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良艷,易繼龍,劉 蕓,周靜靜,袁天琪,盧志剛*
急性腦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指動脈粥樣硬化或血管內皮損傷等因素造成大腦血管局部狹窄,甚至閉塞、顱內血液供應不足、缺血缺氧等導致局部腦組織缺血、水腫壞死的臨床腦血管疾病,具有致殘率高、復發(fā)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點,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1]。目前研究表明,腦梗死發(fā)生后,顱內炎癥反應分泌大量炎性介質是導致梗死區(qū)域以及缺血半暗帶區(qū)域神經細胞損傷的重要病理機制之一[2]。其中,中性粒細胞明膠酶相關脂質運載蛋白(NGAL)、白細胞介素-18(IL-18)和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MCP-1)血清中大量表達與老年ACI神經功能缺損之間存在密切的聯(lián)系[3-5]。本研究使用紅花黃色素注射液治療老年ACI患者,并檢測血清中NGAL、IL-18和MCP-1水平,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110例老年ACI患者均為2017年7月至2019年5月在我院神經內科住院患者,男56例,女54例;年齡62~86歲,平均(65.1±7.6)歲。ACI均符合2018年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①合并腦出血、腦腫瘤、心肌梗死、慢性感染、血液病等;②合并心肺功能不全、肝腎功能受損、風濕免疫疾病等;③精神行為異常、意識模糊;④患者和(或)患者家屬不同意。按入院先后順序隨機分為對照組以及觀察組。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按神經內科常規(guī)治療(時間窗內溶栓或者血管內介入治療、抗血小板聚集、穩(wěn)定斑塊、控制血糖血壓等)。其中對照組患者溶栓和血管內介入比例分別是10/55與2/55,治療組是9/55和3/55。兩組抗血小板藥物的用量均為拜阿司匹林腸溶片100 mg/d及氯吡格雷片75 mg/d。觀察組加用紅花黃色素注射液(樂坦,浙江永寧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規(guī)格50 mg/瓶,國藥準字Z20050146)100 ml/d溶入生理鹽水250 ml中靜脈滴注,14 d為1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①炎癥因子的檢測:于治療前(T0)、治療后1 d(T1)、治療后3 d(T3)、治療后7 d(T7)及治療后14 d(T14)空腹靜臥抽取靜脈血5 ml,分離出血清后檢測NGAL、IL-18和MCP-1的表達,采用雙抗體夾心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試劑盒均由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②CSS評分[6]:兩組均于治療前后按照中國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進行評分(最高45分,最低0分)。
1.4 療效標準[7]治愈: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神經功能缺損恢復到正常,日?;顒幽芰謴偷秸#伙@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神經功能缺損顯著好轉,日?;顒幽芰χ鸩交謴?;進步:臨床癥狀體征、日常活動能力和神經功能缺損等較治療前均有改善;無效:病情無恢復或逐步惡化。好轉為治愈+顯效+進步。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發(fā)病前,兩組C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3、T7、T14時,兩組CSS評分降低(P<0.05或P<0.01)。T7、T14時觀察組CS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2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變化比較 T0時,兩組血清中炎癥因子NGAL、IL-18、MCP-1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14時,對照組上述指標降低(P<0.05);T7、T14時,觀察組上述指標降低(P<0.05或P<0.01)。T7、T14時,觀察組NGAL低于對照組(P<0.05或P<0.01);T14時,觀察組IL-18、MCP-1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各時點CSS評分比較
注:與T0時比較,*P<0.05,**P<0.01;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3 兩組患者MCP-1、IL-1β、NGAL表達水平比較
注:與T0時比較,*P<0.05,**P<0.01;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2.73%)高于對照組(78.1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χ2=4.68,P=0.03
2.4 不良反應 患者對紅花黃色素注射液具有良好的依從性,治療1個療程后檢測兩組患者血常規(guī)、凝血功能等的異常變化,肝腎功能(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肌酐)未見明顯損害。
炎癥反應在急性缺血性腦損傷的發(fā)病機制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其潛在機制尚不明確[8]。隨著目前對腦梗死病理生理機制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已經認識到急性腦缺血早期導致的炎性反應是中心梗死區(qū)域和其周圍缺血半暗帶神經元損傷的重要機制之一。ACI發(fā)生后,炎癥免疫反應隨之被激活。參與炎癥免疫反應的細胞主要是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小膠質細胞和淋巴細胞等,其所釋放的炎癥介質主要包括白介素類(IL-1、IL-6、IL-10、IL-18)、IFN-γ和TNF-α等[9]。腦組織損傷后激活的免疫介質釋放出大量的炎癥信號引發(fā)一系列復雜的病理反應事件,是體內神經元細胞死亡的重要因素[10]。腦缺血后打破了體內炎癥反應平衡,炎癥因子的大量釋放加重了缺血性腦損傷[11]。隨后發(fā)生炎癥級聯(lián)免疫反應,繼而導致腦組織損傷不斷加重的惡性循環(huán)。因此,探討如何減少ACI后炎癥因子的發(fā)生,改善神經功能缺損,對ACI的早期治療和預后康復評價均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NGAL是新型的分泌型蛋白、lipocalin家族成員之一,又稱為噬鐵蛋白或脂質運載蛋白2,與炎癥免疫反應、細胞凋亡、組織重構和細胞分化等密切相關[12]。其可誘導白細胞內顆粒如白細胞介素、趨化因子等一系列細胞因子的分泌有關。研究發(fā)現(xiàn),血清中NGAL水平與冠狀動脈狹窄、糖尿病、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關系密切[13]。IL-18多由內皮細胞和巨噬細胞等產生,是重要的促炎因子,在腦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以及斑塊的脫落、破裂等病理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對它的檢測有助于判斷ACI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及預后情況[14-15]。MCP-1主要由白細胞和造血微環(huán)境中的基質細胞分泌,是一種前炎性因子,可在缺氧、損傷、感染、免疫反應等情況下趨化單核細胞,大量分泌釋放各種炎性因子,導致大量炎性因子在腦組織的受損局部聚集和不斷活化,進一步加重腦損傷[16]。因此,對于ACI患者,降低NGAL、IL-18、MCP-1水平將得到較好的臨床效果。藥理研究發(fā)現(xiàn),紅花黃色素注射液不同劑量均可改善急性腦缺血大鼠模型行為學評分,降低大鼠血清TNF-α、IL-6水平,通過抗炎減輕腦水腫、改善受損腦組織而發(fā)揮腦保護的作用[17]。研究表明,紅花黃色素能起到抗炎、神經元保護作用[18-19],其可顯著抑制MCAO模型大鼠中 TLR4 的表達,有效上調大鼠海馬區(qū)和皮質區(qū)神經元腦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的表達[20];另外,紅花黃色素可在一定程度上通過抑制Toll樣受體9通路以及p38 MAPK 通路起到抑制NF-κB激活的作用[21-22]。
本研究發(fā)現(xiàn),應用紅花黃色素注射液治療1個療程后,觀察組CSS評分較對照組明顯下降,說明紅花黃色素可顯著改善老年ACI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癥狀,有效改善患者的預后,且紅花黃色素組的總治療有效率高于常規(guī)治療組。此外,應用紅花黃色素注射液治療后老年ACI患者的炎性因子NGAL、IL-18、MCP-1、CRP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紅花黃色素可能通過降低NGAL、IL-18和MCP-1等致炎因子水平,起到防治老年ACI的作用。本研究與動物實驗研究結果類似。綜上所述,紅花黃色素注射液治療老年ACI的作用機制可能是通過降低NGAL、IL-18和MCP-1等致炎因子水平,減輕炎性反應,改善神經功能缺損,促進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而起到腦保護作用,有較高的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