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范,安偉,趙建平,劉保占,李清平,何利民
(1.中海油能源發(fā)展股份有限公司 安全環(huán)保分公司,天津 300452;2.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儲運與建筑工程學院,山東 青島 266580;3.中海油研究總院,北京 100027)
隨著海上石油勘探開發(fā)及海洋交通運輸業(yè)務的日益增加,海洋溢油污染已經成為海洋環(huán)境的重要問題之一。溢油事故不僅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還會長期給海洋生態(tài)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因此,必須發(fā)展高效實用的溢油處置技術以盡量降低溢油事故的危害。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發(fā)展,有些學者已經提出了一系列相對成熟的溢油處置手段[1-3],包括噴灑分散劑[4]、直接焚燒[5]、機械回收[6]、吸附回收[7]、生物降解[8]等。這些處置方法都有其相應的應用環(huán)境,在實際溢油應急過程中通常根據現場環(huán)境和油品性質會選擇合適的處置方法,其中溢油物性是決定處置技術選擇的關鍵因素。研究表明,受風浪流等海況環(huán)境的影響,溢油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風化現象[9-11],從而導致溢油的物化性質發(fā)生顯著變化,進而影響溢油處置效果。為定量考察溢油風化對回收效率的影響,選擇3種渤海重質原油在波浪槽中開展48 h風化實驗,通過分析測試溢油的密度、黏度、含水率和回收效率隨溢油時間的變化趨勢,探討海上原油泄漏后的最佳處置時間窗口,以期為渤海溢油應急處置提供決策支持。
3種原油取自渤海的3個平臺,分別標記為A、B、C。表1分別列出了原油的密度和黏度。
1.2.1 波浪槽
所有溢油實驗均在項目組自行研制的波浪槽中開展,見圖1。整套裝置包括玻璃槽體、造波電機、造波板、消波組件、控制模塊和溢油回收模塊等。波浪槽長7 m、寬0.5 m、深0.5 m,試驗水位0.4 m。采用推板式機械造波機,設計最大造波高度0.15 m,波長、波高可調。
圖1 波浪槽溢油回收實驗裝置示意
1.2.2 溢油回收實驗裝置
為模擬海面溢油回收過程,基于真空式收油原理,設計加工了1套包括收油頭、真空泵、緩沖管和控制模塊的溢油回收實驗系統(tǒng)。其中在收油頭底部有1個高10 cm、直徑5 cm的儲油槽,當水面油污在抽吸作用下進入收油頭后會自動流入儲油槽中。收油頭靠支撐架搭載在波浪槽上,前端收油嘴寬10 cm,開口厚度1 cm。收油系統(tǒng)啟動時,調整收油頭入口的上部與波浪的最高點相平,以使其盡可能回收上層的油污,待油污充滿整個儲油槽后即停止抽吸。
在研究溢油風化時大多周期都以天計[11],但是在實際情況中溢油后48 h內屬于風化速度較快的階段,且48 h也基本滿足溢油處置反應需求,因此,本實驗的研究周期選取48 h。實驗開始前在波浪槽中注入海水使水位達到40 cm,將波高和波長分別設置為6 cm和60 cm。隨后使用2段“模擬圍油欄”在波浪槽中部隔出長3 m的實驗區(qū)域,并在實驗區(qū)域中加入1.5 L的實驗油品后即開啟造波裝置。從造波裝置啟動起,分別在1、2、6、24、27、30、48 h取海面油樣進行測試分析,同時啟動收油系統(tǒng)測量溢油回收效率。
物理性質測試所用樣品采用直接撇取的方式獲取,取樣時用不銹鋼小勺從水面粘附上層油品,用力甩掉粘附的水分后再刮入樣品瓶進行測試。油品密度、黏度和含水率的測試方法及所用設備或儀器見表2。
表2 原油物理性質測試方法及設備
由于回收油污對收油頭內壁具有一定的黏附作用,因此,難以直接測量實際的溢油回收量,實驗過程中選擇差重法來間接確定。在每次溢油回收實驗前稱量并記錄收油頭的重量,收油結束后先從收油頭中緩慢倒出其中的游離水并稱量,隨后用吸油毛氈將收油頭外壁擦拭干凈后整體稱重,利用差重法來確定收油頭中剩余油的質量。最后計算收油量與整體溢油回收物的質量百分比,作為溢油回收效率。
渤海A、B、C 3種原油48 h內物性測試數據及表觀回收效率見表3。其中時間單位為h;ρ為密度,kg/m3;μ為動力黏度,mPa·s;κ為含水率,%;η為表觀收油效率,%。
表3 不同時間下3種渤海原油物性及回收效率數據
圖2為3種原油的密度隨溢油時間的變化過程。由圖2可見,原油A的密度隨時間增長呈現出先降低后上升的趨勢,而原油B和C的密度則隨時間增長而一直上升。詳細分析原油B和C的密度變化曲線發(fā)現,在溢油后6 h內密度上升較為迅速,而6 h后密度增長卻比較緩慢,幾乎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在整個實驗周期內原油A和B的密度始終低于其初始密度,而原油C的密度則在6 h后高于初始密度,在48 h的密度分別達到889.8、883.0和983.7 kg/m3。
圖2 3種原油密度隨溢油時間的變化
通常認為,在原油風化實驗中原油的密度會隨時間呈現一直上升的趨勢,因為隨著風化時間增長原油中的輕質組分會逐漸揮發(fā),從而使得原油的重質成分增加,導致密度和黏度均隨之增加[12-13]。但實際溢油過程中,水面溢油在風浪不停擾動的作用下會融入大量水和空氣,含水率測試結果和油水界面的氣泡分別證實2個過程的存在,因此,水面溢油的密度應由風化、乳化和空氣溶解3個方面共同決定,其中風化和乳化過程會使得溢油的密度增加,而空氣溶解則會降低溢油的密度。由于實驗中3種油品的空氣溶解量、風化速度和乳化情況均不相同,因此,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使得密度變化也不盡相同。
相對溢油乳化和風化過程,空氣的溶解過程相對較快且會快速達到飽和,因此,在溢油初始階段空氣的溶解量決定了溢油密度的大小,從而致使3種溢油在初始階段的密度均小于起始密度。隨著溢油時間增長,乳化作用會使油中的含水量快速上升,從而導致溢油的密度也逐漸攀升。當處于溢油中后期時,油中含水量則會趨于飽和,此時決定溢油密度的主要因素轉為風化過程。由于短期內風化過程相對較慢,因此,溢油后期密度隨時間變化曲線就變得比較平緩,幾乎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
圖3為3種原油黏度隨溢油時間的變化。
圖3 3種原油黏度隨溢油時間的變化
由圖3可見,3種原油黏度隨溢油時間的變化趨勢基本相同,在48 h內均隨溢油時間增長而線性增長。溢油24 h后,A、B、C 3種原油的黏度均超過10 000 MPa·s, 48 h后分別增長至20 857、23 791和34 422 MPa·s。雖然3種原油黏度的整體趨勢為直線上升,但由于在溢油黏度在初始階段也主要由風化、乳化及空氣溶解等因素決定,因此,導致溢油黏度在初始階段會出現比較復雜的波動,如原油B和原油C在前6 h就會出現先下降再上升的過程,而原油A則呈現出逐漸上升的趨勢。
圖4顯示了3種原油水分含量隨溢油時間的變化趨勢。
圖4 3種原油含水率隨溢油時間的變化
由圖4可見,3種原油中水分含量雖溢油時間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均在溢油初期快速上升,中后期趨于穩(wěn)定。其中原油A在2 h即基本達到飽和狀態(tài),而原油B和C則在6 h左右達到飽和,48 h后3種原油的含水率分別為42.1%、74.5%、62.8%。
為研究溢油風化對回收效率的影響,選擇真空式收油裝置在波浪槽中開展回收實驗,并以回收物中含油量的多少來考察溢油回收效率,命名為表觀回收效率。實驗結果見圖5,3種原油的表觀回收效率隨時間變化的趨勢基本一致,在初始6 h內隨時間增長而快速下降,隨后趨于穩(wěn)定,該趨勢與溢油含水量隨時間變化的趨勢相反。當溢油6 h后3種原油黏度均超過10 000 MPa·s,回收過程中溢油將會粘附在收油口處造成堵塞,只有少量的溢油被水隨機帶入收油頭中,因此,導致回收效率降低且波動較大。通過數據擬合可知,6 h后3種原油的表觀回收效率分別穩(wěn)定于18.8%、11.3%、12.3%。
圖5 3種原油表觀回收效率隨溢油時間的變化
考慮到溢油中乳化水的含量,重新定義并計算了3種原油在溢油48 h內的實際回收效率,計算公式為
η實際=η×(1-κ)
式中:η實際為實際回收效率;η為表觀回收效率;κ為溢油回收物中乳化水含量。3種原油在48h內的實際回收效率隨時間的變化趨勢見圖6。
圖6 3種原油實際回收效率隨溢油時間的變化
由圖6可見,實際溢油回收效率變化趨勢與表觀回收效率趨勢一致,溢油6h后實際回收效率均下降到20%以下。擬合結果顯示,溢油6h后A、B、C3種原油的實際回收效率分別僅有12.2%、3.5%、4.8%,此時真空式回收裝置已幾乎失效。
溢油發(fā)生后,受揮發(fā)、乳化和空氣溶解等因素的影響,油品的密度、黏度及含水量等會快速上升,從而影響真空回收設備的工作效率。真空式溢油回收實驗結果顯示,溢油6h內回收效率急速下降,6h后3種原油的實際回收效率分別僅為12.2%、3.5%、4.8%,表明溢油6h內為真空回收的最佳處置窗口,該結論為渤海溢油處置決策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