)發(fā)育樹Fig.3 Phylogenetic tree of strains GU366019,GU366021,GU366027 and GU366034
根據(jù)GC-MS結(jié)果可知標準樣品吲哚的保留時間即出峰時間為:3.732 min,見圖4。在定性質(zhì)量范圍為(m/z)20~550,參照NIST2011標準譜圖庫確定吲哚的定性離子質(zhì)荷比(m/z)為117.1、90.1、63.1,見圖5。由圖6可知,菌株GU366027、GU366034、GU366021、GU366019在降解吲哚實驗中,培養(yǎng)96 h時色譜圖中出峰時間分別為3.733、3.738、3.739、3.735 min,與標準物質(zhì)相近,因此可判定出峰時間3.732 min左右的峰面積為無機鹽培養(yǎng)基中吲哚殘留量。
圖5 吲哚標準品質(zhì)譜圖Fig.5 Mass spectra of indole standard sample
圖6 四株菌降解吲哚實驗96 h時的色譜圖Fig.6 Chromatogram of indole degradation of four strains at 96 h 注:A~D分別為菌株GU366027、GU366034、GU366021、GU366019降解吲哚時的色譜圖。
圖4 吲哚標準品色譜圖Fig.4 Chromatograms of indole standard sample
制定吲哚標準曲線,以峰面積為縱坐標,其濃度為橫坐標,求出標準曲線方程,曲線方程:y=6473.1x+22254(y是面積,x是濃度),R2=0.9997,見圖7。并采用標樣加入法測定回收率,將吲哚標準品測定量與吲哚標準品加入量的比值作為回收率結(jié)果,平均加樣回收率為91.33%~108.48%。
圖7 吲哚的標準曲線Fig.7 Standard curve of indole
通過紫外分光光度計測定OD600,得到菌株生長曲線;使用GC-MS測定吲哚的殘留量,并通過標準曲線計算吲哚的降解率,結(jié)果見圖8。四株乳酸菌接種到以吲哚(500 mg/L)為唯一氮源、碳源的無機鹽培養(yǎng)基后,由于營養(yǎng)物質(zhì)的缺乏,菌體總體生長緩慢,當菌體逐漸適應培養(yǎng)環(huán)境后,GU366027、GU366034、GU366019、GU366021都可以將培養(yǎng)基中的吲哚作為碳源、氮源加以利用,促進菌體生長繁殖,在培養(yǎng)過程中,菌株對吲哚的降解情況詳見表1。由表1和圖8可知,培養(yǎng)初期(24 h)四株菌就開始利用吲哚,GU366027、GU366019、GU366021對吲哚的降解率達到30%左右,GU366034為17%。隨著培養(yǎng)時間的延長,菌株的數(shù)量不斷增加的同時,吲哚的降解率也不斷增加,在培養(yǎng)中期(72 h),GU366019、GU366021降解率超過50%,這兩株菌在培養(yǎng)120 h時的降解率超過80%。培養(yǎng)后期(144 h),GU366019、GU366021、GU366027已經(jīng)將培養(yǎng)基中的吲哚完全降解??傮w來說GU366034在整個培養(yǎng)過程中對吲哚的降解速率相對較慢,在120 h時降解率是53%,到156 h時降解率達到100%,其在培養(yǎng)后期降解效率高。GU366019、GU366021、GU366027三株菌對培養(yǎng)基中的吲哚降解速率高,培養(yǎng)前期降解能力強。實驗結(jié)果顯示了四株來源于駱駝瘤胃的乳酸菌對高濃度的吲哚有較強的耐受及降解能力。
表1 GU366027、GU366034、GU366019、GU366021對吲哚的降解率Table 1 Degradation rate of indole by GU366027,GU366034,GU366019 and GU366021
圖8 乳酸菌生長曲線及降解吲哚曲線Fig.8 The growth curve and indole degradation curve of lactic acid bacteria注:A~D分別為GU366027、GU366034、GU366021、GU366019的生長曲線和吲哚降解曲線。
目前已經(jīng)獲得了許多具有吲哚降解能力的細菌,主要來源于被污染的環(huán)境,例如石油污染的土壤、焦化廠的兼氧池水樣、污水處理廠的污泥等[7,32-33],而來源于動物消化道的乳酸菌降解吲哚的相關(guān)研究較少。本實驗篩選得到的四株乳酸菌來源于駱駝瘤胃,體外可耐受并降解利用高濃度的吲哚。作為乳酸菌與來源于污染環(huán)境中的微生物相比,在污染物處理和腸道毒素降解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后期實驗將對降解菌開展育種和培養(yǎng)條件的優(yōu)化研究,縮短降解時間,提高降解效率,希望能用于腸道毒素和環(huán)境污染物的降解。
本研究從駱駝瘤胃中分離篩選得到四株乳酸菌:GU366019、GU366027、GU366021、GU366034均歸屬為乳桿菌屬,其中GU366019、GU366027、GU366021為德氏乳桿菌亞種(Lactobacillusdelbrueckiisubsp.),GU366034為馴馬乳桿菌(Lactobacillusequicursoris)。通過體外吲哚降解能力測定,四株乳酸菌對高濃度(500 mg/L)的吲哚降解率達到100%。本研究拓展了動物消化道微生物的應用范圍,擴充了降解吲哚的微生物資源,乳酸菌的相對安全性將避免應用過程中對環(huán)境和機體產(chǎn)生危害。本研究為后期開展乳酸菌降解吲哚的機制及治理環(huán)境污染物的相關(guān)研究奠定基礎(chǔ),為乳酸菌降解腸道毒素研究提供實驗方法和理論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