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宇齊
近日,BBC推出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在這部不到1小時的紀錄片中,歷史學家邁克爾·伍德沿著杜甫的人生足跡,從鞏義、西安到成都、長沙,從出生到入仕,從開元盛世到戰(zhàn)亂流離,用杜甫的15首詩,回溯了他落拓起伏的一生。這也是外媒少見地關注到中國文化中“偉大的悲憫”。
此時此刻,新冠病毒全球肆虐,許多人當下生活的困窘,與杜工部詩中的人生不易,跨越時空產(chǎn)生共鳴。有外國觀眾感慨,《夢李白》尤其適合當下。雖然以國人視角來看,“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等詩句的英文翻譯,并不足以傳遞杜詩獨有的沉郁頓挫,更無法講究平仄韻律,但紀錄片通過場景營造意境、以優(yōu)雅莎劇腔實力演繹,還是能讓更多人體悟到不可言說的心靈相遇,懂得幾分詩圣的悲憫情懷。
這部紀錄片,是傳遞中國文化的嘗試,同時也折射出中西方文化認知的嚴重不對稱。片中有言,“在東方,他是不朽之一;在西方,幾乎沒人聽說過他?!倍粸槲鞣饺怂模黠@不止一位“詩圣”。提起中國,很多外國人的印象仍然停留在長城、功夫、熊貓、美食等淺表散碎的符號層面。
某種程度上,關于中國的種種謬論仍未消散,也是緣于嚴重的不了解?!白叱鋈ァ币殉晒沧R,“如何走”還需思考。
嚴重的“不對稱認知”,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近代以來,中國國力漸衰,飽受西方霸凌。從“技不如人、器不如人”到“制度不如人、文化不如人”的思潮之下,國內(nèi)有志之士主動向西方尋找救國之策,“西學東漸”持續(xù)良久。“西方中心論”盛行,中國文化的價值難獲認同,即使進行跨文化交流,遭遇誤讀也是常事。相較于唐詩宋詞之類,小說已經(jīng)相對好譯,然而,《神雕俠侶》曾被譯成《神圣的雕之羅曼史》,《紅樓夢》里的賈寶玉一度被錯認成女孩。一方抱著取經(jīng)心態(tài)、認真學習,一方是抱著獵奇心態(tài)、隨意“裁剪”,兩相迥異的文化交流姿態(tài)持續(xù)了長達一個多世紀,產(chǎn)生認知不對稱實屬必然。時至今日,中西方實力格局早已不復當年,但文化影響力仍是“西強東弱”。
從世界歷史發(fā)展的經(jīng)驗來看,大國崛起幾乎必然伴隨著文化影響力的崛起。隨著中國國際地位提升,世界更加關注中國文化,這正是傳播中國文化的大好契機。某種程度上,關于中國的種種謬論仍未消散,也是緣于嚴重的不了解。“走出去”已成共識,“如何走”還需思考?!耙粋€故事勝過一打道理?!?/p>
提升軟實力的關鍵,就是打造更多能承載中國文化氣度的優(yōu)秀載體,讓外國朋友在接受故事的過程中由淺入深地了解中國文化的內(nèi)涵與價值。就拿李子柒講述田園生活的視頻來說,雖然距離當下普通人的生活比較遙遠,但從中依然能看到中國傳統(tǒng)獨特的審美取向和價值追求,外國粉絲們讀懂這些,也就能更好理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季羨林先生曾說,“中國從本質(zhì)上來說是一個文化大國,最有可能對人類文明做出貢獻的是中國文化”。讓世界認識更多“杜甫”,讓中華文化更好走出去,消融那些因無知產(chǎn)生的隔膜成見,人類文明將擁抱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