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道道
全腦教育、小兒推拿、哭聲免疫法、感統失調、量子波動速讀……你會發(fā)現,這些聽起來玄之又玄的早教方法,背后都有一套完整、系統且哄得住人的“科學理論”,而且大多數又都是國外的舶來品。
去年,一位成都“90后”新手媽媽李女士在給孩子選早教班時,從顧問口中聽到了一個新詞—“感統失調”。這位顧問跟李女士說,“(你)孩子注意力差、行為習慣不好都歸咎于感統失調,如果不及時糾正,未來將影響孩子成長”。緊接著顧問又問了孩子是不是剖宮產,直言剖宮產是影響孩子感統失調的主要原因。
顧問說得天花亂墜,李女士既驚嚇又有些懷疑。她問及怎么判斷孩子到底是不是感統失調,對方并沒有直接說讓她去醫(yī)院做專業(yè)的感覺統合測試,而是自顧自地講起了感統理論背后有美國的科學理論。
感覺統合,簡稱感統,確實是美國20世紀70年代教育心理學家Anna Jean Ayres的研究成果,但是該理論經歷了被神化、被批判到再被神化,這中間的過程已經讓傳至國內的內容變得匪夷所思。尤其是當感統訓練被賦予了“克服兒童學習障礙”和“治療自閉癥”的功能后,前者讓國內大批大批深感未來可能困于學習問題的家長,有了“從頭重塑”的機會。
然而,近些年來很多專家開始質疑感覺統合的“運動”治療對孤獨癥兒童沒有幫助,其在生理科學、臨床醫(yī)學和精神疾病等領域,也一直沒有找到充足的數據支撐??扇缃裨趪鴥?,這套理論卻成了眾多早教機構的“特色課程”。
同樣讓人深感困惑還有所謂的“哭聲免疫法”。哭聲免疫法早在很多年前就曾在國內掀起過一陣追捧,這源自一篇名為《美國人帶孩子的17個絕招》的文章。文章提及了很多乍一看有用但“細思極恐”的帶娃方法,所以,在大面積傳播后,陸續(xù)引發(fā)了外界的質疑。在天涯社區(qū)上,有人發(fā)帖稱所謂的第四個絕招“是殺人的”,并指出自己的孩子就是出生在美國,美國兒科協會建議所有的新生兒“sleep on back”,也就是仰面睡。
然而沒曾想,現在都2020年了,信息獲取如此便利,這個在當時已經被批評為有誤人害人的理論,仍然潛藏在網絡媒體中,借著早教咨詢的名義,散播給被孩子睡眠困擾的家長們。
歸根結底,初為人母的媽媽們對這些所謂的早教機構、早教咨詢或交流群,大多抱有一種情感和專業(yè)上的雙重信任。
長期以來,我國的早教科研多是借助西方還停留在實驗室階段的研究,但一直沒有更詳細、具體的研究文章或科研成果。早教培訓機構鉆了這一空子,尤為喜歡冠以美國、日本等其他國家的理論來為自己拉攏和教育家長做粉飾,到后來,甚至是那些零散的、沒有被科學論證的內容,在有些家長的嘗試下,也由單一個例的成功夸大為有國外研究支撐的“科學育兒經”。
早教“偽科學”發(fā)展至今,我們可以看出有兩個明顯的特點:其一,徹底祛除很難,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諸如哭聲免疫法、全腦教育甚至后來的量子波動速讀,雖然很多次被質疑、被諷刺,可過了一段時間,很多早教機構或早教咨詢還是會打著這些幌子圈錢。其二,“偽科學”越來越向“玄學”靠邊,以前這些宣傳理論好歹披著科學的外衣,而如今像蒙眼識字、腦門吸鐵勺、量子波動速讀,直接用騙局來制造噱頭。
然而,為什么有家長愿意信呢?因為這些機構深諳家長心理。
來自江蘇的江女士,年前跑了好幾家早教機構,可始終沒有找到令她滿意的。有的一進門就賣力地宣傳“我們的老師都是外國人”“我們的課程都是從美國引進的”,處處想用“國外的”貼金,有的則貴到離譜,一節(jié)精品早教課程,不包括一對一上門早教服務,價格不少于500元。她原本想報一個正在搞特價的機構,可想要簽合同時,發(fā)現沒有課程開不出來時退錢的細則,更讓她詫異的是,主管站出來拍著胸脯說“以人品來擔?!?。
江女士表示,這些機構的銷售顧問都給她一種“先弄進來再說”的感覺。
不是所有家長都能抵制住早教機構的忽悠,北京的一位媽媽趁著課程優(yōu)惠時,為自己的孩子趕緊交了1.8萬元的費用,可孩子只上了一節(jié)課,這家培訓機構就關門大吉了,負責人也繼而失聯。一位業(yè)內人士透露,每年冬季、夏季都是培訓機構關門、“跑路”的旺季,很多早教培訓加盟者就奔著短時間內斂財牟利來的。
當然,“跑路”的畢竟是少數,想賺錢還是要靠拉攏家長,刺激和迎合她們的焦慮心理。正常的“套路”就是,先做測評,機構人員肯定其中的一些指標,再否定一些指標,從“需要管教”的角度,引導家長去報名。然后上課后,她們會積極地把孩子任何的成長或技能的獲得都歸功于早教,從而混淆自然生長和后天訓練。
這兩個環(huán)節(jié)其實都大有問題。一方面,很多早教顧問會無限放大孩子社交不足、缺乏管教帶來的危害,更離譜的是,還有人還把這些類似問題的出現歸咎于剖宮產。一位家長在采訪時表示,她去咨詢時,機構人員斬釘截鐵地告訴她,“剖腹產生的孩子沒有安全感,將來會因為孤僻很難融入社會,必須從小提供社交環(huán)境來幫助孩子彌補缺陷”。
另一方面,我們不可否認,早教確實能夠幫助孩子開發(fā)潛力或改善性格,但很多家長分不清這是早教的功勞還是孩子自己的成長。早教機構恰恰利用了這點,把贏在起跑線的設定打響。
至于蒙眼識字、量子波動速讀,純屬于迎合部分家長病急亂投醫(yī)的極端心理。山東有一位家長,當時因為家里孩子成績不好,就將其送到培訓機構學習“量子波動速讀”,前后花了幾萬元進去,后來孩子成績依然沒有起色,就沒有再學。
因為疫情,一批早教機構已經開始走向破產?!澳称髽I(yè)信息查詢平臺”數據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早教類企業(yè)一共新增192家,吊銷注銷220家,整體負增長,其中,1月新增96家,注銷吊銷111家。相比去年,早教類企業(yè)新增量同比降低86.9%。
與K12教育不同,早教機構的客戶生命周期短(通常8個~12個月),可獲客成本和運營成本較高,所以,現金流多少幾乎決定機構的生死存亡。
不過熬過了疫情,它們似乎沒有過多的擔憂。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7年至2019年出生人口總數為4 711萬人,也就是說,至2020年,我國3歲以下的嬰幼兒群體超4 700萬名。隨著居民收入提高和育兒觀念的轉變,高質量、專業(yè)科學的嬰幼兒照護和教育服務逐漸被許多家庭需要。
2015年左右,隨著《最強大腦》和《挑戰(zhàn)不可能》等節(jié)目熱播,外界對于大腦的想象力被拓寬,“腦科學與教育”也成了在學生和家長中大肆傳播的神話。這時候,有些早教機構利用這波潮流大肆宣揚所謂的“右腦開發(fā)”,它們甚至給了一個非常“魔性”的解釋:右腦有超強的圖像記憶能力,通過訓練孩子的右腦,可以慢慢地打開孩子的“天眼”……
家長們信了嗎?起初很多人是不信的,但當周圍有家長宣稱自己孩子原來智商一般,經過訓練后變得聰明健康后,他們便趨之若鶩。一方面,家長選擇早教機構,很多都是通過熟人介紹,當這個所謂的成功個例,自主承擔了宣傳和推廣的任務,受影響的家長便增多了。尤其是,現在像“芝士小餛飩”這類的咨詢交流群,家長們進入的門檻變得很低。
另一方面,家長之間既相互交流,其實也相互比較,一個小區(qū)、一個班級甚至一個小圈子,很多媽媽們都秉持著“人有我有,人無我也有”的理念。所以,一旦看到有家長說自家孩子“右腦開發(fā)”多有用,總會有其他家長想去瞧一瞧。
對家長來說,“不能在起跑線輸掉”就是他們尋求的安全的歸屬感,甚至說這只是一個底線,很多家長追求的是自己的孩子能超越同齡人。
最后,前段時間的“嬰兒趴睡窒息事件”是一個極端,同時也是一個警示,但它能警醒一部分對早教機構理論深信不疑的家長,卻不會改變他們的選擇,更加不會讓利益至上的早教機構自此不再言之鑿鑿、投機取巧。這或許是整個行業(yè)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