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敦山 李雙哲 金曄
1 魏敦山建筑創(chuàng)作研究室
2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
隨著我國城市更新運動的開展,城市體育空間的更新與改造日益成為大眾關注的熱點。我國城市中的體育設施大多建于20世紀80~90年代,經歷了30多年的使用,在很多方面已經不能滿足當下實際的使用需求,存在建筑破舊、設備老化、功能單一、空間品質低下、運營管理理念落后等諸多問題,導致很多體育設施資源閑置、場所衰敗,急需活力提升方面的更新改造。
2018年初,上海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和同濟大學408研究小組通過16 300份網(wǎng)絡問卷調研發(fā)現(xiàn),市民對于既有文化、體育健身等公共服務設施的更新改造有較高的需求。
城市體育空間是大眾進行體育健身活動的空間場所,是人們開展體育活動的重要載體。廣義上講,城市中一切為市民大眾提供體育運動的空間都屬于城市體育空間。城市體育空間是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城市觸媒能有效帶動城市的有機更新。
一方面,體育場館建設可以有力地促進城市的經濟更新、環(huán)境更新和社會更新,進而促進城市的整體更新;另一方面,城市更新又能夠有力地促進城市體育場館的建設,進而促進城市體育產業(yè)和體育事業(yè)的全面發(fā)展[1]。
原上海國際體操中心(以下簡稱“體操中心”)是一座直徑78m的巨蛋形大型體育館,建于1996年,是上海市舉辦第八屆全國運動會的重要比賽場館,擁有獨特的圓球狀巨蛋形建筑造型,既是上海市重要的標志建筑,又是長寧區(qū)重要的群眾體育活動中心和區(qū)域地標建筑,深刻印在老百姓的美好記憶之中。
作為城市地標建筑的重要比賽場館和長寧區(qū)內唯一的公益性大型綜合體育場館,上海國際體操中心經過20多年的使用,已經出現(xiàn)外立面陳舊破損、設施設備老化落后、部分構件銹蝕損壞、活動空間不足、座席不足等問題,無論是建筑本體結構、基礎設施,還是各種技術裝備,都難以滿足承辦頂級體育賽事和大型活動的要求。建筑外殼經多年氧化,鋁板已被污染,滲漏現(xiàn)象嚴重,外觀已顯陳舊,“明珠”略顯暗淡,而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老建筑面臨各方面條件的局限,規(guī)模較小、功能單一,已經不能滿足國際賽事標準和“體育+”的多元化需求。經政府相關部門決策,將“推進上海國際體操中心整體改造工程”列入《上海市長寧區(qū)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三個五年規(guī)劃綱要》《長寧區(qū)體育局2016年工作要點》和《長寧區(qū)區(qū)政府和部門2016年重點工作目標》,實施拆除后重新建設,通過增加場地面積,緩解體育場地匱乏的狀況。
業(yè)主:上海市長寧區(qū)體育局
建設地點:上海市長寧區(qū)
項目負責人:魏敦山
建筑設計:魏敦山建筑創(chuàng)作研究室
施工圖設計:華建集團上海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總建筑面積:134 090m2(地上44 370m2,地下89 720m2)
設計時間:2016
建成時間:2023(預計)
項目狀態(tài):建設中
1 原上海國際體操中心
作為城市中心區(qū)內重要的大型綜合性場館,更新改造之后的上海國際體操中心將發(fā)揮城市觸媒的作用,促進體育產業(yè)發(fā)展,提高城市空間活力,帶動周邊經濟價值的提升。
第一,推動群眾體育蓬勃發(fā)展,增強廣大市民身體素質,培養(yǎng)運動習慣,提高居民科學體育鍛煉參與率,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精神文明建設。
第二,通過加強場地設施建設,統(tǒng)籌體育設施建設規(guī)劃和合理利用,有效增加體育設施供給和利用效率,挖掘和帶動體育設施的內在價值,完善其附加功能,服務經濟,進而推動體育產業(yè)的快速發(fā)展。
2 體操中心改造后鳥瞰效果圖
3 體操中心改造后主入口廣場效果圖
4 體操中心改造后總平面圖
5 體操中心垂直空間功能分布示意
第三,提升上海國際體操中心的綜合功能和服務水平,提供市民健身活動場所,緩解區(qū)域體育場地匱乏的現(xiàn)狀,帶動周邊經濟價值提升。
上海國際體操中心位于長寧區(qū)核心地段,周邊延安西路高架與內環(huán)高架的大型立交在此交匯。項目用地面積小,基地周邊建筑密集。由于城市建設缺乏統(tǒng)一規(guī)劃,周邊的住宅、辦公、酒店、醫(yī)院和城市高架等形態(tài)各異,表現(xiàn)為一種較為隨意的碎片化狀態(tài)。
球體是一種經典的空間幾何體,象征著永恒和紀念性。上海國際體操中心的更新改造采用橢圓形截面式的扁球體,與既有體操中心形態(tài)相呼應,傳承原有建筑的歷史記憶。通透的玻璃球體形成向心、集中的建筑形態(tài),建筑內部復雜的建筑功能整合后,以一種簡潔、純凈的姿態(tài)融入城市空間之中,作為城市的標志性建筑帶動城市的有機更新。
《漢語大詞典》中,“公共”意為“非私有的、公用的、公眾的、共同的”。自古以來,“公共”的中文語義強調多數(shù)人共用或公用。也有人認為,“公共”一詞有兩個起源:一是起源于古希臘詞匯“Pubes/Maturity”,強調個人超出自身利益理解并考慮他人的利益,具備公共精神和意識是一個人成熟并且可以參加公共事務的標志;二是源于古希臘詞匯“Koinon”,英語中“Common”一詞也起源于“Koinon”,意為人與人之間在工作、交往中相互關照和關心的一種狀態(tài)[2]。
城市體育空間作為一種公共領域,是公眾權利活動的場所,因此需要體現(xiàn)公共性。城市體育設施的服務應改變以競技體育為中心的建設思想,面向市民大眾,順應國家全民健身的體育精神。公共性體現(xiàn)在政府對城市體育設施更新再開發(fā)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市民的公眾參與以及后期運營的公共管理等方面。公共性是城市體育空間作為城市觸媒的重要屬性,能夠聚集人氣、提升活力,體現(xiàn)體育運動公平公正的價值精神。
開放與封閉相對,根據(jù)《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的解釋,開放指與外界有聯(lián)系。系統(tǒng)論指出,當事物具有“能夠與環(huán)境進行物質、能量、信息交換的能力和屬性”[3]時具有開放性,系統(tǒng)主要通過系統(tǒng)邊界控制其開放度[4]。
城市體育空間是以體育健身為核心要素的城市開放空間。其開放性有多層含義,包括空間邊界的開放性、時間的開放性、管理運營的開放性等。開放性是提升場所活力的重要影響因素,城市體育設施作為稀缺公共資源,應最大限度提升其開放性,減少資源的閑置浪費。
室外空間的更新改造,更強調空間的公共性和開放性,創(chuàng)造人性化尺度的空間場所。首先,開放邊界,減少物理隔離,提高可達性和便捷性。其次,設置室外下沉廣場,解決部分地下室采光、通風、消防問題,形成層次豐富的立體空間,提高視覺感官的豐富度。第三,室外廣場小型化,注重小尺度的細節(jié)處理,利用噴泉、雕塑、綠植等創(chuàng)造親切的室外環(huán)境。
改建后的上海國際體操中心,功能上滿足國際賽事的設計標準,增加了全民健身的運動項目,同時引入多業(yè)態(tài)功能,打造“體育+”城市體育綜合體。
由于原場館規(guī)模較小、功能單一,如何在狹小的用地范圍內合理增加使用功能面積,提高土地的利用價值,成為更新改造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整體改造原則如下:1)主館球體圓心向西南偏移16m,半徑擴大至48.20m,球頂至室外地面高度增至49.45m;2)球體比賽館和訓練館之間建筑加高至室外地平高度32.45m,用于增大輔助用房面積;3)原人防地下室拆除后改為下沉廣場,開挖4層地下室,部分地下室設計為平戰(zhàn)結合人防地下室。
為了在有限的用地范圍內滿足多樣功能的需求,進一步提升上海國際體操中心綜合功能,提高場館公共服務的能力和水平,滿足民眾體育、文化需求以及擴大場館區(qū)域影響力,設計方案著重強調了垂直空間的功能布局,通過挖掘地下、地上空間的開發(fā)潛力,從而滿足多樣化的功能需求。
6 體操中心改造后比賽場地的多功能使用
7 大比賽館室內效果圖
8 小比賽館室內效果圖
9 體操中心改造前后場地尺寸對比
(1)充分開發(fā)地下空間,布置全民健身及商業(yè)配套等功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改建后的體操中心地下室部分作為全民健身用房(如體操、舞蹈、拳擊、跆拳道、健身館、兒童體育培訓)、訓練用房以及配套的體育功能用房,地下三、四層為車庫。
(2)大空間上下疊加,實現(xiàn)場館的一館多用。
整體改造之后,下層比賽場地標高由原來的5.50m改為0.00m,球頂高度增至49.45m,滿足日照要求。在26m標高處新建鋼筋混凝土樓板,在垂直方向上將球體內部分隔成兩個大空間,實現(xiàn)場館的功能疊加。下層主館凈高22m,上層多功能訓練廳凈高約15m。
底層場館作為綜合體育館,除了可以用于國際體操比賽之外,還可進行籃球、排球、手球、拳擊、武術、柔道、跆拳道等比賽。座席布置靈活,屋面結構經過荷載計算,為文藝匯演和馬戲演出的舉辦提供了可能。
為增加使用空間,方案在26.00m標高處新添了一塊直徑約91m的混凝土梁板結構,面積約6 700m2,上部凈空約15m,用作多功能訓練廳,配備三組電梯及樓梯,滿足消防疏散要求。該廳配套專業(yè)燈光設備和廁所、小賣等服務設施,既可用于舉行800人小型比賽活動、體育訓練用房(相當于1個籃球/網(wǎng)球場、6個羽毛球場)、全民健身用房使用,又可作為會議廳、新聞發(fā)布廳、群眾文藝演出場館,甚至舉行小型集會活動,如月光晚會、啤酒節(jié)活動。
為滿足運動場地的國際賽事標準要求,體操中心進行了功能優(yōu)化升級。根據(jù)《體育建筑設計規(guī)范》等國家標準,本場館的主要使用要求為舉辦全國性和單項國際比賽,等級為甲級。原場地尺寸63m×36m,不能滿足國際體操賽事70m×40m的要求。原有觀眾固定座席2 337個,排距較小,僅800mm,活動座席布置不盡合理,不能滿足多功能的比賽、演出需要。
因此,體操中心進行了如下調整:1)主館球體半徑擴大,改造后場地70m×40m,滿足國際體操賽事要求;2)排距增加至900mm,座寬550mm,體操比賽時固定座席數(shù)達4 000個,活動座席1 000個。
上海國際體操中心整體改造項目竣工后,將成為上海新的地標性建筑,作為城市觸媒提升城市活力,帶動城市更新和體育產業(yè)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