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 劉永香 李永娟 趙俊精 劉國通 韓敘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不斷改變以及生活壓力的逐漸增加,從而導致慢性胃炎的發(fā)病率正呈逐年升高趨勢[1]。慢性胃炎主要是指因不同因素導致的胃黏膜慢性炎性病變,慢性非萎縮性胃炎屬于慢性胃炎較為常見的臨床表現(xiàn)類型之一,即為不伴有胃黏膜萎縮性改變,胃黏膜層表現(xiàn)為以淋巴、漿細胞為主的慢性炎性反應細胞浸潤的慢性胃炎,如不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可能會引發(fā)胃黏膜腸化、萎縮,病情嚴重者甚至會進展為腫瘤性疾病,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安全[2,3]。目前,臨床上主要是以抗酸、保護胃黏膜以及止痛藥物等實施治療,臨床應用較多的抗酸類藥物主要包含鋁碳酸鎂和鋁鎂加等,上述藥物臨床應用多年,針對慢性非萎縮型胃炎而言,具有較好的胃黏膜保護效果,并能形成適度的抗酸效果。而保護胃黏膜的藥物主要包含硫糖鋁和吉法酯等藥物。另外,膠體鉍如枸緣酸鉍鉀和次枸緣酸鉍等藥物在發(fā)揮較好地殺菌效果的同時還能緩解患者的疼痛癥狀。質子泵抑制劑屬于H2受體阻滯藥之后發(fā)展起來的可抑制胃酸的重要藥物,亦為當前可抑制機體內胃酸分泌的一種效果最佳的藥物,主要以奧美拉唑和蘭索拉唑等藥物為代表。但此類藥物的服用時間通常在一個療程即可,如需延長藥物治療時間,則需嚴格遵照醫(yī)囑,且停藥后較易反復。因此,上述藥物若長期應用具有不良反應發(fā)生風險較高的缺陷,患者依從性較差[4]。穴位埋線最初時是在患者的穴位中埋進羊腸線,通過羊腸線不斷地刺激穴位而達到治病的功效,其屬于一類復合型的治療手段,不僅可利用機體內腧穴的作用,而且還存在自身優(yōu)勢。主要表現(xiàn)在埋線后能夠對人體產生的有關刺激強度可隨時間而逐漸變化。在埋線初期時的刺激作用通常更強,能夠克服臟腑陰陽中的局部偏亢,而后期的刺激作用則比較弱,能夠彌補臟腑陰陽中存在的不足部分。此類剛柔相濟的作用過程能夠整體地調節(jié)機體的臟腑,最終達到“陰平陽秘”的平衡狀態(tài)。本文通過研究穴位埋線聯(lián)合質子泵抑制劑對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患者的安全性,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數(shù)據(jù)支持,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納入我院2016至2018年收治的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患者200例進行研究,將其以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100例。觀察組中,男49例,女51例;年齡20~55歲,平均年齡(35.9±6.2)歲;病程7個月~11年,平均病程(5.1±1.1)年;疾病類型:胃竇胃炎33例,胃體胃炎23例,全胃炎44例。對照組中,男55例,女45例;年齡20~55歲,平均年齡39.1歲;病程6個月~10年,平均病程4.2年;疾病類型:胃竇胃炎37例,胃體胃炎21例,全胃炎42例。2組上述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納入對象均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并獲批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①所有研究對象符合《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2017年,上海)》[5]中所制定的慢性非萎縮性胃炎相關診斷標準;②均經胃鏡檢查以及組織活檢確診;③年齡20~55歲;病史≥3個月;④愿意積極配合本方案的接受相關治療。
1.2.2 排除標準:①合并幽門螺桿菌感染者;②經病理診斷疑似惡性病變者;③伴有重要器官功能障及造血系統(tǒng)疾病患者;④意識障礙或伴有精神疾病者;⑤對所用藥物藥物過敏者;⑥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1.3 治療方式
1.3.1 對照組:采用奧美拉唑腸溶片(山東新時代藥業(yè)有限公司)口服治療,使用劑量為20 mg/次,2次/d,連續(xù)治療2周。
1.3.2 觀察組:在奧美拉唑腸溶片口服治療的基礎上聯(lián)合穴位埋線治療,治療方式如下:分別取第二掌骨側胃穴,第六頸夾脊穴,中脘穴、內關穴以及足三里穴作為主穴。針對寒邪客胃患者,增加胃俞穴;針對飲食積滯患者增加下脘、梁門穴;針對肝氣犯胃患者增加太沖、肝俞血;針對氣滯血瘀患者增加膈俞穴。操作方式如下:對上述穴位皮膚實施常規(guī)消毒,采用4-0可吸收膠原蛋白縫合線剪成1.5 cm的線段,隨后穿進7號一次性使用埋線針,將針尖刺入穴位中,按照穴位部位調節(jié)進針深度,提插法得氣后,用針芯抵住該線,隨后緩慢退出針管,留此線于穴位內。治療過程中指導患者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每15天治療1次,連續(xù)進行6次的治療。
1.4 觀察指標 比較2組癥狀改善情況,胃鏡檢查療效,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治療前后血清胃泌素(GAS)變化水平以及復發(fā)率。
1.4.1 癥狀改善療效評價[6]: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即為治愈;臨床癥狀顯著消失,且癥狀計分減少至<1/3即為顯效;臨床癥狀有所改善,但計分未減少到<1/3即為有效;臨床癥狀無好轉,甚至加重即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2 胃鏡檢查療效評價標準如下[7]:胃鏡檢查結果顯示無異常即為治愈;胃鏡檢查胃黏膜糜爛和出血消失,充血有所減輕,病變范圍縮小到<50%即為顯效;胃鏡檢查病變范圍縮小,但尚未縮小至<50%即為有效;胃鏡檢查和病理組織活檢均無好轉即為無效??傆行?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3 不良反應:主要囊括惡心嘔吐、腹瀉、食欲不振、肝功能異常等。
1.4.4 血清GAS水平檢:分別于治療前1 d以及治療結束后1 d,于受試者清晨空腹狀態(tài)下,采集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離心處理10 min,取上層血清保存在-80℃冰箱中待檢。測主要是以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完成,具體操作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相關試劑盒購自上海酶聯(lián)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4.5 復發(fā)率:觀察隨訪6、12個月的復發(fā)率。
2.1 2組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2組在癥狀改善總有效率方面比較,觀察組治愈率和總有效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n=100,例(%)
2.2 2組胃鏡檢查療效比較 觀察組胃鏡檢查總有效率為91.0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3.00%,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胃鏡檢查療效比較 n=100,例(%)
2.3 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及對照組在惡心嘔吐、腹瀉、食欲不振、肝功能異常發(fā)生率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n=100,例(%)
2.4 治療前后2組血清GAS變化情況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和對照組的血清GAS水平相較于治療前均有所改善,且觀察組改善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4。
組別治療前治療后t值P值觀察組102.12±26.24138.72±11.3812.7970.000對照組104.27±26.19126.73±13.627.6080.000t值0.5806.756P值0.5630.000
2.5 2組復發(fā)率比較 觀察組隨訪6、12個月的復發(fā)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2組復發(fā)率比較 n=100,例(%)
臨床上慢性非萎縮性胃炎十分常見,關于此病的發(fā)病誘因,目前認為幽門螺桿菌感染、環(huán)境因素、遺傳因素以及不良飲食習慣等因素均可能增加慢性非萎縮性胃炎的發(fā)生。中醫(yī)認為,該病屬于“胃脘痛”、“胃痞”等范疇,主要是受寒濕、七情內傷等引起脾胃運化失調,導致氣血生化缺乏,病程遷延,久病致虛勞。本虛標實為該病特點,脾虛為本,氣滯、瘀血、濕熱為標[8-10]。在《諸病源候論》當中記載有“胃脘急痛”的重要中醫(yī)理論,其指出,脾胃虛弱屬于誘發(fā)胃脘疼痛的重要誘因。這主要是由于脾胃屬于機體的后天之本,可主運化,假使患者的脾胃素虛,較難對水谷精微進行運化,則易致使水濕內生,而脾將困于濕邪,較難升清,進而導致胃失和降,機體中的中焦氣機逐漸失利,這將導致外邪趁虛侵入,并在胃脘中和正氣相搏,最終形成胃脘痛和腹脹痞滿等臨床癥狀。
目前,西醫(yī)治療該病的主要方式為對癥支持治療和(或)針對可能的致病因素干預,但效果往往較差。隨著近年來中醫(yī)學治療慢性胃炎的研究不斷深入,不少研究報道表明,中藥以及中醫(yī)外治法可發(fā)揮保護胃黏膜、改善胃分泌以及調節(jié)植物神經等作用[11,12]。其中穴位埋線屬于中醫(yī)外治手段之一,由于其憑借選擇獨特的腧穴和經絡理論及不必服用較難飲用的藥物等優(yōu)勢,不僅防止了患者自身胃腸道產生的分解作用和肝臟發(fā)揮的首關效應,同時減少了藥物的不良反應,和西醫(yī)聯(lián)合治療可發(fā)揮協(xié)同互補作用,借助西藥直達病所,繼而發(fā)揮提高臨床治療效果的目的,遠期療效也較好,此類優(yōu)勢導致此種治法無論是現(xiàn)代或者是將來臨床實踐過程當中均可占據(jù)十分重要的地位[13]。
本文結果發(fā)現(xiàn),2組在癥狀改善總有效率方面比較,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與此同時,2組在胃鏡檢查總有效率方面比較,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這項研究的結論,說明了該治療術式應用于非萎縮性胃炎患者中的療效顯著。分析原因,本研究穴位埋線索選取的穴位囊括第二掌骨側胃穴、第六頸夾脊穴、中脘、內關以及足三里等穴,并針對患者的不同病情輔以不同穴位埋線治療,從而發(fā)揮標本兼顧的目的。另有“脾胃論”提出,生化元氣的本源為脾胃,一系列疾病亦是因脾胃損傷引起元氣不足而導致的必然結果[14]。而本研究穴位埋線具有補中益氣、疏肝和胃的功效,基本理念是通過調理脾胃,從而改善機體的整體免疫功能,繼而為臨床患者病情改善提供有利條件。此外,觀察組及對照組在惡心嘔吐、腹瀉、食欲不振、肝功能異常發(fā)生率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隨訪6、12個月的復發(fā)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上述結果提示了穴位埋線配合質子泵抑制劑應用于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患者中,不會增加不良反應發(fā)生風險,且復發(fā)率較低,具有較好的安全性。究其原因,筆者認為穴位埋線采用的均為可吸收膠原蛋白縫合線,可通過一定的生理、物理作用,于各穴內發(fā)揮持續(xù)性調節(jié)作用,進一步實現(xiàn)疾病的根治,促使患者早日痊愈,同時有效減輕患者因服用藥物所產生的一系列不良反應,降低其復發(fā)率,具有較好的安全性。同時,埋穴療法通過特殊針具進行處理作用效應比一般針刺更加強烈,可達到“制其神和令易行”,以及“通經脈和調氣血”等重要作用。加之埋線療法還兼具補虛瀉實的功效,不僅在針具埋線時能夠利用手法補瀉,而且埋線的粗細還可實施虛實調節(jié),最終獲得理想的應用效果。另外,GAS主要是一種由胃竇以及十二指腸G細胞合成、釋放而來的胃腸激素,在消化性潰瘍、胃泌素瘤以及胃炎等疾病中存在明顯高表達,主要作用在于刺激壁細胞分泌鹽酸,為胃腸道黏膜提供充足的影響,同時促進胃竇的收縮,在胃黏膜生長以及修復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5,16]。而本文結果發(fā)現(xiàn)了治療后觀察組及對照組的血清GAS水平相較于治療前均有所改善,且觀察組改善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P<0.05)。這提示了穴位埋線與質子泵抑制劑聯(lián)合應用治療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患者的主要機制可能和下調GAS表達水平有關。事實上,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埋線療法可使患者機體中的部分微觀組織結構產生相應改變,在埋穴過程當中進行的穴位局麻和皮膚切割均可對于穴位和神經,亦或是全部中樞形成特定的綜合作用,導致組織器官的有關活動能力變得更加強勁,并能加速血液循環(huán),促進淋巴回流,促進了局部區(qū)域的新陳代謝,最終使得患者的GAS分泌得到了明顯地改善。此外,穴位埋線還可在患者的體內充分軟化和分解,最終液化吸收,其形成的生理和生物化學刺激甚至可長達大約2周左右,這有效彌補了普通針刺手法具有的作用時間較短,療效較難鞏固,較易復發(fā)等劣勢特點,因此更易被臨床所接受。但需指出的是,穴位埋線相對刺激更平和,可能對于患者大腦皮層當中所含急性疾病本身具有的相對較強的病理信息的干擾及抑制效果欠佳,所以不會迅速發(fā)揮作用,但對于慢性非萎縮性胃炎等慢性疾病而言,卻具有更加良好的應用效果,值得引起關注。
綜上所述,穴位埋線與質子泵抑制劑聯(lián)合治療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患者中的療效顯著,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其主要作用機制可能和改善血清GAS表達水平有關,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