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乎其內
《竇娥冤》是元代雜劇大家關漢卿的作品,是中國古典戲曲的悲劇典范。關漢卿的劇作深刻揭露了元代社會的黑暗,是元代殘酷的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的一面鏡子。關漢卿的代表作《竇娥冤》寫了一個弱小無靠的寡婦竇娥,在貪官桃杌的迫害下,被誣陷“藥死公公”,斬首示眾。竇娥的冤案有很大的典型意義,作家以“人命關天關地”的高度社會責任感,提出了封建社會里“官吏們無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這個帶有普遍意義的問題,強烈地控訴了封建制度下與民為敵、殘民以逞的罪惡。
課文節(jié)選了劇本的三折,是整個劇本的高潮。這折戲安排了三個場面:途中控訴,刑場哭別,臨刑發(fā)愿。這場戲中,竇娥的性格得到充分的表現(xiàn),把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淋漓盡致。
途中控訴。開折通過監(jiān)斬官和其他人的行為,營造出了一種陰森肅殺的刑場氣氛。竇娥便在這種氣氛下以犯人的身份上場了。一上場,竇娥首先把自己的冤枉訴說出來,說明自己無辜被判死刑,冤屈驚天動地,臨死前,把控訴的對象指向了天和地。竇娥控訴天地這一場戲,極具思想性和藝術性,千古流傳。[滾繡球]一曲,通過竇娥血淚的控訴,激起人們對封建社會的現(xiàn)實秩序與傳統(tǒng)觀念的懷疑,把竇娥悲劇的意義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這段話用精辟又概括的語言表達了長期以來人們對社會不平等的強烈憤慨,表達了普通老百姓要求維護社會公平,懲惡揚善的愿望。在去刑場的途中,竇娥向劊子手提出一個請求,要求從后街走,原因是怕婆婆看見傷心難過,這個細節(jié)表現(xiàn)了竇娥的善良細心。這個細節(jié)雖小,卻充分體現(xiàn)了竇娥的善良、孝順,也是對造成冤案的貪官桃杌的強烈諷刺。這樣一個在臨死都記掛著婆婆的孝順媳婦,怎么可能犯下藥死公公的大罪呢?而貪官桃杌卻是非不明,連這樣一個簡單的案子都審不明白,糊里糊涂就用酷刑把善良的百姓判成死罪,如此草菅人命的官在后文中竟然得到升遷,可見當時的社會是多么黑暗無道。
刑場哭別。這一場戲,是表現(xiàn)竇娥的性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內容,也是本劇悲劇因素組成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刑場上,竇娥再次重申了事實真相和自己的冤情。最后,竇娥向蔡婆婆提出了請求,希望婆婆能在自己死后看在婆媳情分上祭奠一下自己的墳墓。這段哭訴,哀哀怨怨,與前面的憤怒控訴形成鮮明的對比,是竇娥性格的另一方面的體現(xiàn)。
臨刑發(fā)愿。竇娥的冤屈完全是人為造成的,是因為當時社會的黑暗,官吏的腐敗,邪惡勢力的橫行。竇娥也從自己身上認識到這一點,所以在臨刑時提出了三樁誓愿。
關漢卿從“東海孝婦”的傳說中得到啟示,由之生發(fā)開來,采用浪漫主義的手法,概括豐富的現(xiàn)實社會內容,大膽而精巧地構思出三樁誓愿。這三樁誓愿由小到大,由弱到強,一步步遞升,營造出濃厚的悲劇氣氛。
出乎其外
關于《竇娥冤》悲劇價值的思考
一、體現(xiàn)了偉大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精神
落后民族對中原的入侵,總免不了帶來一定的破環(huán)。因此,元朝的黑暗和腐敗也是不能忽視的客觀事實。這主要表現(xiàn)在:“第一,對被征服地區(qū)肆意掠奪,推行民族壓迫、民族歧視政策;第二,強占農田,加重剝削,使農業(yè)經(jīng)濟受到破環(huán);第三,政治腐敗,官吏貪污,冤獄遍野,民不聊生,這也是元朝的痼疾;第四,元王朝輕視學術文化,使得知識分子地位低下?!薄陡]娥冤》集中反映了第三點,而關漢卿本人的生平經(jīng)歷,更是對第四點的生動寫照。
《竇娥冤》第三折中,[滾繡球]一曲集中體現(xiàn)了竇娥的反抗精神。在對官府的幻想破滅以后,她沖破了封建禮教的束縛,憤然指斥天地。在這里,天地就是現(xiàn)實的象征,鬼神是人間統(tǒng)治者的象征,所以該曲實際上是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控訴和抗議,也是對封建秩序的否定。而竇娥的三樁誓愿也充分揭露了當時社會官吏昏聵,法制腐敗,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無門的真實情況。它著力表現(xiàn)了主人公與社會惡勢力“爭到頭、戰(zhàn)到底”的寧死不屈的斗爭精神,這種精神甚至產生了超乎自然之上的感天動地的力量。
總之,《竇娥冤》悲劇產生的最初原因是高利貸剝削,推動悲劇發(fā)展的是元代野蠻而又混亂的社會秩序,決定這個悲劇的結局則是元代腐敗黑暗的吏治。關漢卿正是通過這一典型悲劇,批判了元代社會。
二、體現(xiàn)了儒家詩教觀念和“樂生”精神
儒家詩教觀念自漢代成熟以后,一直深刻影響著文學創(chuàng)作?!敖?jīng)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詩大序》),一直被當作文學的功能和任務?!拔囊暂d道”反映在悲劇創(chuàng)作中便是“禮義為先”,中國悲劇的精髓就是“護禮”,即側重于對禮的服從?!鞍偕菩橄取薄梆I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由之,“孝悌觀念”“貞節(jié)觀念”,理所當然地成為合乎規(guī)范之女性的應有之義。
以儒家的價值目標作為評判標準,竇娥無疑合乎一切“禮”的要求,是一個完美的女性形象:她孝順婆婆,孝順到容忍那種荒唐的家庭結構的存在,孝順到臨刑前仍一心為婆婆牽掛擔憂;她恪守婦道,“我將這服孝守,我言詞須應口”。作者正是通過塑造“善”的形象來感染人,打動人,育化人,從而達到“美教化”的功利目的,實現(xiàn)儒家道德體系中人的價值。
中國古典悲劇以悲苦為主,但往往苦盡甘來,用否極泰來的方式實現(xiàn)悲喜劇的交融,創(chuàng)造一種哀而不傷的悲劇美。劇中,悲劇性的兩難沖突是在“正義之我”與“邪惡之他人”的層面上展開的,這就決定了沖突的性質必定是善惡兩元的對抗,并且必定有為善的命運多舛,造惡的得意一時這種規(guī)定情境的出現(xiàn)。如果這種設置從頭到尾都沒有改變,那就不符合儒家的勸善懲惡機制。于是,“正定勝邪”便成為一種必然結局。所以,《竇娥冤》也添了一個“補恨”的尾巴,用大悲大痛之后的“小喜”來沖淡悲劇意識,以收到一種“哀而有節(jié)”的審美效果。
同步訓練
【滾繡球】有日月朝暮懸,有鬼神掌著生死權。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盜跖、顏淵?為善的受貧窮命更短,作惡的享富貴壽又延。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哎,只落得兩淚漣漣。
1.解釋文中加點字詞。
2.對這節(jié)文字,分析最恰當?shù)氖牵? )
A.運用了對偶、對比、借代等修辭手法,表現(xiàn)了竇娥呼天喚地,希望天地為她伸冤報仇的心理。
B.運用了對偶、對比、借喻等修辭手法,表現(xiàn)了竇娥在有冤難訴時的悲憤感情和對神權的否定。
C.運用了對偶、對比、借喻等修辭手法,表現(xiàn)了竇娥對死亡的悲痛感情及對不公平世道的控訴。
D.運用對偶、對比、借代等修辭手法,表現(xiàn)了竇娥在有冤難訴時的悲憤感情及對黑暗統(tǒng)治的憤怒控訴。
3.竇娥在臨刑前發(fā)下了三樁誓愿,這三樁誓愿分別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這其中運用的四個典故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以上均限四字語回答)這四個典故所涉及的四個人物分別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對竇娥發(fā)下的三樁誓愿的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 )
A.血濺白練,這樁誓愿是希望到刑場上圍觀的人群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B.三樁誓愿表現(xiàn)了竇娥寧死不屈的反抗性格。
C.三樁誓愿表現(xiàn)了當時人民仇恨罪惡統(tǒng)治,要求變革現(xiàn)實的強烈愿望。
D.三樁誓愿層層深入地表現(xiàn)了竇娥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和樂觀態(tài)度。
【本版供稿/吳紅英】
參考答案
1.合:應該 糊突:混淆 怎:怎么 錯勘:錯誤判斷
2.D。本段文字從修辭格來看對偶、對比、借喻、借代均有?!扒鍧帷睘榻栌?,“盜跖”“顏淵”為借代;從思想內容來看有悲憤、有控訴、有反抗、有否定。A錯在“希望天地為她伸冤報仇的心理”,B錯在“對神權的否定”,C錯在“對死亡的悲痛感情”。
3.血濺白練 六月飛雪 亢旱三年 萇弘化碧 望帝啼鵑 六月飛雪 東海孝婦 萇弘杜宇 鄒衍 孝婦
4.D(表現(xiàn)竇娥對自己無辜蒙冤的強烈憤怒和堅決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