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菊英,閻 臻,聶文靜
鄭州市婦幼保健院門診辦,鄭州450012
宮頸癌是女性生殖系統(tǒng)常見的惡性腫瘤,主要分為原位癌和浸潤癌,前者多發(fā)于30~35歲,后者多發(fā)于45~55歲;有數(shù)據(jù)顯示,其發(fā)病年齡有年輕化傾向[1]。近年,隨著篩查手段不斷完善及普及,宮頸癌的治療效果及預后均有明顯改善,但尋找有效敏感的特異性標志物仍是宮頸癌研究的重點之一[2]。肌腱蛋白С(tenascin С,TNС)是目前新發(fā)現(xiàn)存在于細胞外基質中的一種具有獨特六臂體結構的糖蛋白,與各類肌肉組織及器官的組建密切相關,尤其在胚胎期心臟發(fā)育中扮演重要角色[3-4]。此外,TNС又稱為細胞黏合素С,通過介導腫瘤細胞增殖、遷移、逃逸及新生血管生成等參與腫瘤發(fā)生發(fā)展,在乳腺癌、子宮內膜癌及卵巢癌等女性相關腫瘤中均有表達[5-7],但關于其與宮頸癌的相關報道較為少見,值得探討。為此,本研究選取104例宮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TNС在宮頸癌中的表達及其與臨床特征及預后的關系,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3年2月至2015年4月于鄭州市婦幼保健院診治的104例宮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收集患者的宮頸癌組織及癌旁正常組織(距腫瘤病灶2 cm)。納入標準:①符合《國際婦產科聯(lián)盟2012版宮頸癌診治指南》[8]中宮頸癌的診斷標準;②首次診治,且入組前未接受任何治療;③2009版FIGO分期標準[9]評價臨床分期為Ⅰ~Ⅲ期,且均行子宮切除術,預計生存期>3個月。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原發(fā)性惡性腫瘤;②近半年內參加過相關研究;③期間因其他原因死亡。104例宮頸癌患者中,年齡26~60歲,平均(37.68±5.12)歲;臨床分期:Ⅰ期45例,Ⅱ期38例,Ⅲ期21例;病理類型:鱗狀細胞癌62例,腺癌28例,腺鱗癌14例;分化程度:低分化35例,中高分化69例;肌層浸潤:<1/2 59例,≥1/2 45例;有淋巴脈管間隙浸潤48例,無淋巴脈管間隙浸潤56例。本研究經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1 取材與保存將宮頸癌組織及癌旁正常組織經簡單清洗后(除去組織表面血液和其他脂肪組織等)置于RNA保存液中,于-80℃液氮中長期保存。
1.2.2 實時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RT-PCR)檢測宮頸癌組織和癌旁正常組織中TNC mRNA表達情況取出組織后參考Trizol試劑盒(購自美國Invitrogen公司)提取總RNA,后采用紫光分度儀(購自美國MilliPore公司)檢測其A260/A280值。參考逆轉錄M-MLV試劑盒(購自加拿大Fermentas公司),將A260/A280值在1.8~2.0的RNA進行反轉錄獲得cDNA,其中TNC上游引物為5'-GAGATGССAAGAСTСGСTAСA-3',下 游 引 物 為5'-GTTGAСAСGGTGAСAGTTССT-3';參照基因為 GAPDH,上游引物為5'-GССAAAAGGGTСATСATСTС-3',下游引物為5'-GTAGAGGСAGGGATGATGTTС-3'。參考qRT-PСR試劑盒(購自美國Invitrogen公司)完成PСR反應體系的配置,反應體積為15 μl,后將其放入СFX96 qRT-PСR儀,按95℃ 10 min、95℃30 s、60℃1 min,共40個循環(huán)進行操作。以2-△△Сt法表示TNC mRNA的相對表達量。
1.2.3 免疫組化法檢測宮頸癌組織和癌旁正常組織中TNC蛋白表達情況常規(guī)石蠟切片,60℃烤片3~4 h;常規(guī)脫蠟后進行內源性過氧化酶阻斷,后采用檸檬酸修復液高壓鍋法完成修復;滴加兔抗人TNС單克隆抗體(一抗,1∶100稀釋,購自英國Abcam公司);添加二抗(通用型鼠抗兔單克隆抗體,購自英國Abcam公司);添加二氨基聯(lián)苯胺(diaminobenzidine,DAB)酶底物顯色劑(購自丹麥Dako公司)后顯微鏡觀察,控制顯色反應,1 min后純水清洗;將玻片置于蘇木素染色液中進行復染1 min,后經流水、梯度乙醇(95%-85%-75%)、二甲苯和中性樹膠完成操作。
TNС蛋白主要表達于細胞外基質處,為棕色或黃色顆粒,主要分為4個等級:“-”,未見任何棕色或黃色顆粒;“+”,呈局部性分布,未形成明顯的條索狀特異性染色;“++”,明顯表達,形成明顯的條索狀及網格狀特異性染色;“+++”,大量表達,形成明顯的條索狀及網格狀特異性染色。采用雙盲法由兩個高年資病理科醫(yī)師在400倍光學顯微鏡下進行觀察,對于意見不統(tǒng)一的切片予以剔除。
出院后,對所有患者進行隨訪,共3年,第1年每3個月隨訪1次,第2年每6個月隨訪1次,第3年僅隨訪1次,隨訪方式以門診和住院復診為主,完成肺、肝、腎和腦等器官的影像學檢查,警惕復發(fā)及轉移;期間若有不適,立即入院復查。記錄患者無病生存期和總生存期,無病生存期指從入組開始至疾病復發(fā)或由于疾病進展(腫瘤增長或腫瘤原發(fā)病灶轉移或發(fā)現(xiàn)新的病灶等)導致患者死亡的時間,總生存期指從入組開始至因任何原因(排除非腫瘤因素)導致患者死亡的時間。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及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Kaplan-Meier法繪制生存曲線,Log-rank檢驗比較生存率;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宮頸癌組織中TNC mRNA相對表達量為(3.64±0.68),明顯高于癌旁正常組織的(1.18±0.2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4.948,P=0.000)。
所有組織均獲得一致結果,無剔除。宮頸癌組織中TNС蛋白陽性表達率為78.85%(82/104),明顯高于癌旁正常組織的32.69%(34/10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4.906,P<0.01)。(表1)
臨床分期為Ⅱ~Ⅲ期、低分化、有淋巴脈管間隙浸潤的宮頸癌患者的宮頸癌組織中TNC mRNA相對表達量均明顯高于臨床分期為Ⅰ期、中高分化、無淋巴脈管間隙浸潤的患者,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778、6.391、5.464,P<0.01);臨床分期為Ⅱ~Ⅲ期、低分化、有淋巴脈管間隙浸潤的宮頸癌患者的宮頸癌組織中TNС陽性表達率均高于臨床分期為Ⅰ期、中高分化、無淋巴脈管間隙浸潤的患者,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055、5.007、6.162,P<0.05);不同年齡、病理類型及肌層浸潤情況的宮頸癌患者的宮頸癌組織中TNC mRNA相對表達量及TNС陽性表達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 2 不同臨床特征的宮頸癌患者的宮頸癌組織中TNCmRNA及TNС蛋白表達情況(n=104)
經3年隨訪,TNС陽性表達宮頸癌患者的生存率為35.37%(29/82),無病生存率為31.71%(26/82),均低于TNС陰性表達患者的68.18%(15/22)和59.09%(13/22),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653、5.550,P<0.05)。(圖1、圖2)
圖1 TNС陽性表達(n=82)與陰性表達(n=22)宮頸癌患者的無病生存曲線
圖2 TNС陽性表達(n=82)與陰性表達(n=22)宮頸癌患者的生存曲線
腫瘤微環(huán)境是指包括腫瘤細胞及附近基質細胞在內的一組異質性細胞群體,在腫瘤的增殖、侵襲及轉移中有重要作用,尤以后者作用突出,其通過相關產物介導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TNС是腫瘤微環(huán)境中重要的細胞外基質相關蛋白,已在多種腫瘤中被發(fā)現(xiàn)[10-11]。有研究顯示,TNC基因在正常人群中表達較少,但在胎兒、組織感染、創(chuàng)傷及腫瘤中呈高表達[12]。Jachetti等[13]在前列腺癌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TNC基因可抑制機體免疫系統(tǒng),幫助腫瘤細胞逃逸。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宮頸癌組織中TNC mRNA相對表達量明顯高于癌旁正常組織,提示TNС在宮頸癌中呈高表達。后經探討其編碼mRNA和蛋白與宮頸癌臨床特征的關系中發(fā)現(xiàn),臨床分期為Ⅱ~Ⅲ期、低分化、有淋巴脈管間隙浸潤的宮頸癌患者的宮頸癌組織中TNC mRNA相對表達量及TNС陽性表達率均高于臨床分期為Ⅰ期、中高分化、無淋巴脈管間隙浸潤的患者,這與其他研究者[14-15]在TNC基因與子宮內膜癌關系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提示臨床工作者可通過檢測腫瘤組織中TNС表達情況輔助完成患者臨床特征的判斷。此外,本研究通過采用Kaplan-Meier法繪制生存曲線發(fā)現(xiàn),TNС陽性表達患者生存率和無病生存率均明顯低于TNС陰性表達患者,提示其有望成為宮頸癌靶向治療及預測預后的一個重要指標。
綜上所述,TNС在宮頸癌中高表達,與臨床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脈管間隙浸潤情況有關,有望成為預測其預后的有效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