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中難免會引發(fā)爭執(zhí),尤其是進入中學之后。當然,專制的家庭里是不會有爭執(zhí)的,因為都是父母說了算,但這并不意味著孩子會跟父母關系更好,只是隱藏了問題。而爭吵會傷害親子關系嗎?心理學研究的發(fā)現(xiàn)跟我們平常想象的大不相同。
在《教養(yǎng)大震撼》里引用的一個研究調查發(fā)現(xiàn),對于爭吵,父母和青少年的觀點不一樣。父母會覺得爭吵很崩潰,孩子認為爭吵是好事,說明互相很誠實。如果親子關系不好都懶得吵架,只是假裝順從父母的心意,實際上是我行我素。
父母認為爭吵會傷害親子關系,認為是孩子在挑戰(zhàn)自己的權威,不被尊重,甚至在爭吵之后會生悶氣、耿耿于懷、惱怒不已。
孩子卻認為,能夠跟父母爭執(zhí)是認識父母的一種方式,能夠聽到父母的想法,不覺得會帶來傷害。
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適當?shù)臎_突比沒有沖突或者頻繁發(fā)生沖突,更能讓孩子進行心理自我調節(jié)。在一個有規(guī)則、能夠民主交流的家庭里面,不攻擊人品,就事論事的爭吵,是一種交流方式。
吵架的頻率和激烈程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結束爭吵。孩子要有機會說出自己的心聲,在他講道理的時候,父母也作出適當?shù)淖尣健H绻改笍膩聿蛔尣?,或者怒斥,或者不準孩子回嘴,可能更傷感情?/p>
有些父母因為不忍心聽孩子抱怨,不想被孩子當成壞人,想成為孩子的朋友,就對孩子讓步。其實,無原則的讓步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并不被愛和關心,因此,真正受到尊重、促進親子關系、提高孩子學習動機的家庭應該是嚴格遵守規(guī)則,同時又靈活變通。
(摘自《科技日報》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