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紅 丁彎彎 陳惠娟
本文為合肥市教育局級課題“促進現(xiàn)代技術與多學科教學有效融合的路徑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為HJG17112。
摘要:信息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大量的新生事物,也給新時代的語文教學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變革,各類軟件和電子產(chǎn)品在教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為了探索新技術,提高教學效果,我校申報市級課題《積極探索新技術與多學科教學有效融合》,將學生平板和“智慧課堂”互動教學平臺引入了課堂教學。本文主要就在實踐中如何在語文閱讀課教學中運用“智慧課堂”平板開展互動教學,使之與語文學科有效整合,從而提高學生興趣、優(yōu)化閱讀教學模式進行初步探討。
關鍵詞:平板教學 自主探究 閱讀資源 融合模式
一、語文閱讀課與新技術輔助教學融合的背景
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重中之重,也是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體現(xiàn)。以前的教學中,教師大多是以“課前學生預習”“課中教師講授”“課后做題練習”為主要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易于捕捉學習重難點,但卻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自主發(fā)展。課堂中不能很好地體現(xiàn)對學生的分層教學,往往會導致優(yōu)等生覺得教師重復啰唆地講“簡單”的知識,后進生覺得教師講得實在太快來不及理解和消化。
語言文字本身的魅力就在于其字里行間流露的萬千風情,人們在閱讀中受到美的熏陶,在閱讀中產(chǎn)生自己對事物的看法。所以,我們常說:“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但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常常會被固定的模式所同化,從而把我們自認為的“正確解答”有意無意地傳達給學生,從而影響學生自己的個性解讀。久而久之,我們在不自覺地進行“填鴨式”教學,而學生們也會慢慢習慣于“等著吃”,這是閱讀教學中一件非??膳碌氖隆?/p>
“智慧課堂”平板互動教學是基于“暢言系統(tǒng)”的教學平臺和“網(wǎng)絡云資源空間”而建立的一種新型線上線下同屏互動的課堂教學技術。學生機和教師機同時連接,可以讓課堂的教學模式更加立體、多樣,讓學生的學習情況得到及時、多樣化的呈現(xiàn)?!爸腔壅n堂”平板互動教學的魅力更在于它能夠有效延伸課堂的廣度和深度,讓課堂不單單只是老師的“一言堂”。學生們通過系統(tǒng)平臺資源,甄別和獲取有用信息,更利于其學會探究、學會學習。
二、“智慧課堂”平板互動教學與語文閱讀課融合的教學模式
小學語文的閱讀課有不同的類型,在不同的學段,閱讀的要求和方向也截然不同,下面以高段(四—六年級)閱讀教學模式為例進行分析。
模式一:平臺互動支持下的 以“學”定“教”。
模式流程:教師課前整理發(fā)布“導學案”→學生利用平板結合導學案,自主學習提交→教師根據(jù)學生反饋充分了解學情,設計調(diào)整教學方案→課中展示學習單,師生交流碰撞→教師點撥總結。
(一)課前自主閱讀導學案的設計
“學生不是空著腦子進入課堂的?!备吣昙壍膶W生,自己本身就有一定的閱讀方法,也有很大的閱讀量。一篇課文,他們在讀完一遍后,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理解。所以課前,可以利用教學機發(fā)給學生整合設計的學案,而不是簡單地布置預習讀書、查詞語等??梢园l(fā)送一份學習資料,也可以讓學生們在沒有上課前,就自己“自學質(zhì)疑”,促進學的發(fā)生。
學案的設計不能死板得像練習題那樣,也不能完全沒有方向,否則將失去“導學”的意義。如在設計《秦兵馬俑》一課時,可以參考如下學案內(nèi)容:
1.你對兵馬俑有什么了解?2.讀讀課文,你又知道了什么?3.試著用結構圖、思維導圖等方式梳理文章。4.你還有其他關于兵馬俑的疑問嗎?查找你感興趣的資料,準備和大家說一說吧!
在學生學習后,做好標記,形成成果,上傳至平臺,留存自己的學情資料。借助于系統(tǒng)平臺,課前也變成了學習的陣地。
(二)整理學情,明晰閱讀教學方向
當學生自己根據(jù)學案進行學習,形成學情單反饋給教師后,教師可以借助于平板直接瀏覽,生成報告。這樣可以更精準地了解學情,明白學生問題集中的地方,在設計教學時,根據(jù)學生的反饋,更加精準地把握重點和難點。
(三)利用“智慧課堂”同屏展示學習成果
課堂上,注意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交流,互相交換他們課前所得的知識。學生自己經(jīng)過學習后形成的成果是屬于他自己獨有的財富,是不同于他人的個性化學習素材。借助于自己的知識、書籍、網(wǎng)絡資源等,學生逐漸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也可以更好地提高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課堂上,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不妨多給學生們展示的時間,這樣既能提升學生的成就感,也能讓學生在展示交流中解決自己的困惑,同學之間就發(fā)生了“教”和“學”。這樣的學,可能比老師的講授更加有效。
(四)教師適時點撥指導
這時,教師再回到一開始的導學案學情反饋上來,和學生們一起梳理文本,看看疑問是否得到了解答,針對一些大家普遍存在的問題予以點撥引導。這樣的教學就不再是教師一廂情愿的“滿堂灌”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更高了。
模式二 : 充分尊重“個性學習”與“合作探究”的多樣化學習模式。
模式流程:教師根據(jù)學情反饋設計閱讀教學主問題→學生同步電子課本閱讀批注存檔→學生形成自己專屬的學習筆記→教師利用教師機分享筆記,共同討論。
(一)閱讀批注,自主解讀
閱讀教學中,可以讓孩子打開電子課本,一邊讀文章,一邊進行批注,并且把批注的內(nèi)容以照片的方式存檔。如《愛如茉莉》一文中有很多關于“愛”的細節(jié),學生加入班級對應的“智慧課堂”教室,通過手中的平板,在每個細節(jié)處細讀感悟,批注標記,保存分享,再借助于老師播放的相關視頻資料,感受父母之間細微處平淡的感動。
(二)合作討論,人人發(fā)聲
傳統(tǒng)課堂上,我們也會設計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通常是小組長負責匯報交流。但我們常??梢钥吹侥切W習相對落后的學生總是處于被動狀態(tài),參與度很低,甚至根本沒有思考,更無從討論。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得到鍛煉的一直是那些成績比較好的學生,差生也因為不會作為代表匯報,所以不聽不說,小組討論成了“假討論”?!爸腔壅n堂”互動教學時,在課堂上需要大家就某個比較有爭議的話題表明自己看法。比如在《神奇的克隆》閱讀教學中,對“你是否贊成克隆人呢”這一問題,可以讓大家利用手中平板在線討論。這樣的討論可以實時地看到每個學生的觀點,而且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誰參與討論。同時,教師還可以給學生們分組或者設置全班共同討論。
模式三:從“封閉式閱讀”到“開放式閱讀”的教學融合模式。
模式流程:課前利用網(wǎng)頁查找資料自主預習→課中結合老師推薦的鏈接資料幫助理解→利用教學作業(yè)平臺和專題資源拓展閱讀。
(一)課前學習,查閱資料
課前,學生借助于網(wǎng)絡資源,可以查閱了解文章的作者、寫作背景等,這些對于理解文章都很有幫助。教師在備課時,也可以借助于網(wǎng)絡和平臺上大量的資源庫,查閱相關資料,再導入文本閱讀教學中,如:使用PPT制作閱讀教學相關圖片、視頻,利用網(wǎng)絡搜尋相關教學主題的資源并進行整理分類。
(二)課堂上借助于平臺查找資料
借助于教學機,老師可以發(fā)送相關鏈接或二維碼給學生,在課堂上供學生查閱,幫助理解。如在教學《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一文時,筆者把事先找到的關于火星的資料做成了二維碼,課堂上學生掃碼即可觀看關于火星的短視頻,十分方便,而且更加有學習的興趣。
(三)利用系統(tǒng)作業(yè)平臺課后推送,拓展閱讀
在閱讀教學中,筆者也會把自己看到的美文、詩篇或者與上課相關的各種資源發(fā)送給學生,讓學生大聲地、有感情地朗讀。在教學《望月》一文時,筆者就利用作業(yè)平臺,發(fā)布了幾篇寫“月”的美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賈平凹的《月跡》等,學生們可以自己對照著朗讀。借助于平臺的打分系統(tǒng),系統(tǒng)會自動打出分數(shù),并且會逐句逐詞地進行發(fā)音的分析,讓學生們知道自己發(fā)音的問題所在。每天朗讀一篇美文,這對于學生學習語文一定會有著潛移默化的熏陶。
新技術紛繁多樣,實現(xiàn)技術與語文閱讀教學融合任重道遠。我們也要認識到新技術是為了學科教學服務的,語文閱讀教學重要的還是“語文味”,不能為了展示技術而喧賓奪主。“智慧課堂”互動技術與閱讀教學的融合雖然在實施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問題,但我們依然要去嘗試和繼續(xù)探索。相信在不斷摸索中,閱讀教學的模式會越來越優(yōu)化。
責任編輯:丁 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