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合同僵局 違約方 解除權
作者簡介:楊華,上海市浦東新區(qū)人民法院。
中圖分類號:D923.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5.145
有關違約方解除的爭議肇始于公報案例“新宇公司訴馮玉梅案”(以下簡稱“馮案”)。該案中,原告新宇公司開發(fā)了某商廈,其中一部分賣給上百位小業(yè)主,一部分自用。被告馮玉梅系眾多小業(yè)主之一,雙方訂立了買賣合同并已交付,但尚未辦理過戶登記。后新宇公司將該商場自留部分租給其他公司經營,在短短三年時間中兩次停業(yè)整頓,導致小商戶們也難以盈利。新宇公司認為經營方式錯誤,欲將獨立商鋪式經營改變?yōu)榻y(tǒng)一經營。在150戶商鋪中大部分商鋪已同意解除,新宇公司愿意向馮玉梅提供充分賠償以解除合同,而馮玉梅則要求繼續(xù)履行合同。新宇公司訴至法院要求解除合同。法院認為,新宇公司不履行合同,是違約方,但在履行費用過高時,法律不能支持實際履行。因此,法院允許新宇公司在支付充分賠償的前提下解除合同。
在這一類案件中,法院支持違約方解除合同的訴請,其目的有二。其一,消滅違約方尚未履行完畢的義務?!榜T案中”因獨立商鋪式經營模式的失敗,由被告獲得商鋪所有權已經無法實現原先所期待的經濟利益,原告需要從合同義務(轉移商鋪所有權)中解脫出來,而解除合同的后果就是原告無需再負擔合同義務。其二,違約方得請求返還對標的物的占有。在該案中,原有的經營模式被證明失敗,原告只有將已交付但未過戶之商鋪收回,方能實現經濟上的統(tǒng)一經營目的,若不消滅合同效力,被告對標的物系基于合同的有權占有,原告無權請求返還。
關于違約方能否解除合同問題,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合同解除作為非違約金的救濟方式之一,只能非違約方才享有解除權,違約方無權解除合同。另一種觀點認為,在合同陷入僵局等特定情況下,應當允許違約方通過起訴方式由人民法院決定是否解除合同,以打破合同僵局。筆者認為,從第九次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相關內容來看,司法實踐傾向于為違約方設置起訴要求解除合同的權利。
(一)效率優(yōu)先,打破合同僵局
不解除合同會產生較大的效率損失,其具體表現可能是繼續(xù)履行成本過高,也可能是享有解除權的一方不積極行使解除權導致交易僵局或者不符合公平原則,任一情況都會導致諸多效率損失,為法律所不忍。 房屋租賃合同為長期性繼續(xù)性合同,一方因為經濟環(huán)境惡化、商業(yè)模式變化、履約能力喪失等原因,不能繼續(xù)履行房屋租賃合同,需要解除租約,盡管違約方無合同解除權,但在守約方基于某種考慮不主動行使解除權的情況下,一律要求其繼續(xù)履行合同,必然會產生持續(xù)性違約的非經濟結果。對于出租方而言,面對承租人的可預見的持續(xù)性違約,其本可解除合同,就租賃合同解除的后果處理后將房屋另行出租,而其基于某種考慮(通常存在權利濫用的情形)拒絕解除合同,最終耗費公共資源。違約方請求法院通過裁判終結合同關系,有利于充分發(fā)揮物的價值,減少財產浪費,有利于資源利用。
(二)解決司法實踐的困局
從司法實踐來看,違約方訴求解除合同情況并非個案,假若一味排斥違約方沒有合同解除權的觀點,則可能導致一方深陷于堅持履行但又不能履行,或者履行費用過高但又無法解除的僵局之中,產生反復訴訟、連環(huán)訴訟,造成一系列訴累產生,亦不利于“案結事了”司法效率的實現,有悖訴訟經濟原則。房屋租賃合同屬于繼續(xù)性合同,須經持續(xù)的給付才能實現合同的目的,從法院執(zhí)行的角度來看,繼續(xù)履行合同有一定的“人合”因素,如一方已不愿承租并實際搬離租賃房屋的,法院執(zhí)行機關就繼續(xù)履行租賃合同行為實在難以進行強制執(zhí)行,法院判決內容不具有強制執(zhí)行可操作性,有悖司法效率和司法公信力。
(一)解除權人不行使解除權
當租賃合同一方存在違約行為時,無論是違約方還是解除權人,其對合同的態(tài)度無非兩種,意欲繼續(xù)履行或者意欲解除合同。因此可整理為如下路徑:
表1
如表1可知,路徑一、二、三中并未出現合同僵局的情況,只有當解除權人不行使解除權,而違約方又無權解除合同時(路徑四),交易各方陷入合同僵局之中,交易無法完成,替代交易又不能進入,與本交易相關的上下游交易均受到阻滯,這大大影響了租賃房屋利用的效率。當解除權人不行使解除權時,允許違約方解除合同則有助于破解該種“合同僵局”。一方面,違約方從循環(huán)往復的空關-欠租-空關中解脫出來,避免債務的堆積,從而尋找到更好的交易機會;另一方面,守約方可以與新的承租方建立租賃關系,使得租賃房屋不被空置而擴大損失,符合效率價值。
(二)違約方并非惡意
我國《合同法》第8條規(guī)定了合同嚴守原則,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任何人不得因自己的不法行為而獲利”亦為一條通行至今的古羅馬法諺。 筆者認為,判斷違約方是否為惡意,可從其能否從合同解除中獲得經濟效益的實際增加為判斷標準。非惡意的違約方在成功起訴解除合同后,達到的經濟效果往往限于“止損”而并非有收益的增加,比如承租人在單位附近租賃房屋,后因單位搬遷外地,此種情況下承租人要求解除合同并不意味著惡意違約,如果強制履行合同,反倒是負效率的。然而,在惡意違約的情況下,違約人的替代選擇往往可使得違約人得到更多諸如租金差價的實際經濟利益,并非損失減少。好在違約方僅僅享有的是合同解除的申請權,最終的決定仍有有權的人民法院和仲裁機構做出。
(三)如繼續(xù)履行對違約方顯示公平
在合同僵局的情形下,權衡雙方當事人的利益后會發(fā)現,非違約方拒絕履行合同導致對另一方顯示公平。筆者認為違約方的“顯失公平”處境與民法總則概念中的“顯示公平”有所不同,《民法總則》第151條規(guī)定:“一方利用對方處理危困狀態(tài)、缺乏判斷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為成立時顯示公平的,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泵袷路尚袨槿绻麧M足民法總則約定的顯失公平的,必然會引發(fā)意思表示瑕疵,當事人可以撤銷因重大誤解或顯失公平訂立的合同,以消滅合同效力的方式打破合同束縛,并不需要啟動違約方起訴解除合同機制。因此,此處的“顯失公平”并不要求達到法律行為效力瑕疵的嚴重程度,也就是說,如果繼續(xù)履行合同可以給非違約方帶來一定的利益,但此種利益的獲得與因此給違約方造成的損失相比,明顯不對等。 對于出租方來說,繼續(xù)履行合同所得對價將難以維持房屋適租狀態(tài)及支付必要成本、對于承租方來說,繼續(xù)履行合同無法持續(xù)支付租金,繼續(xù)履行只會導致債務加重。
(四)守約方拒絕解除違反誠信原則
正是因為合同所表現的交易不是一種零和游戲,而是一種互贏的關系,因此,依據誠信原則,合同當事人負有協作、協力的義務。 民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有多重含義,筆者認為,違約方解除權中的誠實信用原則是以公平合理的方式調整當事人之間不合理不公平的權利義務。誠信原則可以避免因形式邏輯而導致民法滑向“惡法”的傾向,使得民法之爭議與善良之劍永遠發(fā)光。 實務中,在出現租賃合同僵局時,享有解除權的一方當事人在通常能獲得3-6個月租金金額的違約金補償的情況下,依然拒絕行使解除權,通常是為了某種“不誠信”的目的,通常是為了向一方索要高價,抑或者是租賃物適租性存在商業(yè)利用上瑕疵、經濟環(huán)境惡化等情形,更有甚者,享有解除權一方當事人由于在租賃關系中與違約方交惡,故意“刁難”違約方,以“殺敵一萬、自損三千”的方式進行“報復”,這些都是違背誠信原則的行為,不利于社會效用的增加。
(一)司法解除
《合同法》第8條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印度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币婪ǔ闪⒌暮贤谡G闆r下,司法機關應當鼓勵當事人全面履行。如果賦予違約方任意解除權,可以隨意拜托合同束縛,無疑是對市場經濟有序發(fā)展和交易穩(wěn)定的破壞。因此,違約方的合同解除權行使在實體上有上文論述的多項適用條件,在程序上,需要具有專業(yè)判斷力的法官進行最終的評價,避免了賦予違約方合同解除權的破壞合同應全面履行的法律正義。
(二)充分賠償
合同因解除而導致權利義務的終止,卻不意味著違約責任的消滅。合同因無法繼續(xù)履行,或繼續(xù)履行有損于雙方或違約人利益的根本原因,在于可歸責于違約方的違約行為。在解除合同后由違約方承擔違約責任,以填平對守約方造成的經濟損失,是解除合同后的必然要求,通過判決違約責任的承擔,懲罰違約方的過失行為,或者是由違約方承擔其應當承擔的商業(yè)風險,從而對守約方進行補償。就房屋租賃合同而言,法官可從房屋空置損失、機會成本損失、租金收益損失等綜合考慮對違約責任的認定。
注釋:
孫國良.違約方合同解除的理論爭議、司法實踐與路徑設計[J].法學,2019(7).
王利明.合同編解除制度的完善[J].法學雜志,2018(3).
王利明.論合同僵局中違約方申請解約[J].法學評論(雙月刊),2010(1).
鄭強.合同法誠實信用原則價值研究——經濟與道德的視角[J].中國法學,1999(4).
江平.民法學(第二版)[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