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有為
杜甫有詩云:“白日放歌須縱酒”。飲酒作詩成為中國文人傳承千年的習慣。文人作詩必飲酒,也許是先飲而后作,也許是一邊暢飲一邊揮毫。沒有“醉翁之意”,又何談寫一首好詩!
古時打仗須飲酒?!捌咸衙谰埔构獗?,欲飲琵琶馬上催?!痹娙嗽孪陋氾?,卻戰(zhàn)事催發(fā),欲飲未飲。然而,紛紛思緒,非酒不可解,那就痛痛快快醉一場吧??墒恰白砼P沙場君莫笑”,畢竟,“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哪!這一句慨然長嘆,不知令多少風流人物為之驚嘆,為之沉思。
如果說,王翰的酒讓兵戈凜寒的沙場多了幾分豪情,李白的酒倒有遺世獨立的凄涼了。李白在政壇失意、官宦生活無望之際,發(fā)出“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的驚世感悟。難道真的是李白不向往高官厚祿,不追求位高權重嗎?當然不是,他只是壯志難酬,郁結于心罷了!李白說,“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苦悶之酒,應該更適合獨飲。唯有獨飲時,心間愁云肆意彌漫,這酒才成了安慰,成了解脫。因此,身旁有了這壺酒,再哼上一曲長歌,便沒有過不去的坎兒。仗劍天涯,驀然回首,此愁早已隨大江東去……
這一壺美酒隨大浪淘淘向東流去,又被幾百年之后歐陽修緩緩斟出。歐陽修一邊淺斟,一邊低唱“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酒嘛,越喝越有趣,終至于飲酒樂甚,忘乎所以。在深深的醉意中,這位醉翁品味山水情懷,領悟人生哲理。與之同時代的蘇軾,駕著一葉扁舟飄蕩在“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江上,“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體悟著“釃酒臨江,橫槊賦詩”的豪邁。他與客二人,臨江聽簫,舉樽相屬,詠嘆古事,思索何為人生永恒不變之物——有山有水、有酒有情,物與我皆無盡也!
酒,中國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文人騷客飲酒題詩,沙場將士醉酒殺敵,浮云游子借酒寄情。他們因酒而詩興大發(fā),他們因酒而豪情萬丈,他們也因酒而洞悉天地,參悟人生。人生便在似醉非醉、大醉小醉中起起落落、浮浮沉沉。讀著他們的“醉”,我也是“醉”了。
指導老師:鄭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