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厚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對中國早期話劇的影響已是不爭的事實。從最早魯迅對易卜生的介紹與贊譽,到1914上海春柳社用“幕表戲”演出《玩偶之家》,再到1918年《新青年》雜志用??榻B易卜生及其《玩偶之家》等,之后以胡適、歐陽予倩、郭沫若為代表的一大批中國式“娜拉劇”,立即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舞臺上盛行,從此,易卜生的“娜拉”在中國成為知名度最高的外國戲劇中的女性角色, “娜拉”為中國的婦女解放運動起到了積極的啟蒙作用。
時過境遷,140年過去了,2019年版的《玩偶之家》于2019年12月13日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上演。導演王歡追求的是一種整體視覺效果之美,以白色為基調的舞臺上呈現(xiàn)出一種詩性品格。在該劇公演之前,我應制作人唐詩的邀請,于11月16日下午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做了一場關于易卜生“娜拉的前世今生”的講座。
我在講座中設置了一個環(huán)節(jié),與聽眾進行互動。我事先沒有預料到觀眾參與度會如此之高。有年輕的白領、正在讀書的大學生,有白發(fā)蒼蒼的老先生,甚至還有高一的女生,幾位“00后”小姑娘在講座后還在跟我進行了對話。對于“娜拉”的出走,大致看法我歸納如下:
1、現(xiàn)代女性工作、家庭的壓力過大,失去自我,產生過離家出走的念想。這是一位年輕的白領媽媽的苦惱。她說一早醒來就要為家人弄早餐,安頓好孩子的早飯等,送孩子去幼兒園,然后自己用最快的速度趕到公司,在洗手間化妝,換上高跟鞋;晚上回家又是家務與孩子。盡管丈夫會搭把手,但主力還是自己,這樣的周而復始,讓她不堪重負,真想像娜拉一樣離家出走,但走出這一步是需要勇氣的。她認為現(xiàn)代婦女并沒有真正得到解放,也沒有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所謂的男女平等,現(xiàn)在的女性比娜拉活得累得多。
2、母愛缺失,娜拉離家出走對孩子造成了傷害。這是一位男生的發(fā)言,他是在讀大學生,他說他本人就有過這樣的經歷,從小在爺爺奶奶家里長大,但奶奶不能取代媽媽,盡管媽媽現(xiàn)在工作很成功,是一名醫(yī)生,然而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她是缺失的,她沒有盡到母親的責任,這對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F(xiàn)在他和母親之間的相處是很理性的,那種一個眼神都知道彼此心里的想法,他和母親之間是不存在的。
3、絕不囿于虛偽情感的家,為沒有擔當?shù)哪腥藫p失青春年華。這位00后高中女生有著和上面那個男生相似的經歷,母親未婚先孕,被父親拋棄。不過她很坦然,說“即是我不喜歡母親,但她的經歷,以及她給我造成的經歷,可以成為我日后創(chuàng)作的素材?!边@位女生強調,她非常贊同娜拉離家出走,如果娜拉不出走,她每天要承受伴侶虛偽之愛,這無疑是對她愛情理想的摧殘。還不如選擇去前往未知的世界。
4、離家出走看似解放,但有可能陷入更可怕的社會陷阱。這是一位耄耋老人的觀點。這位滿頭銀發(fā)的曹先生認為娜拉離家出走可能會遇到一個好丈夫,也可能陷入更可怕的社會陷阱里。對每一位女性而言,“好丈夫”的概念各異,前者是小概率,后者卻是大概率。當事者一旦邁出離家這一步,往往會編織美麗的夢想,但最終大多會以失望告終。再一個是孩子的問題,孩子是最大的受害者,這位老人提醒男女“娜拉們”,為了孩子一定要前前后后多想一想。
5、關于愛的思考。這是來自高一的16歲少女小左給我的微信,她認為娜拉最后的選擇是無奈的。她寫道:“我本是深愛著你的,不惜以犯法為代價去偽造簽名,只為借錢給你治病。日日夜夜辛辛苦苦地還錢,這一還就是八年,我不叫苦不叫累,因為我是那么的愛你。你本是愛我的,哪怕我只是你的附屬財產,我只是你口中想保護的一只小鳥,可我是感動的,因為你還是愛我的。可現(xiàn)實是如此的殘酷,當你發(fā)現(xiàn)我的愛里摻雜著風險與犯罪,你性情大變,你不再是幾秒鐘前說要保護我的那個高大偉岸的丈夫了。你說男人不能為自己所愛的女人犧牲名譽。我被你禁錮自由,被我對你的愛束縛靈魂,我愛的深沉,愛的卑微,愛的讓人可憐?,F(xiàn)在我只相信,首先我是一個人,跟你一樣的一個人!離開這里,離開這個令我傷透了心的糟糕之地,離開這個沒有女權主義的社會。我要的只是權利的權,我想要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而不是被男權主義者指指點點?!边@個可愛的小女生寫得很詩意、很浪漫,看得出她對愛懷著美好的憧憬。我相信一旦她愛上了,會像娜拉一樣全身心的投入,但她依舊有自己對愛的思考,懂得女性的尊嚴是不能被輕視的,這位00后是一位純情可愛、有主心骨的、有著獨立思想的女孩。她強調說她只要男女平等,并不是要高人一等。這位少女的觀點是有代表性的,對女性而言,她們所要追求的不過是一種平等的話語權。
以上5條意見比較集中并具有與代表性,他們中有二位男性,三位女性;年齡上至82歲,下至16歲,00后有三位。140年前,挪威女性“娜拉”那砰的一聲關門聲,震動了整個世界,其余音依然在當下的上?;厥?,引發(fā)了人們特別是年輕人的熱烈討論,真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就是經典戲劇的魅力,也是現(xiàn)代戲劇之父易卜生的力量。
我突然想起了一部1979年的美國電影《克萊默夫婦》,梅麗爾·斯特里普飾演的女主角喬安娜的家庭倫理片,當年斬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主和最佳女配角獎。它反映了女性意識的覺醒和再思考,以及具有普世性的關于家庭的解體和父母職責的移位等社會問題。電影《克萊默夫婦》與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此外,我又想到了1992年問世的德語音樂劇《伊麗莎白》,這是根據奧地利茜茜公主也就是皇后伊麗莎白的故事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我相信絕大多數(shù)人對《茜茜公主》電影三部曲不會陌生。1992年9月3日,由米歇爾·昆策編劇、西爾韋斯特·李維作曲的德語音樂劇《伊麗莎白》在維也納劇院首演,這部劇中的主題曲《我只屬于我自己》唱出了女主人公的心聲:“我奮力反抗,好像取得了勝利,可最后又得到了什么?虛空,一切都是虛空。”在伊麗莎白這首主題曲里,我們似乎聽到了娜拉的聲音從這部音樂劇里傳出,似乎是一種女生二重唱,伊麗莎白和娜拉所做的斗爭是具有時代意義的。她們在上個世紀為了尋找到自我,所做的那些孤獨的旅行或離家出走,至今仍是許多希望能掙脫束縛的女性的動力。這在我的講座上闡述自己觀點的那三位女性聽眾身上得到印證。
事實上,挪威的娜拉、美國的克萊默夫人喬安娜、奧地利茜茜公主等,她們都以自己的方式表達了男性主權話語下女性的獨立意識?,F(xiàn)實社會生活中,但凡離經叛道的女性往往被驅逐出主流生活圈,比如容顏美麗、情感熱烈、思想獨立的安娜·卡列尼娜。還有12月4日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上演的德國現(xiàn)代戲劇《美狄亞》,美如天使的美狄亞之所以獲罪,是因為她不甘心當男人的花瓶與擺設。所以易卜生的海達·高布勒沒有勇氣嫁給自己喜歡的樂務博格,而是一個平庸卻正派的男人做丈夫,導致她后來對婚姻生活的不稱心,最后釀成悲劇。
娜拉拋棄了家庭,弄丟了孩子,按照那位82歲的聽眾曹先生的看法,她最終成了沒有根的人,她將面臨危機重重的新生活,所以娜拉的選擇是不慎重的,她不應該過于任性,這是老派男人的看法,希望家庭穩(wěn)固,特別是為了孩子,丈夫和妻子都應該顧全大局,理解并敬畏作為父親和母親的職責。我相信他代表了很多男人的觀點,也是社會主流的傾向性意見。
而現(xiàn)在的80后、90后甚至00后女性們,她們多有獨立的意識,其中大多有自己獨立的經濟支配權與對自我的追求,因而也使得如今越來越多的女性選擇單身,或者婚后不要孩子。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智慧的女性不會把自己一生的幸福和希望都寄托在男性身上。
事實上,關于愛情、婚姻、男女平權等社會問題,沒有標準的答案,它取決于每個人對生活的態(tài)度,在婚姻、友情等人生探索中,找到自己,一如娜拉,為了她的尊嚴和人格的獨立,她勇敢地選擇離家出走,她的這種精神的自我升華、自我解救是令人對她刮目相看的,她的忤逆之心永遠年輕。
人類的生存具有相通的生存意識與自我意識。今天,我們重演經典,是向經典致敬,更是從經典戲劇《玩偶之家》里獲得一種對自我、對尊嚴、對婚姻愛情、對社會生活的深刻反思。在140年后的今天,《玩偶之家》這部戲劇依舊在向我們質問:愛,驅使你做什么,愛,又限制了你什么?為了愛情,你又能舍棄自己多少尊嚴?
作者? 上海戲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