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咪咪 黃屺鑫
關鍵詞 羅爾斯 “基本善” 貧困 最不利者
作者簡介:張咪咪,遼寧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外政治制度;黃屺鑫,遼寧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中圖分類號:D6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5.175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從建國到現在,貧困問題的解決一直是重中之重。從解決最初的溫飽問題,邁向小康社會,到現在解決農村的絕對貧困問題,邁向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都離不開中國獨特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元素共同作用的影響,更是總結出一套符合自身國情的扶貧經驗?!昂螢樨毨А薄叭绾伪鎰e貧困人口”“如何治理貧困問題”,羅爾斯社會基本善的理念為我們分析貧困問題提供了獨特的角度。
貧困是一個相對概念,是相對于富裕而言。“貧困”即貧困窮苦,“貧”有少的意思,通常指生活上缺乏錢財,精神上思想匱乏?!袄А笔翘幘称D難,困苦難行之意 ,通常人們理解“貧困”就是指滿足人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的生存條件陷入了困境,沒有足夠的收入來維持基本生活。中國現在進入精準扶貧階段,如何精準的確定貧困地區(qū)、貧困戶,尤其是農村的低保戶對象的確定,仍舊是救濟工作的難題?;旧蠚堈先耸?、喪偶家庭、空巢老人等都屬于弱勢群體,是社會救濟的主要對象,也就是羅爾斯所說的“最不利者”,在中國的語境下,“最不利者”就是指弱勢群體。羅爾斯的社會基本善為我們區(qū)分“最不利者”提供了理論依據,并且為人們提供了選擇美好生活的心理動機。
貧困地區(qū)的人口由于長期處于資源匱乏、環(huán)境惡劣,發(fā)展方式落后、市場信息閉塞的環(huán)境下,一直都很難擺脫貧困現狀,人們的期望僅僅是吃飽,對“基本善”的追求只是夢想,連最基本的生存問題都難以解決。改革開放以來,人們更多追求功利主義,追求集體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以犧牲個人或小部分人的利益為代價,帶來了很多社會問題,尤其是貧富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社會矛盾不斷加劇,貧困問題成為了我們黨和政府亟待解決的難題。羅爾斯的基本善在正義理論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他為人們提供了合理的選擇動機,為區(qū)分社會最不利者提供了方向,對構建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具有現實的借鑒意義。
(一)羅爾斯的基本善
羅爾斯所說的“基本善”主要是社會的善,是基于社會層面而言的?!吧鐣茝V泛意義上來說就是權利、自由、機會、收入和財富等,它們是社會的善:自由和機會是由主要制度的規(guī)范確定的,收入和財富的分配也是由它們調節(jié)的”,此外,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也是一種很重要的基本善,比如:自尊和自信。羅爾斯提出原初狀態(tài)這一假設前提來論述公平正義,他認為原初狀態(tài)是恰當的最初狀態(tài),在它那里達到的基本契約是公平的。在無知之幕下的人們不知道自己的階級地位和社會出身,不知道自己的任何消息,更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樣的資質、能力、運氣,這種情況下訂立契約大家處于平等的地位,每個人都有權利去追求自己的尊嚴和價值。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個體之間是存在差異的,有的人生下來就是“富二代”,有的人生下來就很窮,有的人生來健康,有的人先天殘疾。所以,人們想要追求更加平等的分配,權利和出身無法改變,這種情況下如何保持公正呢?功利主義主張利益的最大化,犧牲一小部分人的利益來讓絕大部分人受益,每個社會成員都希望自己是利益的受惠者,沒有人想成為功利主義下的犧牲品,所以選擇平等的享有自由權利的自由主義比功利主義更容易被人接受,尤其是在無知之幕下,人們更加期待平等的分配,但這里的平等不是說平均主義,平均主義只會挫傷人的積極性,況且每個主體是存在差異的。
(二)識別貧困對象——“最不利者”
那么如何確定“最不利者”呢?羅爾斯從三個方面來確立“最不利者”,首先是自然稟賦,一個人的自然稟賦所得甚少,甚至有些人天生殘障;其次是社會稟賦,即這個人的家庭和階級出身跟別人相比處于不利地位;最后是運氣,一個人的運氣特別差使他處于極其不利的地位?!白畈焕摺本褪沁@三方面某一方面最不走運的人們。我國的貧困人口作為弱勢群體,不論是權利的行使、機會的擁有,還是收入和財富的占有上,都處于不利地位,成為“最不利者”,這種巨大的不平等導致長期貧困的人自尊心下降,長期處在低壓的環(huán)境下,對“基本善”的期望也是最低的。羅爾斯通過對基本善的占有來區(qū)分最不利者,拒絕對基本善進行精準計算以免陷入功利主義的誤區(qū),所以擁有最少財富的和收入的群體就是“最不利者”。在分配中主要有變化的是特權、是收入和財富,羅爾斯繼而提出兩種實際的可能標準,一種是采用社會地位來區(qū)分,另一種是只考慮收入和財富。第一種是以處于社會的低層的人的平均收入和財富為標準,低于這個標準的人群為最不利者群體。另一種是把達不到中等收入和財富一半的人群定義為最不利者群體。羅爾斯認為這兩者都可以確定最不利者群體。雖然靠這些確定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為我國確定弱勢群體提供了一定的現實意義。
(三)中國的扶貧狀況
貧困問題,作為經濟發(fā)展的短板自然成為歷代領導人都高度重視的問題。對“最少受惠者”即弱勢群體從未停止關注過,扶貧標準也在不斷的清晰化、程序化、準確化。改革開放后,國家大力發(fā)展經濟,積蓄力量,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扶貧政策。改革開放和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帶來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一部分地區(qū)有條件先發(fā)展起來,先發(fā)展起來的地區(qū)帶動后發(fā)展的地區(qū),最終達到共同富?!?,這種發(fā)展上的“不平等”正體現了“基本善”的基本要義,它允許合理范圍內的財富與收入的不平等,前提是這種不平等有利于所有人的利益,特別是“最不利者”。救濟式扶貧也轉向了大規(guī)模的區(qū)域性、開發(fā)式扶貧,到2000年底,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已經降到3209萬。2006年,國家取消了農業(yè)稅,不光取消了農業(yè)稅,還實行了農業(yè)補貼,減輕農民生活壓力,提高農民可支配收入,從收入上解決貧困問題,讓經濟發(fā)展的成果更多的惠及低收入人群和貧困人口。十八大以后,精準扶貧的政策被提出,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脫貧攻堅階段,從村精準到戶、精準到人,各級政府幾乎動員所有的力量投入到這場脫貧攻堅戰(zhàn)中,到了2018年末,農村貧困人口下降1660萬人。在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真正的脫貧,貧困問題也進入收尾階段。由于中國人口基數比較大,減貧的任務依舊很艱巨,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和有效的科學管理,精確的定位到貧困人口,做到扶真貧。直到現在,對“最不利者”的識別仍是關鍵之舉,只有“對癥下藥”才能治標治本。
妥善處理貧困問題,讓全國人民能夠在公平競爭的環(huán)境下享受發(fā)展帶來的好處,對縮小貧富差距,維持社會穩(wěn)定有著重要意義。在良序的社會體制下,合理的選擇自己的發(fā)展動機,尤其是“最不利者”,可以在參與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事務上擁有公平的待遇和前景。
(一)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供給和服務
針對農民工群體和低收入人群而言,醫(yī)療、教育、住房等是生活支出負擔較重的幾個方面,相對于富裕家庭,在資源分配上出現了不平等,由于資源上的長期不對等,就容易導致社會矛盾的激化,政府需要給予政策上的支持,降低貧困人口在醫(yī)療、教育、住房等方面的支出,減輕生活壓力;針對殘障兒童、空巢老人、喪偶家庭,給予一些經濟上補償,維持最低的生活需求;針對貧困區(qū)基礎設施不足的現狀,加大包括通信、水利、飲水工程、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解決基本的生存問題。除此之外,完善包括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尤其是教育的投入,確保每個孩子都能夠在適讀年齡正常上學。
(二)科學分類,提高扶貧的精準度
對貧困人口進行精準劃分,建立一套科學又完整的劃分體系和衡量標準,確保扶真貧,識別冒充的假貧困。精準扶貧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提出來的,主要是針對不同貧困區(qū)域環(huán)境、不同區(qū)域農戶狀況,摸清楚每個深度貧困村的農戶教育、健康、住房、就業(yè),特別是因為上學或者看病、災難陷入貧困的家庭。使扶貧資金的使用能夠做到精準到戶,精準到人, 盡力避免分配上的不公平?;旧瓶梢源_定人們的幸福和期望的指標,對于社會弱勢群體而言,我們不是以確定他們多么不幸為目的,而是確定他們的普遍偏愛和需求是什么,并作出恰當的制度安排。
(三)轉變貧困思想,提升脫貧動力
基本善為人們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了合理的動機,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權利,不光要擺脫物質上的貧困,還要擺脫精神上的貧困,除了政府給予的外部幫助外,最重要的是貧困人口要有擺脫貧困現狀的意志。這種內生動力體現在一個人努力追求個人自我價值實現的過程中,即自尊和自信。貧困地區(qū)的貧困人口因長期陷入貧困導致貧困戶內生動力不足,貧困個體表現出對貧困的無力感和自卑感,而且過度依賴扶持政策。所以,政府要營造一個良序公正的環(huán)境,在這一環(huán)境下鼓勵貧困個體自主創(chuàng)業(yè),增強學習能力,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鼓勵他們?yōu)樽非竺篮蒙钊^斗、去爭取,擺脫惰性思維和依賴心理,在努力實現個人價值的過程中提高自信心和幸福感,慢慢的擺脫貧困,走向小康。
在解決貧困問題上,中國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智慧,為世界上其他發(fā)展中國家的扶貧問題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鑒意義。中國從絕對貧困到相對貧困,從消極減貧到積極應對,離不開黨和政府的政策支持,不斷完善貧困地區(qū)基礎設施的建設,為脫貧營造了良好的環(huán)境?!盎旧啤弊鳛榱_爾斯討論正義問題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對羅爾斯兩個正義原則做出合理的制度性安排,尤其是對“最不利者”的區(qū)分具有重要意義,鼓勵人們在有利的環(huán)境下,去追求幸福和自信,任何理性的人都希望獲得更多的社會基本善,在合理條件下為追求美好生活做出選擇,畢竟這些善都是有用的,為人們脫貧致富也提供了心理動機。
參考文獻:
[1]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9.
[2]劉鑫.當代西方政治哲學中的三種“社會善”理論探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
[3]張祖遼.論《正義論》中基本善的作用及其存在的必然性[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
[4]舒年春.基本善、可行能力與對治貧困之道[J].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
[5]許漢澤.新中國成立70年來反貧困的歷史、經驗與啟示[J].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