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新華
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就拿過年習(xí)俗來說,除了祭祀迎新、祈豐納福、賀拜慶典等傳統(tǒng)活動外,蘇北贛榆因受齊魯文化浸潤,沿襲著許多獨特年俗。
祭灶,在贛榆民間也稱“送灶王爺”,故俗稱辭灶。在當?shù)赜袀€說法,叫:“官辭三、民辭四、烏龜王八辭二十五。”言下之意,官宦之家或祖輩有功名的,臘月二十三祭灶;普通老百姓家里,臘月二十四祭灶;到了臘月二十五,就只剩下烏龜王八才祭灶。可在贛榆,民間祭灶卻真的分為三天,除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灶,還有居民臘月二十二祭灶,這又是為何呢?
康熙四十年(1701),剛剛歷盡地震波劫的贛榆縣,又逢持續(xù)干旱,加上朝廷橫征暴斂,致使民不聊生,哀鴻遍野。青口鎮(zhèn)張城子村有位秀才叫張涵,字子淵,在當時的東海縣南城鎮(zhèn)做塾師??滴跛氖隁q末,張子淵返鄉(xiāng)過年,目睹鄉(xiāng)鄰生活的悲慘景象,他一方面召集村中老人,商議如何抗捐抗稅;另一方面又邀請幾名鄰鄉(xiāng)秀才、同窗好友,聯(lián)名上呈縣衙,要求免除百姓的所有苛捐雜稅。縣知事得知后大罵張子淵“無名文痞,竟敢蠱眾抗捐”。便詳文上報,革去張子淵的功名前程,飛簽捉拿張子淵。衙役進村時,鄉(xiāng)親早已將張子淵藏匿起來。為不連累村中父老鄉(xiāng)親,張子淵挺身而出,只身隨衙役到縣衙投案。
張子淵被判充軍天山。臨行的前一天,恰是臘月二十二日,村中鄉(xiāng)親湊了點銀兩懇求押解差役寬限一日,等張子淵祭完灶再上路。然而官限不能延遲,第二天一大早就得上路,于是,張子淵在差役的押解下回到張城子村,在二十二這天晚上舉行了祭灶儀式。鄉(xiāng)親們專門新砌了一個露天大灶臺,上方張貼著一幅灶君神像,火把明燭,幾炷香升起了縷縷青煙。祭罷灶君,又有人將一張子淵的畫像懸掛,眾皆長跪叩首,唏噓一片。幾百人的祭灶場面悲壯蒼涼。張子淵枷鎖在肩,面對圖像,雙手端抱酒碗,就著熱淚一飲而盡,辭別了鄉(xiāng)親,愴然而去。
張子淵走了,可他仗義執(zhí)言、為民請命的悲壯義舉卻時時激勵著張城子村人。為了紀念張子淵,張城子村人便在每年的臘月二十二先行祭灶,相沿成習(xí),流傳至今。就連生活在外地的張城子村人,也沿襲此俗。
贛榆人辭灶,一般在傍晚至深夜時分進行,辭灶前應(yīng)將使用的鍋刷干凈,擺上貢品。除常規(guī)供品外,還有一些寓意奇特的祭物,在升筒(木制量器)里裝秫秸葶二十四雙(長八雙,短十六雙)和若干雜糧,象征“豐稔”(一說為灶君準備馬料),芝麻秸一束,意為“天梯”,象征“灶爺步步登高”,另有芽糖制作的糖塊,叫做“大糖”,為讓“灶王爺”高興,在玉帝面前多多美言,順祝來年心想事成。辭灶時,男主人把紙錢、舊灶王爺像、祭品等在灶前焚燒,送灶王爺上天。然后將嶄新的“灶碼子”(灶王爺夫婦的畫像及一年節(jié)氣日歷表,兩邊附對聯(lián)一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貼在灶臺正上方墻上。
除夕這天一大早,家家戶戶放完鞭炮,打掃院子,把鞭炮屑、草屑等垃圾掃在一起,堆在各自家門口的左側(cè)(即大門的東旁,大門朝南的),拿來一小捆準備好的豆秸,放在垃圾堆上點燃,豆秸和亂草燃燒時“噼噼啪啪”作響,還伴有煙霧,這就是“熰狼煙”。如今,農(nóng)村還一直沿襲這種過年的習(xí)俗。
贛榆人用“熰”這個字,意思是燒火時柴草等沒有充分燃燒而產(chǎn)生大量的煙,如熰了一屋子煙;把這堆柴火熰了;用燃燒的艾草等煙驅(qū)蚊蠅,叫熰蚊子。當?shù)刈怨啪陀小盁嗬菬?、殺韃子”的特殊習(xí)俗?!绊^子”是以前南方人對蒙古族人的稱謂,和北方人將南方人稱“蠻子”一樣,并無貶意。傳說在元朝時期,蒙古貴族統(tǒng)治者為了防止老百姓造反,實行刀具管制,漢人家里切菜的菜刀、裁剪的剪刀和割草的鐮刀等,只能在燒飯和縫衣或從事生產(chǎn)活動時找韃子借用,用后交還。比如菜刀,十戶漢人才能用到一把,以至于現(xiàn)在人們還有將自家菜刀稱為“十刀”的。
相傳“熰狼煙”,原本是“殺韃子”的信號。漢人氣憤至極,舉義旗反抗,蘇北魯南等地群眾紛紛響應(yīng)。大家相約于除夕之日的大清早,齊舉煙火為號,一起動手,殺掉韃子好過年。隨后,家家戶戶燃放鞭炮,人們奔走相告,互相傳送殺掉韃子取得勝利的消息。此后,為了紀念這一舉動,人們每年除夕早晨都在門前空地邊,燒麥草升起煙來,這就是除夕“熰狼煙”習(xí)俗的來歷。
當然,隨著現(xiàn)代文明的不斷進步以及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熰狼煙”的習(xí)俗也沒有傳承的真正價值了,加之現(xiàn)在霧霾加重,過年再“熰狼煙”只能造成空氣污染。想必這一習(xí)俗會逐漸消失。
除夕午后貼春聯(lián),贛榆人是春聯(lián)、門箋一起貼。
門箋,俗稱“過門錢”“門吊子”或“花紙”,民間剪紙藝人用刻刀,按金木水火土五行裁制成五張帶有圖案和文字的彩色刻紙,分別對應(yīng)為銀、綠、藍、紅、黃五種不同的顏色,規(guī)格一般三寸六分寬、五寸六分長,可大可小,但長寬一定逢六四,象征順心順意,四周鐫有圖案,鏤空的背飾有方孔錢紋、萬字紋、水波紋等。上為吉語題額,中為“吉慶有余”“五谷豐登”之類吉祥語或吉祥圖案,下呈多種多樣變化的穗狀。五張為一門,粘貼于門楣上,稱作“喜箋”。當?shù)厝擞小斑^門箋,落門箋,落到地上都是錢”的說法。
贛榆人貼春聯(lián)十分講究,不同的門和用具,要貼不同內(nèi)容的對聯(lián),不能混淆,標準的春聯(lián)基本上分成四部分:最上是“?!弊郑笫菈洪T條子、也就是橫批,下面是過門箋,最后是豎貼的對聯(lián)。
贛榆沿海漁民,在自家船上貼的春聯(lián),就更有意思啦。一般是不同的地方,貼不同內(nèi)容的對聯(lián)。如駕駛艙前面正中通常貼“招財進寶”,兩面則為“生意興隆通四海平安,財源茂盛達三江吉祥”;船頭中間部位貼變體吉祥字“聚寶盆”,兩邊對聯(lián)為“虎口長銀牙,龍頭生金角”;船甲板的吊架上貼“力吊萬噸”;船兩側(cè)船幫外面分別貼“右利市、左招財”;船尾處貼“通達逍遙遠近遊(又走),江河湖海清波浪(有水)”;廚房門前貼“飯菜飄飄香、魚蝦滿滿倉”;廚房的煙囪上貼“青云直上”;方向盤貼“一家之主”;船艙上貼“滿載而歸”;船艙內(nèi)貼“招財進寶”,兩面對聯(lián)為“機器一響,黃金萬兩”。1990年后,漁船都是輪機船,沒有桅桿,以前的木船一般都貼豎條單句:大桅桿“大將軍八面威風”;二桅桿“二將軍起步先行”(行船一般先起二桅蓬);三桅桿“三將軍日行千里”;四桅桿“四將軍一路福星”;五桅桿“五將軍五路財神”。內(nèi)容不一的對聯(lián),反映漁民們渴望豐產(chǎn)的期盼。
贛榆人年俗上講究,還表現(xiàn)在以物寓意方面。
除夕晚上,在鍋內(nèi)放上豆腐、發(fā)糕和兩棵大蔥,叫做“壓鍋”。意在一年到頭不空鍋,有飯吃。除夕在院子中間擺上供桌,放上供品,桌前“聚寶盆”內(nèi)放滿五谷,寓“五谷豐登”之意,五雙筷子插在盆內(nèi)成梅花狀,寓“四方平安,天下太平”之意。這一天,家家要豎一根青枝綠葉的竹子,叫“搖錢樹”。貼過春聯(lián)后,家人一般都不出門,就用麥麩撒在門口,意為全家福。合家團聚,備豐盛菜肴,吃團圓飯,必有幾樣象征意義的菜,雞寓“吉祥”,魚寓“年年有余”,圓子寓“團團圓圓”,粉絲象征“長壽”。晚飯后,全家人圍坐一起,稱“守歲”,吃著家鄉(xiāng)特色小吃,一起收看“春晚”。同時,在院子設(shè)“香案”,擺山果、面果(糕點)、發(fā)糕、年糕、“喜饅頭”等祭品,有的還會懸掛祖先畫像,打開“神廚”門,家人依次上香叩拜。午夜,備迎神供物,焚香燭紙錁,燃放鞭炮,叫做“辭年”,以祈新歲風調(diào)雨順,平平安安。大年初一凌晨,焚香燒紙,放鞭炮,迎喜神,稱“發(fā)五更紙”,人們攀比起早,寓意“早發(fā)”。
贛榆人大年初一吃餃子,一般都是素餡的,吃之前要先喝一碗炒米水,象征“甜蜜”。
春節(jié)吃的炒米,就是糯米泡過水后,一般于臘月初八、十八、二十八三天,在草鍋里用文火慢慢炒熟,等糯米由白色變成金黃就算熟透,起鍋即可。有人說連炒三個八的炒米,意思是臘月初八炒好后,等十八、二十八兩天再放鍋里回回火,可以治小孩腹瀉。初一早上,先將水燒開再放炒米,鍋開后盛到碗里,放上白糖或紅糖即可食用。而到大年初二這天,男女雙方已定親又沒結(jié)婚的,男方都要到走準老丈人家接受宴請,此時女方家長輩、鄰居會來“看新人”,男方見到女方長輩,要按輩分“叫親”,長輩則給“紅包”以示接受男方的稱呼;準女婿也是“貴客”,到了女方家正式宴席前,需要先喝炒米水,與初一自家人喝的不同的,是炒米水里一般都會放幾個荷包蛋,桌上還要擺放六個或八個點心果盤,類似南方的早茶,意思是對未來的女婿滿意得甜在心里,樂開了花。
在通訊發(fā)達、物質(zhì)豐富的當下,古老的年俗漸行漸遠,傳統(tǒng)的儀式日益式微,帶走了關(guān)于年的種種感受,讓年味愈來愈淡??纱汗?ji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今天我們把贛榆那些獨特年俗展示出來,旨在讓大家體味濃郁傳統(tǒng)年味,留住精彩傳統(tǒng)春節(jié)文化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