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興峰
朋友阿媚從德國旅游回來,我打電話邀她一起聚聚,算是給她接風(fēng)洗塵。在飯店包間里,我把菜單推給她,讓她點菜,可她只點了兩三樣萊就說“夠了”。我很詫異,開玩笑說:“今天人少,保證管飽,你盡管點,吃不完咱兜著走?!?/p>
阿媚搖搖頭:“為什么那么浪費呢?”接著話頭一轉(zhuǎn),說:“我給你講一下我們在德國經(jīng)歷的一件事吧?!?/p>
前一陣子,阿媚和兩個閨蜜去德國旅游,并不是漫無目的的游覽,而是奔著一個在德國漢堡市工作的朋友小李去的。她們到達(dá)漢堡,安頓好之后,就被小李請去一個中餐館吃飯。走進(jìn)餐館,穿過桌多人少的大廳時,她們心里直犯嘀咕:這樣冷清,飯菜的味道能好嗎?飯店能開下去嗎?更可笑的是,在一個角落里,一對情侶模樣的顧客面前竟然只擺了一個碟子、兩罐啤酒。要是擱在中國,這樣小氣的男人,女朋友不跑才怪。
還有一桌,幾個白人老頭在悠閑地用餐。讓人覺得新奇的是服務(wù)員的上菜方式:每道菜上桌后,服務(wù)員會馬上將食物分到客人的餐盤里,然后把盤子撤走,等他們吃完,再上下一道菜。
大家落座后,出于禮貌,小李就請阿媚她們點菜。阿媚看到大家饑腸轆轆的樣子,也沒有推讓,就多點了些菜,大有“宰”朋友一頓的意思。
餐館客人不多,上菜很快,她們的桌子很快被碗碟堆滿。由于點菜太多,她們幾個狼吞虎咽之后,盤中還是剩下不少。剩就剩唄,誰也不會在意,在國內(nèi),哪個飯局不是這樣呢?小李皺皺眉,也沒有說什么。結(jié)完賬,阿媚她們個個揉著肚子,溜溜達(dá)達(dá)地走出了餐館大門。出門沒走幾步,餐館里有人在叫她們。阿媚很納悶:飯錢不是結(jié)了嗎?或者是誰的東西落下了?回去一看,鄰桌那幾個白人老頭在和飯店老板嘰哩呱啦說著什么。
經(jīng)過小李和老板的溝通,阿媚她們終于弄明白了,那幾個老頭說她們剩的菜太多,太浪費了?!拔覀兓ㄥX吃飯,剩多少關(guān)你們什么事?”阿媚的兩個閨蜜大聲抗議。小李想攔,但已經(jīng)來不及了。那幾個老頭雖然聽不懂漢語,但說話的語氣還是能明白的。于是他們更生氣了,為首的老頭立馬掏出手機,撥打電話。
沒多久,一個穿制服的工作人員開車趕來,自稱是社會保障機構(gòu)的,向阿媚她們亮了一下工作證。問完情況,這位工作人員居然開出一張六十歐元的罰單。這下阿媚和閨蜜都傻眼了,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小李臉漲得通紅,只好拿出六十歐元,并一再道歉。
工作人員收下罰款后,鄭重地說:“需要吃多少,就點多少。錢是你自己的,但資源是全社會的。世界上還有很多人缺衣少食,你們不能也沒有理由浪費!”
此刻,阿媚和閨蜜才明白,小李是知道這些的,只不過礙于面子沒有說破罷了。阿媚她們慚愧極了。
想一想,我們平時請客吃飯,總是剩下很多。主人怕客人吃不好丟面子,就點很多菜,以此來顯示自己的慷慨大方。其實,德國的這種懲罰制度告訴我們,肆意浪費才是最丟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