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 帆,譚 薇,黃智華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常見的眼部微血管性并發(fā)癥,糖尿病性黃斑水腫(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可發(fā)生于DR任何階段,多與血管滲漏、促炎癥細胞因子作用及血-視網膜屏障(blood retinal barrier,BRB)的功能及完整性破壞有關[1]。DME是DR患者視力下降的重要原因[2]。目前DME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視網膜激光光凝、玻璃體腔注射藥物及玻璃體切割手術等,其中激光光凝治療操作要求較低,療效與安全兼具,是DME的重要治療途徑[3]。研究表明,傳統(tǒng)激光治療(conventional laser,CL)可有效消退黃斑水腫,但其熱量傳導可造成視網膜及脈絡膜的不可逆損傷[4]。為了減少這種附帶損害,引入了閾值下微脈沖激光(subthreshold micropulse diode laser,SDM)。微脈沖是一種短促、高頻、重復的脈沖激光,能將靶點的熱能傳播限制在較小范圍,防止視網膜損傷的形成[5]。
目前常選用微脈沖激光的波長有810nm與577nm兩種[6]。研究發(fā)現,810nm閾值下微脈沖激光與傳統(tǒng)激光治療效果相當,在彩色眼底照片,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眼底自發(fā)熒光(fundus autouorescence, FAF)和熒光素血管造影(uorescein angiography, FA)上均未顯示出視網膜受損的跡象,并能使視網膜敏感性增加[7-8]。然而,與810nm閾值下微脈沖激光相比,577nm閾值下微脈沖激光與傳統(tǒng)激光比較治療DME的研究較少,其系統(tǒng)評價尚未見報道。因此本研究擬匯總相關文獻,對577nm閾值下微脈沖激光與傳統(tǒng)激光應用于DME的療效差異性進行系統(tǒng)評價,以期為本病的治療提供臨床決策依據。
1.1資料納入比較577nm閾值下微脈沖激光與傳統(tǒng)激光治療糖尿病性黃斑水腫(DME)療效的所有文章。
1.1.1納入標準(1)研究類型:前瞻性或回顧性臨床對照試驗。(2)研究對象:納入確診為DME的患者。(3)干預措施:試驗組采用577nm閾值下微脈沖激光治療;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激光治療。(4)觀察指標:最佳矯正視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黃斑中心視網膜厚度(macular retinal thicken,CMT)及黃斑10°范圍內視網膜平均光敏感度(mean sensitivity within macular 10°examination, MS)等指標。
1.1.2排除標準(1) 非臨床對照試驗;(2) 僅含有摘要,缺乏全文資料,隱藏原始數據的論文;(3) 設置不合理對照組的論文;(4) 重復報道的論文;(5) 使用非中英文語言撰寫的論文。
1.2方法
1.2.1檢索策略計算機檢索PubMed、Embase、Cochrane圖書館、Web of Science、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據庫(CBM)、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維普數據庫(CQVIP)、萬方數據庫(CECDB),檢索時限均為從建庫起截止2019-08,語種限中、英文。中文檢索詞包括:“糖尿病性黃斑水腫”、“微脈沖激光”等;英文檢索詞包括:“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subthreshold micropulse diode laser”、“micropulse laser”、“SDM”等。以 CNKI為例,其檢索策略為:“糖尿病性黃斑水腫”并含“微脈沖激光”。
1.2.2文獻篩選由2位研究者按照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對文獻進行獨立篩選、交叉審核,如遇分歧,請第3位研究者仲裁解決。
1.2.3質量評價本系統(tǒng)評價所納入的前瞻性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的質量評價,按照Cochrane系統(tǒng)評價手冊質量評價標準進行評價,評價內容:(1)隨機方法是否正確;(2)是否采用盲法;(3)基線是否有可比性;(4)是否做到分配隱藏;(5)是否采用意向治療(intention to treat,ITT)分析;(6)對退出或失訪的報道,包括失訪例數和原因。并根據Cochrane系統(tǒng)評價手冊的簡單評估法分為3級:A級, 低危偏倚,每一個標準都是適宜的,似乎偏倚不影響結果的可信度;B級,中危偏倚,一個或多個標準部分適宜的,似乎偏倚影響了結果的可信度;C級,高危偏倚,一個或多個標準不適宜的,似乎偏倚嚴重消弱結果可信度。
回顧性臨床對照研究(retrospective clinical control trials,CCT)采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評分[9]進行質量評估,評價內容:對象選擇(4分)、可比性(2分)、暴露(3分)。滿分為9分,7分及以上為高質量研究,4~6分為中等質量研究,3分及以下為低質量研究。
1.2.4結局指標主要結局指標:(1) BCVA、CMT、MS;(2) 次要結局指標:術后并發(fā)癥。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Cochrane協(xié)作網提供的RevMan 5.3軟件進行Meta分析。采用χ2檢驗對研究結果進行異質性檢驗(以P<0.1為檢驗水準),若P>0.1、I2<50%,認為各合并研究結果間無統(tǒng)計學異質性,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反之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采用逐一排除的方法進行敏感性評價。連續(xù)性變量結果采用加權均數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表示效應量,采用95%置信區(qū)間(onfidence interval,CI)。檢驗水準α=0.05。采用Stata 14.0軟件 (Stata Corporation,Texas,USA)中Egger方法檢驗發(fā)表偏倚。
2.1文獻檢索結果初檢出326篇中英文文獻,排除196篇重復文獻,余下130篇文獻;進一步根據納入與排除標準,閱讀題目、摘要后篩選出14篇,經過閱讀全文,最終納入7篇文獻,其中6篇RCT,1篇CCT。文獻篩選流程見圖1。
2.2納入研究基本情況和質量評價納入7項研究,其中RCT 6項, CCT 1項,共401例患者545眼。納入研究的閾值下微脈沖激光組均為577nm波長,對照組應用傳統(tǒng)激光治療,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比例、BCVA、CMT、MS等基線資料均未見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所納入6項RCT的質量評價均為B級,可能存在中危偏倚。所納入1項CCT 的NOS評分為7分,為高質量研究。所納入研究基本情況和質量評價見表1。
2.3結果分析
2.3.1 BCVA變化的分析7篇[10-16]研究均報道了治療前后患者的視力情況,但因侯軍軍等[10]研究中BCVA使用非參數數值變量表示,故不加入合并分析,治療前,6篇[11-16]研究患者不存在組間異質性(I2=0%,P=0.94),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95%CI(-0.02~0.03),P=0.85]
圖1 文獻篩選流程。
圖2 兩組患者治療前BCVA比較的Meta分析。
圖3 兩組患者治療后BCVA比較的Meta分析。
表1 納入研究基本情況和質量評價
納入研究眼數(只)SDMCL年齡(歲)SDMCL隨訪時長(mo)結局指標研究性質治療評價侯軍軍等[10] 2012161753.7±9.73~5BCVA、CMTRCTB級徐斌等[11] 2013515530~7627~736BCVA、CMT、MSRCTB級楊予靜等[12] 2016 404057.19±7.5456.63±7.256BCVA、CMT、MSRCTB級帥天姣等[13] 2018505057.85±15.7253.46±14.83BCVA、CMTRCTB級孫玉亮等[14] 2018444654.8±7.556.3±6.86BCVA、CMT、MSRCTB級鄒博[15] 2019363656.5±8.855.6±8.63BCVA、CMTRCTB級陶玥等[16] 2019 352957.47±9.2656.39±9.086BCVA、CMT、MS、MDCCT高質量
(圖2)。治療后的結果分析,采用逐一排除的方法進行敏感性評價,陶玥等[16]研究有較高的敏感性,造成結果不穩(wěn)定,故在分析治療對BCVA的影響時剔除此項研究。另外5篇[11-15]研究,不存在組間異質性(I2=0%,P=0.82),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Meta分析結果顯示,577nm閾值下微脈沖激光組與傳統(tǒng)激光組比較,視力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95%CI(0.02~0.08),P=0.002](圖3),即577nm閾值下微脈沖激光組對于視力的改善比傳統(tǒng)激光組更加明顯。Egger法檢驗納入研究的發(fā)表偏倚,P>0.05,無顯著性發(fā)表偏倚。
圖4 兩組患者治療前CMT比較的Meta分析。
圖5 兩組患者治療后CMT比較的Meta分析。
圖6 兩組患者治療前MS比較的Meta分析。
圖7 兩組患者治療后MS比較的Meta分析。
2.3.2 CMT變化的分析共7篇[10-16]研究均報道了治療前后患者的CMT情況,治療前,各研究組間不存在組間異質性(I2=0%,P=0.99),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95%CI(-11.54~6.63),P=0.60](圖4)。治療后CMT測量值分析,各研究組間異質性較低(I2=47%,P=0.08),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577nm閾值下微脈沖激光組與傳統(tǒng)激光組比較,CMT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95%CI(-26.96~-10.88),P<0.00001](圖5),說明577nm閾值下微脈沖激光組CMT的降低比傳統(tǒng)激光組更顯著。對結果進行敏感性分析,逐一排除單個研究的數據,相應的合并效應量未發(fā)生有意義的改變,提示該研究結果有較好的穩(wěn)定性,Egger法檢驗納入研究的發(fā)表偏倚,P>0.05,無顯著性發(fā)表偏倚。
2.3.3 MS變化的分析有4篇[2, 11, 15-16]研究報道了治療前后患者的MS情況,治療前,各組研究患者不存在組間異質性(I2=0%,P=0.86),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95%CI(-0.30~0.29),P=0.98](圖6)。治療后MS測量值分析,各研究不存在組間異質性(I2=0%,P=0.83),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577nm閾值下微脈沖激光組與傳統(tǒng)激光組比較,MS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95%CI(1.56~2.39),P<0.00001](圖7),即577nm閾值下微脈沖激光組的黃斑10°范圍內視網膜平均光敏感度水平提升較傳統(tǒng)激光組顯著。對該研究結果進行敏感性分析,提示結果有良好的穩(wěn)定性。Egger法檢驗納入研究的發(fā)表偏倚,P>0.05,無顯著性發(fā)表偏倚。
2.3.4術后并發(fā)癥的分析帥天姣等[13]研究中報道,在577nm閾值下微脈沖激光組中出現3例(6%)術后并發(fā)癥:2例一過性眼壓升高,1例一過性視物模糊;在傳統(tǒng)激光組中出現5例(10%)術后并發(fā)癥:3例一過性眼壓升高,3例一過性視物模糊,兩組患者均未出現白內障加重、眼內炎及視網膜脫離等并發(fā)癥。陶玥等[16]研究中報道,在577nm閾值下微脈沖激光組中出現6例(18%)術后并發(fā)癥:1例眼球疼痛,3例前房炎性反應,1例高眼壓,1例角膜水腫;在傳統(tǒng)激光組中出現13例術后并發(fā)癥:7例眼球疼痛,1例前房炎性反應,2例視野缺損,2例高眼壓,1例角膜水腫。其余5項研究未對術后并發(fā)癥進行報道。
DME目前有多種治療策略,例如激光單一療法,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anti-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anti-VEGF)單一療法,激光療法與anti-VEGF的聯合治療,以及單一或聯合的玻璃體內注射糖皮質激素[3]。近來研究表明激光聯合玻璃體腔注射抗VEGF藥物治療可提高治療效果[17],但有不少患者,因經濟及心理等原因,拒絕玻璃體腔注射藥物,選擇單一激光治療,因此單一激光治療仍是DME重要治療途徑。傳統(tǒng)激光主要應用聚焦光凝和柵格光凝兩種形式,通常使用氬激光(514nm)或雙頻Nd∶YAG激光(532nm),傳統(tǒng)激光由于其熱量傳導可引起的組織損傷、炎癥或影響中央視覺功能。閾值下微脈沖激光治療基于每脈沖施加低能量的原理,試圖限制激光能量與視網膜相互作用的位置到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并避免熱量擴散到周圍組織[18]。閾值下微脈沖激光的出現,提供了更安全的DME激光治療方法,但是由于閾值下微脈沖激光斑不可見,操作難度大,存在著治療不足和治療失敗的高風險。
最早應用的810nm閾值下微脈沖激光,屬于紅外激光,其組織透射力強,直達視網膜色素上皮層和脈絡膜,主要作用深層次結構,對周圍視網膜影響小,能更好地保護患者的視野及視網膜敏感度[19-20]。隨著研究的深入,另一種波長為577nm的黃色微脈沖激光開始用于DME的治療,由于黃斑區(qū)視網膜內、外叢狀層中含有豐富的葉黃素,黃色激光不在葉黃素吸收光譜范圍內,577nm閾值下微脈沖激光可應用于黃斑中心凹或旁中心凹的治療[21-22],然而與810nm閾值下微脈沖激光相比,在DME中使用577nm閾值下微脈沖激光,有關療效及安全性的數據較少。
為了客觀評價577nm閾值下微脈沖激光與傳統(tǒng)激光相比DME療效及安全性,本研究選擇了國內外公認的數據庫進行檢索,因國外較早應用微脈沖激光治療黃斑水腫,國外關于微脈沖激光治療黃斑水腫的研究與文獻多集中于810nm閾值,而國內引入微脈沖激光治療相對較晚,國內的研究與文獻多集中于577nm閾值,故本研究納入文獻均為中文文獻。分析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BCVA、CMT、MS測量值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梢杂^察到,兩種治療方法均能有效改善視力與降低視網膜厚度,但與傳統(tǒng)激光比較,577nm閾值下微脈沖激光治療能更好的提高DME患者的BCVA,降低CMT。微脈沖激光組的視網膜光敏感度測定值在治療后較前提高,而傳統(tǒng)激光組較前降低,這可能是因為577nm閾值下微脈沖激光照射眼底后所產生的能量傳播限制在較小范圍,神經視網膜的間接熱損傷較小,使中央視覺功能得到了更好的保護。由此可見577nm閾值下微脈沖激光治療較傳統(tǒng)激光治療更為安全有效。本研究在并發(fā)癥方面,有2篇[13, 16]文章報道,577nm閾值下微脈沖激光組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
本研究的局限性:(1)本研究只檢索了英文和中文文獻,且最終納入文獻均為中文文獻;(2)納入的文獻較少,且只有中文文獻,存在研究偏倚的可能;(3)納入研究的方法學質量中等,可能存在中危偏倚;(4)選取結局指標的隨訪時間參差,難以觀測到各個時間段的療效差異。
綜上所述,577nm閾值下微脈沖激光較傳統(tǒng)激光,能更好地改善DME患者的視力狀況、降低CMT、保護視網膜光敏感度。但受納入研究數量的限制,本研究結論還需開展更多高質量研究予以證實,此外,還可進一步比較577nm閾值下微脈沖激光與810nm閾值下微脈沖激光治療DME的療效及安全性,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