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安市人民醫(yī)院,河北 遷安 064400)
皮下注射是治療疾病過程中常用的方法,低分子肝素在臨床中是常用的一類藥物。傳統(tǒng)的皮下注射方法無論是進針方法、角度,還是按壓、拔針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弊端,容易引發(fā)穿刺部位周圍皮膚出現(xiàn)瘢痕、硬結、血腫及炎癥等,給患者造成痛苦。而改良的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進針角度發(fā)生了變化,拔針后無需按壓,能夠有效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降低注射后疼痛感及出血的發(fā)生率[1-3]。本研究就探究了改良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的具體應用及效果。
選擇2017 年12 月至2019 年7 月本院骨科收治的100 例需要注射低分子肝素鈣的下肢骨折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50 例和觀察組50 例,對照組男28例,女22 例,年齡33-80 歲,平均(56.7±12.4)歲。觀察組男31 例,女19 例,年齡29-82 歲,平均(59.2±15.8)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注射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藥物
選用同一廠家生產的低分子肝素鈣,規(guī)格為0.4m1:4100AxalU。
1.2.2 注射器
廠家統(tǒng)一包裝的預封注射器。
1.2.3 注射部位
選擇腹部皮下注射,位置在臍周5-10 cm 的范圍。
1.2.4 傳統(tǒng)注射方法
(1)準備用物,常規(guī)消毒皮膚。(2)排氣。(3)進針時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繃緊皮膚,右手持針與皮膚呈30°-40°角進針,抽無回血注入藥液。(4)拔針按壓5 min。(5)整理用物。
1.2.5 改良注射方法
(1)準備用物,消毒局部皮膚,垂直拔出針帽。(2)注射前針頭向下(空氣的密度比液體小,與藥液處于同一注射器中會浮于液體之上),把空氣彈至藥液上方,注射時不再需要排氣。(3)用左手拇指、食指以5-6cm 提起腹壁皮膚形成皺褶,在皺褶最高點固定針頭垂直90°角進針,拇指和食指回抽針栓,見回血后用拇指推動針栓,藥液推完后,少量氣泡進入針頭腔。(4)注射完畢后停留10s,垂直拔針,勿按壓。(5)整理用物。
責任護士向患者評細講解皮下注射的目的、配合要點以及藥物名稱、基本作用,評估穿刺部位皮膚有無瘢痕、硬結、炎癥,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及時觀察注射部位有無出血、出血面積、血腫和患者的感受。
注射后24 h 觀察皮下出血情況并測量直徑:無出血和出血面積直徑<1 cm 為無皮下出血;皮下出血直徑2-3 cm 為輕度出血;直徑>3 cm 為重度出血(包含血腫)。
所有數(shù)據(jù)使用SPSS 13.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表示,并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50 例共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600 次,觀察組50 例共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600 次,兩種注射方法在疼痛、出血方面的比較見表1、表2。
表1 兩組患者注射后皮下出血情況比較(例次)
表2 兩組患者注射后疼痛情況比較(例次)
通過臨床觀察兩種注射方法效果有明顯差異,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經討論:對照組缺點:(1)影響美觀:因腹部皮膚顏色改變。(2)疼痛:增加患者的心理負擔,產生恐懼心理,擔心預后。(3)針栓處有殘留藥液,導致劑量不精確,影響治療。觀察組優(yōu)點:(1)美觀:基本保持原有皮膚顏色不改變[4]。(2)疼痛減輕:穩(wěn)定患者情緒,減輕對低分子肝素鈣的排斥心理,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促進康復,增進了護患關系[5]。(3)保證了藥物注射劑量的準確性。
應用改良低分子肝素注射方法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注射方法。應用改良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垂直進針后患者疼痛明顯減輕,緊張情緒得以緩解[6,7]。因痛覺神經主要分布在真皮內,針頭在皮膚內行程短,損傷組織較少,不易損傷神經末梢或對神經末梢損傷較少,損傷真皮面積小;注射時捏起皮膚形成皺褶,使毛細血管彎曲,皮膚表層與肌肉組織有效分開,減少肌肉內毛細血管的損傷;將少量空氣一起注入,防止注射后藥物沿注射針孔返流,減少了藥物的外溢,減少了皮下出血及皮下瘀斑;拔針后用棉簽按壓增加了藥液對局部的刺激和擠壓,引起毛細血管破裂出血,形成局部瘀血,故無需按壓[8,9]。改良低分子肝素注射方法在本科臨床應用后易被患者接受,獲得患者和家屬的普遍好評[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