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韻涵
在將經(jīng)典大眾化的同時,也要思考如何保留戲情戲理之內(nèi)核,揭示原有矛盾沖突中蘊藏的豐富深刻的人文內(nèi)涵,從而更好地回應時代問題。在努力激發(fā)年輕人對傳統(tǒng)的興趣和喜愛的同時,也要對年輕觀眾的理解力和審美力更有信心,對年輕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力有信心,對粵劇乃至中國傳統(tǒng)戲劇的生命力有信心。
作為第21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香港文化周節(jié)目之一,由毛俊輝導演的粵劇《百花亭贈劍》于11月8日和9日晚在美琪大劇院公演,講述安西王之女百花公主助父謀反,卻與朝廷密探江六云一見鐘情并結為夫妻的故事。自2018年首演以來好評如潮,尤其受香港年輕人歡迎,不僅當時連演三場,更是打破了香港藝術節(jié)47年來從無同一劇目連續(xù)兩年上演的慣例,并于2019年年初來到內(nèi)地,參與深圳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媒體紛紛報道和推介,肯定其在形象塑造、敘事、表演、音樂、服化、舞美等方面的創(chuàng)新,認為其在情感和價值觀上引起了當代共鳴。也有部分評論指出存在主題先行、結局突兀、細節(jié)交待不清等問題。
《百花亭贈劍》的文本可上溯至明代無名氏的《百花記》,1958年經(jīng)香港著名編劇家唐滌生先生整編、麗聲劇團演出后成為粵劇經(jīng)典。京劇、越劇和昆曲等其他劇種也以不同的方式演繹著百花公主與江六云的故事,從五六十年代至今仍時有改編和演出。1新版《百花亭贈劍》基本保留了唐滌生版的故事情節(jié)和經(jīng)典唱段,刪去枝節(jié),并將大團圓結局改為男女主角攜手浪跡天涯,著重表現(xiàn)愛情的強大力量,鼓勵年輕人沖破桎梏、解放個性,追求理想與愛情。本文試圖從情節(jié)和人物兩方面,分析新版《百花亭贈劍》的主要矛盾沖突及其所體現(xiàn)的文化內(nèi)涵與價值觀念,探究戲曲如何在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兼顧傳承精神內(nèi)核與凸顯時代意義。
愛情至上:壓迫與反抗
在不同劇種和版本中,最常演、最受歡迎都是《贈劍》一折。與其說觀眾愛看江六云機智勇敢因禍得福,不如說愛看男女主角在百花亭內(nèi)從偶然相遇到贈劍定情的過程中擦出的激情與愛的火花。新版《百花亭贈劍》不僅將愛情處理為全劇的核心推動力,還賦予其最高價值地位。
愛情觸發(fā)人物的個性覺醒,喚起人物的反抗精神。百花公主原本只知道練兵報仇,不談兒女私情。江六云為刺探軍情,化名???,費盡心思混入王府,醉入禁地,違法當斬??稍谘凵裣嘤龅乃查g,兩人淪陷愛情之中,命運和事態(tài)也隨之改變。江六云的夸贊能讓冷若冰霜的公主“黛眉揚”;公主大膽贈劍時的殷切期望,也讓間諜江六云立刻放棄了使命,去尋求和解之道。非常微妙的是兩人相互試探、確定對方心意的部分。公主以為??‰x去,聲聲“海卿”脫口而出,從嬌羞婉轉到焦急害怕再到惆悵失望,加之年輕演員更為活潑、生動、直白的演繹,將角色的微妙心理與綿綿情意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不由讓人感嘆愛情的魔力,會心一笑。由此,百花公主剛柔并濟的人物形象也更加立體豐滿。
在充分表現(xiàn)兩人甜蜜浪漫的同時,新版《百花亭贈劍》將傳統(tǒng)故事中最重要的矛盾沖突進行了轉移:愛情的障礙由家仇國恨置換為個人利益。首先,弱化乃至消解傳統(tǒng)敵我陣營的對立程度與正邪之分。安西王謀反只為報皇帝奪位之仇,屬于國家內(nèi)部矛盾,甚至只是個人恩怨。朝廷僅僅偵察觀望,暫時無意起兵鎮(zhèn)壓,還降罪于生擒安西王的鄒化龍。決戰(zhàn)中,安西王為保榮華富貴放棄謀反,敵我矛盾蕩然無存。但在京劇《百花公主》中,江六云與百花公主分屬兩個正在交戰(zhàn)的不同國家;越劇則強調(diào)反元復宋的背景和使命,百花公主和父親都是抵抗外族入侵的民族英雄。人物都鑲嵌于各自的社會關系中,民族國家及其背后的價值觀之對立界限分明,難以調(diào)和,最終演變?yōu)楸瘎?。其次,危害公主與江化龍關系的行為,都來源于反面角色爭權奪利。內(nèi)侍八臘因嫉妒江化龍得權,離間夫妻關系,欲置之死地。鄒化龍急于邀功擅自出兵,為了勝利不擇手段,派江化龍迎戰(zhàn)公主。安西王同意鄒化龍的自保計策,歸罪于江化龍,絲毫不惜女兒下半生的幸福。
由此,新版《百花亭贈劍》完成了矛盾的重構:家族/民族/國家利益與兒女私情的沖突,被置換為不同個體的價值觀沖突——愛情至上還是權勢為重?江六云與百花公主之間的沖突,轉化為以百花公主、江六云、江花右為代表的正面人物與安西王、八臘、鄒化龍為代表的負面人物之間的沖突。地位較高且數(shù)量較多的人物迷戀權勢,構成了壓迫男女主角的強大的外部力量。此時,愛情提供了足夠的突圍的能量,促使男女主角共同反抗,拒絕成為犧牲品。作為表現(xiàn)壓迫與反抗結構的切入口,作為通向個性解放和自由生活的途徑,愛情具有絕對正當性。在每一個岔路口,愛情都是正面角色義無反顧的選擇。這延續(xù)了五四以來借助愛情反抗封建道德的思路,但把矛頭更多地指向現(xiàn)代生活的物欲橫流。
新版《百花亭贈劍》所要表達的生命感悟,正是《紫釵記》中李益歷經(jīng)曲折回到霍小玉身邊時道出的:“權勢看輕我只知愛情重”。世人為身外之物勾心斗角、汲汲營營,卻不知感情才最珍貴,才值得人們用盡生命去追求。但另一方面,在對比中構建愛情至上的地位,其根基也并不牢靠:如果肯定情欲是人之本性,為何追求權勢的欲望是錯的?
小家為大:忠誠與背叛
在重構愛情/自由與權勢/壓迫這一對立框架的過程中,忠誠與背叛的內(nèi)涵也被轉換:從對家國和使命的高度忠誠和責任感變?yōu)閷Ω星榈闹艺\。其中,特別強調(diào)對伴侶的忠誠。因為愛情要從精神力量轉化為現(xiàn)實力量,除了通過促使個人覺醒,還要讓覺醒的兩個人緊密結合為一個整體,從而構筑溫暖、穩(wěn)固到足以與紛亂的外部世界對抗的二人世界。
在京劇和越劇《百花公主》中,江六云為了完成任務騙婚騙情。公主直到兵敗才明白江六云是奸細,最后她為報父仇親手殺死??∫埠?,悲痛欲絕自刎而亡也好,都是為了隔絕私情,忠于大義。同時,塑造了典型的忠臣老將巴蘭(或名蔡英),發(fā)覺江六云形跡可疑,予以盤查揭發(fā),并幫助落難的公主。2但新版《百花亭贈劍》強調(diào)夫妻風雨同舟、不離不棄,互相信任和妥協(xié)。公主沒有完全聽信八臘的話,而是親自“審夫”,當面質問江六云。公主強調(diào)夫妻之間應該坦誠相待,并在江六云告知實情后選擇原諒他。而江六云也被塑造成完全正面的形象,對公主一片真心實意,始終實踐著“劍在人在,劍亡人亡”的承諾。重感情、不離棄的美好品質尤其體現(xiàn)在女二江花右身上。她冒著危險夜入敵營探夫,即使被丈夫出賣,依舊愿意與之共渡難關。反之,相比弄權但忠心護主的八臘,鄒化龍背叛妻子和朋友是不可原諒的。作為利欲熏心的代表,他最后中陰劍而死。
但是,把江六云塑造為純粹的“癡情人”,并未成功突出愛情的力量,反而導致人物形象簡單化、片面化。間諜元素在愛情戲中之所以長盛不衰,就在于其加劇了人物內(nèi)心活動的復雜性和沖突性,形成緊張、愧疚、痛苦、無奈與幸福感之間的鮮明對比,從而在理智與情感的混戰(zhàn)中充分展現(xiàn)愛情的美好與可貴。在粵劇的其他版本中,作為朝廷官員,江六云也沒有如此迅速、干脆地放棄任務,對百花公主的態(tài)度和感情真假難辨,含有權宜之計的意味。另一方面,雙方的矛盾愈難化解,才證明愛情愈深刻。只有“情”與“理”兩方面都具備巨大的能量,才能在互相碰撞中激發(fā)更加劇烈的矛盾沖突。隨著家仇國恨這一重要矛盾被弱化甚至消解,戲劇的內(nèi)在張力也被削弱,沒能在內(nèi)心掙扎中表現(xiàn)出愛情的力量和自由的可貴,那恐怕也就無法充分彰顯“尋求解放”的新主題。
除此之外,在忠誠與背叛的對象轉換之后,其邏輯內(nèi)部仍有縫隙。江六云輕易背叛朝廷,又如何能夠對愛情保持足夠的忠誠度?外部世界無情地壓迫個人,但家庭又何嘗不是自愿套上的枷鎖?
追尋幸福:自我與他者
唐滌生版《百花亭贈劍》符合粵劇大團圓結局的傳統(tǒng),公主棄劍投降,鄒化龍本就無意傷害安西王,雙方和解。這樣安排或許是不忍夫妻分離或自相殘殺,但又感到難以調(diào)和矛盾。 新版《百花亭贈劍》的結局悲喜交加,百花公主與江六云私奔,綠林軍攻入王府,鄒化龍與安西王混戰(zhàn)被殺,江花右悲痛欲絕。有評論認為,結局突如其來,太過刻意。實際上,看似毫無緣由的轉折,往往隱含著由種種細微不察的暗流匯成的合理性,也最能體現(xiàn)創(chuàng)作者的心意。一方面,男女主角共同逃離亂局的決定,有數(shù)條內(nèi)在情感線索可循。百花公主不愿出賣深愛之人,又發(fā)現(xiàn)自己一直被父親利用逼迫,內(nèi)心極度痛苦。江六云面臨被朝廷問罪殺頭的危險,深愛妻子又滿懷愧疚。江花右與公主姐妹情深又不忍弟弟被殺,同時把自己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寄托在二人身上。香港武俠小說的“江湖”背景也為浪跡天涯的選擇提供了文化支撐。另一方面,若基于愛情至上的價值觀,以戲情而非邏輯來體察,似乎更能領悟結局所指向的自由主題。以理性的思維尋找人物行為動機,是解讀戲劇的一種方法??捎行┕适缕f:“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睈矍?,不能追問原因,也不需要追問原因。愛情,具有超越一切的力量,使不可能的事成為可能。這不僅僅是藝術家對愛情的極端理想化,也升華了個人難以言明的切身體驗。正是因為如此強烈而美妙的情感,使江六云和百花公主不顧一切謀求沖破外部阻礙的方法。當我們習以為常地追問“為何”的時候,更需要有一個聲音在耳邊提醒:從心出發(fā)(from the heart)。3情感如此,藝術也如此。由毛俊輝導演的另一部音樂戲劇《情話紫釵》中有這樣一句臺詞:“愛情,只不過是一些不可信賴的感覺,但我看見她,竟然令我找到那種溫暖的感覺?!蓖瑯樱掳妗栋倩ㄍべ泟Α?在鼓勵迷茫的現(xiàn)代人要有勇氣去相信那些看似最不可信但又最真實的感覺,并付諸行動,才能真正突破外部世界壓抑和圍困,實現(xiàn)心靈的自由和滿足,回歸本質,收獲愛與幸福。
因此,新版《百花亭贈劍》最根本的割裂不在于愛情的力量不足以承載主題,不在于轉換了主要矛盾沖突,而是無法解答自我與他者幸福的沖突問題。江花右滿足了自己與丈夫團聚的愿望,卻辜負了公主的恩情,陷王府于危機之中,也間接導致了公主與江六云的分離。如果說這只是錯信丈夫、誤中奸計的無心之過,那百花公主為了得到愛情和自由,是否有意忘記了為救她而死的奴婢田翠云呢?如果說兒女私情與國家利益的沖突可以通過將使命責任指認為權勢榮華來化解,如果說愛情與孝道的矛盾可以通過將親情指認為綁架和利用的手段來消除,那么當個人幸福與他人幸福乃至生命難以兩全的時候,便再也無法逃避。同樣是以情為重,如果自己對愛情的追求會傷害到他人的感情,對伴侶的忠誠與信任會辜負他人的忠誠與信任,又該何去何從?
雖然我們已經(jīng)脫離了傳統(tǒng)戲曲故事誕生的社會環(huán)境乃至文化土壤,但對幸福的追求始終如一,所以必須直面自己與他人、個人與社會、小家與大家、責任與自由之間的矛盾,做出取舍。不論哪個版本的《百花亭贈劍》,似乎都回答了這個問題,但又留下更多的疑惑。戲劇永恒的藝術魅力就在于此。正如毛俊輝導演所言:“戲劇就是這樣,永遠提出問題,而且希望提出有趣的問題?!蓖瑫r,戲劇永遠不可能也不希望提供全部的正確答案,而是以“贈劍”的方式,給予期望、鼓勵和幫助,傳遞美、力量、勇氣和韌性,讓觀眾自己去刺穿現(xiàn)實的迷霧,直擊那些與生存、生活與生命息息相關的問題,并在一個又一個具體的抉擇中嘗試解決它們。
結語
奧地利作曲家馬赫(Gustav Mahler)說:“傳統(tǒng)不是崇拜灰燼,而是傳遞火種?!睅е鴱娏业氖姑泻拓熑胃?,粵劇《百花亭贈劍》從契合時代的價值觀出發(fā),于傳統(tǒng)故事中提煉出愛情與自由的主題,結合西方戲劇的演繹方式,再造“人人都能欣賞”的經(jīng)典,努力讓戲曲重新回到人們的文化生活與日常生活之中。這一成功實驗不僅指向一條傳統(tǒng)藝術傳承與發(fā)展的可能路徑,也吸引更多年輕人欣賞、表演和創(chuàng)作粵劇。
但在將經(jīng)典大眾化的同時,也要思考如何保留戲情戲理之內(nèi)核,揭示原有矛盾沖突中蘊藏的豐富深刻的人文內(nèi)涵,從而更好地回應時代問題。在努力激發(fā)年輕人對傳統(tǒng)的興趣和喜愛的同時,也要對年輕觀眾的理解力和審美力更有信心,對年輕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力有信心,對粵劇乃至中國傳統(tǒng)戲劇的生命力有信心。
保護和傳承戲曲的“精神之劍”,人人有責。如果藝術家們的責任是堅持對戲曲的熱愛與研究,不斷打磨出更多優(yōu)秀的作品,那么作為觀眾,我們責任可能就是:嘗試去看、去感受,去欣賞、去理解,去體味戲里戲外的悲歡離合與喜怒哀樂,借著這把劍,去把握、思考、追問與回答那些貫穿生命的永恒命題。
作者?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所文藝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包括京劇《百花公主》/《女兒心》和《百花贈劍》折子戲,越劇《百花公主》,昆劇《百花贈劍》折子戲等等,背景、人名、情節(jié)、結局均有或多或少的差異。
也有的版本中,老將巴蘭因海俊誣陷而被屈斬。
這個概念來自于毛俊輝在個人采訪中提到的老師Sanford Meisner。見香港電臺節(jié)目《數(shù)風流人物》第二節(jié)第五集。毛俊輝曾經(jīng)問這位老師,為何能夠一直堅持很辛苦的教學工作。Sanford Meisner已經(jīng)失去了聲帶,用嘶啞的嗓音回答:from the heart。這個答案令毛俊輝一生銘記:“做任何事都應該這樣,從事藝術工作更應該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