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超,邵云華,秦緒兵,熊 雄,戰(zhàn) 鑫
(1.山東農業(yè)大學園藝學院,山東 泰安271018;2.山東農業(yè)大學植保學院,山東 泰安271018;3.山東省航空護林站,山東 濟南250014)
中華茉莉又名玉玲花(Styra obassia Sieb.et Zucc.),屬安息香科野茉莉屬喬木或灌木,分布于中國山東、遼寧、江西等地,日本、朝鮮也有分布,山東主要在榮成。花期5-6月,花鐘狀,花色潔白,花似白玉,有粉色變異,果似鈴鐺,開花香,掛果時間長,觀賞價值極高,還是不可多得的高蜜源植物,在園林及醫(yī)藥、釀酒方面應用前景十分廣闊。在2016年林業(yè)有害生物普查中,首次在山東榮成中華茉莉示范園中發(fā)現(xiàn)該病,被害植株枝干出現(xiàn)圓形病斑,提早10天落花落葉,嚴重時整株落光,樹體枯死。目前,國內尚未見報道,暫定名為中華茉莉潰瘍病。
病害癥狀出現(xiàn)于枝干,以干部為主,葉片、果實未見表現(xiàn)。枝干發(fā)病初期,皮部病斑淡褐色,輕微水漬狀,圓形或扁圓形,中心微隆起,后顏色青灰至黑褐色,病斑周緣向內凹陷,病斑皮部壞死深達木質部。隨樹皮愈傷組織的形成和增長,病斑四周隆起,病健交界處發(fā)生裂縫,病斑邊緣翹起,有的病斑呈魚鱗狀脫落,有的病斑凹陷干縮。隨病斑組織不斷擴展,潰瘍裂皮癥狀加重,樹皮沿病痕裂開。當病部發(fā)展繞樹一周,則病株上部死亡。秋末或翌年春病斑上產生稀疏的黑色小粒點,即病菌分生孢子器或子囊果(見圖1、見圖2)。
從2016-2018年定點觀察和接種情況看,8月初開始發(fā)生,隨氣溫逐漸升高和雨水的協(xié)同作用,病害逐步加重,10月中旬達到高峰,以后隨氣溫降低,病害逐步減輕,發(fā)病至11月底。病菌以分生孢子器或子囊殼在枝干病組織中越冬,翌年春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5年以上樹發(fā)病率達65%,6年以上出現(xiàn)12%死株。榮成5-6月形成分生孢子,(5月有春雨,溫度適宜,分生孢子形成早15d 左右)成為最主要的初侵染來源。分生孢子借雨水飛濺傳播,由皮孔、傷口侵入;空氣濕度大,24 h 即可完成侵染,相對濕度90%以上有利于發(fā)??;菌絲在枝干病組織內3年仍能存活,菌絲體在病組織內多年侵染生長,枝干病斑不斷擴大呈梭形和龜裂,常導致枝干死亡。
中華茉莉潰瘍病為真菌病害,病原菌為真菌,有性 Botryosphaeria rhodina (Cke.) Arx;無性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
將中華茉莉潰瘍病枝干病斑原菌分離培養(yǎng),病原菌在PDA 培養(yǎng)基上菌落初為白色,后逐漸變成暗灰色,氣生菌絲發(fā)育旺盛,菌絲表面呈現(xiàn)許多棉絮狀突起。分生孢子器扁球形,分生孢子未成熟單胞無色,近卵形,成熟孢子雙胞褐色,大小為18.5~24.7 μm ×9.8~12.2 μm。子囊果近球形,黑褐色,大小218~267×156~265 μm,有孔口突出,子囊棍棒狀,子囊孢子8個,單胞無色,橢圓形,大小19.8~30.6×9.7~16.8 μm。形態(tài)觀察,原病株病原菌和分離培養(yǎng)的病原菌形態(tài)特征相同;將分離培養(yǎng)的病原菌接種到未感病的中華茉莉上,其癥狀與原發(fā)病株癥狀表現(xiàn)相同。
依據(jù)孢子特征、產孢細胞特征、病原菌生物學特性,接種前后病原菌和癥狀,中華茉莉潰瘍病為真菌病害,病原菌為真菌,有性(Botryosphaeria rhodina (Cke.) Arx);無性(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