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法
2020年5月15日晚,微信圈的朋友傳來消息,說葉永烈走了,我頓覺有些突兀。記得他是1940年出生的,比我大七歲,還年輕啊。隨即我給他夫人楊惠芬老師掛電話,電話是一位女學生接的,說楊老師悲慟過度在休息。我不便打擾,只請轉(zhuǎn)告“節(jié)哀順變”,便惆悵掛斷。
我和永烈兄相識至今,已有40多年了。
1976年1月,我進少兒出版社工作,社領導安排我?guī)痛魃酵净I辦《少年科學》雜志,聯(lián)系有關部門,走訪老作者。記得刊名的書法,是我持了社里的介紹信,請上海中國畫院的周慧珺和錢茂生兩位書法家寫的。他倆各寫一條,選用時因覺得周慧珺的字太娟秀,就選用錢茂生的。
經(jīng)過一年多的奔波,《少年科學》終于出版了,總編是張伯文,我當科學幻想和科學小品方面的編輯。
《少年科學》創(chuàng)刊號的第一篇“科學小說”是由葉永烈寫的《石油蛋白》。我們在討論刊物專欄時,考慮到用“科幻小說”這個名字,可能會有“資產(chǎn)階級浪漫”之嫌,所以欄目名用的是“科學小說”。
葉永烈的《石油蛋白》,是“文革”后發(fā)表的第一篇科幻小說,此稿發(fā)表后,曾經(jīng)受到一位極左者上綱上線的攻擊,誣說有政治背景和陰謀。在這場爭論中,我挺身而出,據(jù)理力爭,寫下了《棒喝,可以休矣!》一文為他辯護。以致他在2012年,為我《半空堂記游》一書寫的前言中還提及:
“亞法為人正直、熱情、快人快語。由兩件事,給我留下難忘的印象:一是我的《石油蛋白》成了十年浩劫中唯一公開發(fā)表的中國科幻小說,居然有某位‘左公懷疑這篇科幻小說有什么特殊的政治背景。亞法得知后,怒不可遏,拍案而起,在1982年7月5日寫下《棒喝,可以休矣!——陳述一些歷史事實》,依據(jù)自己親歷的《石油蛋白》發(fā)表經(jīng)過,用事實予以痛斥……”
那時《十萬個為什么》叢書也開始編新版,葉永烈在學生時代就是該書舊版的作者,聽說編新版,他經(jīng)常用自行車載來一大摞一大摞的稿件,發(fā)黃的稿紙,粗獷的字跡,數(shù)量頗為驚人,以致新版的《十萬個為什么》有相當?shù)钠露际侨~永烈的文章。原來他在十年動亂中,沒有誤入歧途,浪費才華。編輯部的好幾位同仁都忙著為他編稿,大家驚嘆他的勤奮和明智,欽佩他的遠見和冷靜。
1978年6月,中國科協(xié)在上海浦江飯店召開“全國科普創(chuàng)作座談會”,我作為年輕的科幻作家被邀參加,同時參加的有鄭文光、蕭建亨、童恩正、劉興詩……我們八人聚在一起,由葉永烈執(zhí)筆,寫了一首長詩,登在6月1日《文匯報》的頭版。
可嘆的是,當年參加會議的科幻作家,除劉興詩和我之外,其余的都過世了。
記得會議結(jié)束前的一天晚上,高士其前輩在上海大廈的住所接見了我們。
1978年的夏天,我和簡毅一起把《小靈通漫游未來》的樣書送往他家中,簡毅是該書的封面設計美編,他為此得了全國裝幀一等獎。
那時葉永烈住在漕溪北路500弄,一條破陋巷子里,房子很小,進門是一張臺子,臺子后就是床。我倆把書搬進屋里,楊老師熱情地從床底下搬出西瓜招待我們,臨走,還塞給我們一大把大白兔奶糖……
我之所以至今還記得他漕溪北路500弄的地址,是因為那時候《少年科學》的稿費和樣書都是我寄的。
20世紀90年代初回國,永烈兄嫂多次請我去徐家匯附近的“和記”吃飯。某次在桌上他跟我提起,有一家電訊公司,請他在同意書上簽名,用“小靈通”作為手機品牌的冠名權(quán),他同意了。我問,他們給你專利費沒有?他說沒有。我說生意人不該欺負讀書人,他們應該付你專利費的。他哈哈一笑說:別人也這樣給我講,我并不介意。
1979年由于李政道的提議,安徽大學設立了少年大學生班,老社長陳伯吹親自帶隊,由戴山和我陪同,邀請葉永烈等四人前去采訪。
在安徽大學,葉永烈?guī)胰ヒ娝贝蟮睦贤瑢W溫元凱先生。
《安徽日報》知道葉永烈來了,向他約稿,因第二天一早要見報。半夜報社派摩托車來招待所催稿,只見他躲在房間里,用復寫紙夾在兩張稿紙中間,一式兩份,奮筆疾書,倚馬可待,出筆之神,令人驚嘆。
20世紀80年代初,有關方面知道葉永烈居住困難,掌管科技的國務院副總理方毅,親自批條給上海房地局交辦。按理說有這樣級別的批示,永烈可以挑選好的地段,但是他只在原住址附近,選了一套兩房一廳的公房。
房間小,藏書多,那時他的兩個兒子葉丹和葉舟也大了。他把陽臺封死做書房,兩個孩子同住一間房,住所依然很逼仄。新居裝修得非常簡單,至今留給我記憶最深的,是貼在書櫥的方毅贈他的一條題詞,間距不大,是用硬筆寫的。
搬進新居后,我在他家中吃過一次晚飯。那時他母親也在,飯菜是老太太做的,大碗盛菜,非常樸素,老太太母儀風范,非常和藹。
晚飯后,孩子回房做功課。到了七點鐘,他喊:“出來看晚間新聞。”孩子們非常順從,一聲不響出來??赐晷侣労?,他又喊:“回去做功課?!焙⒆佑止怨缘匾宦暡豁懀胤块g去了。
雖然我和永烈很熟,但很難用文字描繪他的表情。他舉止莊重,不茍言笑,但不茍中又帶著幾分誠懇的微笑,微笑中又蘊藏著熱情和睿智,似乎和他的稟賦一樣,學理科出身,又有出色的文科天才,我凡胎肉眼,說不清。
有一次我和楊老師談到對孩子的教育,她說:“一個家庭有個嚴父非常要緊,如果家中父親沒有權(quán)威,孩子很難成材,我做老師,這樣的家庭我見了很多?!?/p>
他們的兩個孩子,葉丹和葉舟都非常優(yōu)秀,一個由美國GEC公司派駐在臺北,一個也在美國的大公司擔任重要職務。
說到永烈的成就,少不了楊老師的功績。
前些年我去他天鑰橋路的新居,新居的客廳里掛著兩條書法掛軸,一條是陳伯達的墨跡,他指著另一條說,這是楊老師父親的墨寶,老人家是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yè)的……
一番寒暄后,他倆陪我參觀了“沉思齋”書房。永烈指著書櫥里擺放整齊的活頁夾說:“這些都是這些年我倆去世界各地采訪的錄音資料和照片,是她幫我編號整理的……”語句中透露出無限深沉的愛和感激。
楊老師高興地指著寫字臺上的計算機和打印機說:“亞法,現(xiàn)在永烈的文房四寶改朝換代了?!?/p>
他倆陪我去樓上,到用游泳池改建的書房里,永烈取出一本四角翻閱得卷起的《巴頓傳》說:“葉丹小時候把這本書看得滾瓜爛熟。他到美國GEC公司求職時,總裁面試,問他,你知道我們美國有個巴頓將軍嗎?小丹把巴頓將軍的故事背了一遍,高興得總裁當場拍板,并派他做亞洲部門的總經(jīng)理,常駐臺灣?!?/p>
離開他家時,楊老師指著桌子邊的幾瓶酒說:“朋友送來的,永烈不喝酒,亞法你拿去喝了!”我看見其中還有茅臺,自然就卻之不恭了。
2007年5月,永烈夫婦來澳洲做講座,在悉尼時,我陪他倆參觀景點,看到他倆并肩攜手,一路細語的時候,我暗暗羨慕和祝福他倆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幸福晚景,同時腦子里浮出一道公式:(1+1)=∞;(1-1)=0。一對志趣相投的夫妻共同奮斗,絕對可以建立一番大事業(yè),而一個夫妻志趣相悖的家庭,一定是一事無成。
我1988年出國后,知道葉永烈改寫人物傳記了。他作品噴薄,碩果累累,但盛名之下,謗也隨之。我回國和個別所謂的作家朋友聊天時,他們滿臉不屑,有的甚至以正統(tǒng)文學自居,揶揄他的作品文學性不強,沒有創(chuàng)作性,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生動的比喻和形容……我只用一句話回答:若干年后,或許你們的作品統(tǒng)統(tǒng)將被遺忘,甚至被后代嘲笑,而葉永烈的科幻小說和紀實作品將還會有人翻閱,他的《小靈通漫游未來》曾經(jīng)印刷三百萬冊,影響過一代小讀者,這就是明證。
葉永烈留下的作品可用浩瀚二字形容,且不說他采訪老一代共產(chǎn)黨人留下了文字和錄音,也不說他的《四人幫興亡》《江青傳》……更不說他影響一代人的科幻故事,光說他頂著極“左”思潮,敢于采訪傅雷家屬、馬思聰家屬,介紹梁實秋等一系列作品,對后世的影響,將是功德無量的。
老友孫樹棻先生,曾經(jīng)跟我談起過上述問題,他很贊同我的觀點。他說:“我在作協(xié)開會時,跟有些盡磨嘴皮子的人爭論過,千說萬說,葉永烈的勤奮是你們遠所不及的,他寫的數(shù)千萬字,就是叫你們抄,你們都沒有這份苦功!”
我和永烈的最后的聯(lián)系是,2019年1月18日,我在上海發(fā)了個Email給他:“永烈兄:好久不見,諒必兄嫂都安好?我近日在上海,29日返澳。不知你在上海,還是在海南島避寒,如方便,約時來拜見你?!彪S即,收到他的回復:“謝謝,我因赴美勞累,目前住院,容日后見面,祝春節(jié)愉快!”接著又發(fā)來了一篇小文《不言當年勇》,文前加了句跋語:“摔了一跤,把我摔醒了,明白了老之將至。”
去年,我在微信上看到,永烈把藏書和采訪資料都捐給了上海圖書館,上圖做了個“葉永烈專藏”。欣慰的是,他多年收藏的書籍和資料,終于有了一個安定的歸宿。
我和永烈兄相交40余年,要說的花絮很多,但隨著記憶的衰退,漸漸朦朧了。他和我的通信至少有近百封,都是手寫的,可惜我出國時,都留在辦公室沒帶走,當廢紙?zhí)幚砹恕,F(xiàn)在想來殊為可惜,否則也可以歸入他的專藏中。
雖然在最后的Email通信中,我知道他住院,總以為他只是從美國回來,旅途勞頓,休息一陣就會康復,他畢竟只比我年高七歲,人生八十不算老。下次見面時,還想和他商量,共同出資,仿效陳伯吹老的“兒童文學園丁獎”,成立一個“科幻小說獎”,鼓勵和提攜寫科幻小說的后進。不料他遽然走了,而且走的時辰這么不巧——疫情期間,而我被囚在悉尼家中,不能前往吊祭。
嗚呼哀哉,永烈兄,百般無奈,我只能在地球南端,遙望故國,你不沾酒,只能一酹咖啡,為你送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