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惠麗 董 方 寧 雪 謝 悅 郭 欣 郭凌云 劉 鋼
咽峽炎鏈球菌群(SAG)(也稱米勒氏鏈球菌屬)是草綠色鏈球菌的一個亞群,包括咽峽炎鏈球菌、中間鏈球菌和星座鏈球菌。SAG是人體的正常菌群,寄居于人類口腔、胃腸道和泌尿生殖系統(tǒng)[1]。由于既往臨床分離率較低,對其致病地位缺乏重視,近年來發(fā)現(xiàn),SAG可引起全身多部位的化膿性感染,并可導致嚴重后果[2-6]。臨床中發(fā)現(xiàn),SAG感染的患兒往往有基礎疾病。本文回顧性收集SAG感染患兒的臨床和微生物學資料,探討SAG感染患兒有、無基礎疾病狀態(tài)下臨床特征,并分析菌株耐藥性,以指導臨床。
1.1 SAG病原學診斷標準 ①無菌部位體液、膿腫抽取液標本培養(yǎng)出SAG任一菌種;②血流感染同一時間抽取2個不同部位的外周血標本培養(yǎng)出SAG同一菌種,或血培養(yǎng)與同期其他標本培養(yǎng)為同一菌種[7]。
1.2 行SAG病原學培養(yǎng)的臨床指征 ①發(fā)熱,②病變部位疼痛、發(fā)紅和/或腫脹等癥狀,③有相應病變系統(tǒng)癥狀(如咳嗽、咳痰、腹痛、腹瀉、皮疹等)或由主治以上級別的醫(yī)師診斷的影像學報告證實[8]可能存在感染性疾病時,④不能除外感染性疾病的患兒需要常規(guī)進行細菌培養(yǎng)。
1.3 納入和排除標準 回顧性收集2012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北京兒童醫(yī)院(我院)細菌培養(yǎng)SAG陽性病例;結合其微生物學、放射學和臨床資料對每一分離株進行詳細評估,排除SAG陽性株為污染和定植菌株[7,8]。
1.4 病例資料采集 發(fā)病年齡、性別、臨床表現(xiàn)、輔助檢查、治療、轉(zhuǎn)歸和預后等資料,輔助檢查包括:血常規(guī)、CRP、血沉、PCT和影像學檢查等。
1.5 分組 根據(jù)病史分為有、無基礎疾病2組?;A疾病主要包括先天性心臟病、梨狀窩瘺、皮毛竇、先天性食管瘺、先天性膽總管囊腫等先天畸形,免疫抑制,副鼻竇炎,腦癱,食管異物等。其中免疫抑制依據(jù)文獻[9],從免疫抑制性疾病和免疫抑制療法藥物兩方面界定。
1.6 SAG分離培養(yǎng) 留取患兒入院時的血液、腦脊液、膿性分泌物(抽取液標本)、胸腔積液穿刺標本、腹腔積液穿刺或術中獲取標本、心包積液穿刺標本等,同時送檢革蘭氏染色涂片及細菌培養(yǎng)。細菌培養(yǎng)接種于5%綿羊血瓊脂平板,置35℃、7% CO2的孵育箱中培養(yǎng)48 h后分離、鑒定。
1.7 SAG菌種鑒定及藥敏試驗 挑選血平板上的可疑菌落,進一步分離純化,采用美國BD公司PhoenixTM-100全自動細菌鑒定/藥敏檢測系統(tǒng)及其配套的鏈球菌鑒定/藥敏卡(SMIC/ID2),根據(jù)說明書行菌種鑒定和藥敏實驗,測定最低抑菌濃度(MIC);使用Vitek MS質(zhì)譜微生物鑒定儀(法國梅里埃公司)重新鑒定分離的細菌種類;藥敏判斷標準參照美國臨床和實驗室標準委員會(CLSI)當年最新版標準,質(zhì)控菌株為肺炎鏈球菌(ATCC:49619)。
1.8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對計量資料進行分析,正態(tài)分布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s exact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數(shù)據(jù)以中位數(shù)(IQR)表示,兩組中的連續(xù)變量采用Mann-WhitneyU檢驗對非參數(shù)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3種SAG菌株總敏感率=[咽峽炎鏈球菌(100%-耐藥%-中介%)+中間鏈球菌(100%-耐藥%-中介%)+星座鏈球菌(100%-耐藥%-中介%)]÷3。影像學等表現(xiàn)采用描述性分析。
2.1 一般情況 符合本文納入標準的SAG病原學陽性病例186例,排除SAG病原學陽性為污染和定植菌67例,119例SAG感染患兒進入本文分析。男75例(63.0%),女44例;年齡以3月~5歲為主(65.5%)表1顯示,有基礎疾病組56例(47.1%),無基礎疾病組63例;有、無基礎疾病組年齡(歲)[2(4)vs5(6)]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有基礎疾病組1~3月齡2例(3.7%),~2歲19例(35.8%),~5歲22例(24.7%),>5歲13例(35.8%)。
2.2 不同部位SAG感染與基礎疾病分布 10例存在免疫抑制,所有患兒均無原發(fā)性免疫缺陷病及相關家族史。
頭頸部感染49例(49株),有基礎疾病27例(55.1%);化膿性淋巴結炎14例,3例基礎疾病為先天性鰓瘺;化膿性甲狀腺炎 22例,19例基礎疾病為梨狀窩瘺;咽后壁膿腫 6例,1例基礎疾病為皮肌炎;外耳膿腫 1例,基礎疾病為橫紋肌肉瘤;眼眶蜂窩織炎 5例,3例基礎疾病為鼻竇炎;化膿性腮腺炎1例,無基礎疾病。有基礎疾病中感染梨狀窩瘺占頭頸部感染的70.4%(19/27)。
胃腸道感染24例(24株),有基礎疾病1例(4.2%);急性胰腺炎合并化膿性腹膜炎1例,基礎疾病為先天性膽總管囊腫;化膿性闌尾炎 21例和胃穿孔合并化膿性腹膜炎2例,均無基礎疾病。
血流感染15例(20株),有基礎疾病10例(66.7%);肺炎5例,其中1例基礎疾病為先天性心臟病,1例為腦性癱瘓;化膿性闌尾炎1例,基礎疾病為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咽后壁膿腫1例(1株),無基礎病例;未發(fā)現(xiàn)感染灶8例,基礎疾病4例為急性白血病,早產(chǎn)兒、腦性癱瘓和先天性心臟病各1例;另有咽后壁膿腫1例(1株)、皮膚軟組織感染2例(2株)、急性胰腺炎合并化膿性腹膜炎1例(1株)和腦膿腫1例(1株),均無基礎疾病,需要說明的是,這5例也同時統(tǒng)計在其他部位感染中。有基礎疾病中,血流感染以免疫抑制基礎疾病多見(60.0%,6/10)。
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均為腦膿腫)15例(15株),有基礎疾病11例(73.3%);7例為先天性心臟病,1例為腦脊液耳鼻漏,2例為骶尾部皮毛竇,1例為頸部注射藥物治療。有基礎疾病組中,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中以先天性心臟病多見(63.6%,7/11)。
呼吸系統(tǒng)感染9例(10株),有基礎疾病4例(44.4%);肺炎 1例,基礎疾病為先天性食管瘺;郎格罕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合并肺炎1例,基礎疾病為郎格罕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肺炎合并胸腔積液/膿 7例,基礎疾病為橫紋肌肉瘤和食道異物各1例。
皮膚軟組織感染6例(6株),有基礎疾病3例(50.0%);皮膚化膿性感染1例,基礎疾病為葡萄球菌燙傷皮膚綜合征;腹壁膿腫3例,基礎疾病2例為化膿性闌尾炎。右拇指膿腫和膿皰性銀屑病合并化膿性感染各1例,均無基礎疾病。
心血管系統(tǒng)感染1例(1株),無基礎疾病。
2.3 送檢標本 119例SAG感染患兒標本共分離125株SAG,其中膿腫抽取液90例、膿性分泌物2例、外周血19例、腹腔積液3例、胸腔積液10例、心包積液1例。均行體外抗生素敏感性試驗(表2),敏感率:青霉素87.4%、氨芐西林93.2%、頭孢噻肟94.2%、紅霉素20.2%、克林霉素21.8%、萬古霉素100%,利奈唑胺100%。
2.4 不同部位SAG感染與SAG菌種 表3顯示,頭頸部和胃腸道感染以咽峽炎鏈球菌和星座鏈球菌為主,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血流和呼吸系統(tǒng)感染以中間鏈球菌為主,皮膚軟組織感染以星座鏈球菌為主。
表1 有基礎疾病組與無基礎疾病組臨床特征比較[xˉ±s,n(%)]
表2 SAG菌株耐藥情況[n(%)]
表3 SAG感染部位與SAG各菌種的關系[n(%)]
2.5 治療及預后 119例SAG感染患兒中75例為住院患兒,門診可追溯的病例24例,有抗生素使用記錄。頭孢類抗生素+甲硝唑/奧硝唑治療24例(24.2%),單用頭孢類抗生素13例(13.1%),糖肽類和/或碳青霉烯類抗生素62例(62.6%)。101例(84.9%)行膿腫穿刺/切開引流或外科手術治療。
116例(97.5%)預后良好,3例預后不良的患兒均有基礎疾病,包括2例放棄治療(1例為肺炎、先天性心臟病術后,1例為腦膿腫、腦脊液耳鼻瘺),1例住院2 d內(nèi)因腦膿腫、先天性心臟病術后死亡。
SAG為兼性厭氧菌,是人體的正常菌群,許多微生物實驗室不將其作為常規(guī)鑒定菌種,因而SAG所致感染可能被臨床醫(yī)生忽視。
本文119例SAG感染患兒,以3月至5歲患兒占65.5%。兒童SAG感染可累及全身各個部位,主要引起化膿性感染,與其他鏈球菌(如肺炎鏈球菌、化膿性鏈球菌)不同,SAG化膿性感染絕大多數(shù)形成膿腫,甚至形成深部膿腫,如闌尾膿腫、腦膿腫、膿胸、心包積膿,國內(nèi)外報道基本一致[8,10,11]。我院2016年送檢膿液標本258例,SAG分離率5.0%(13例),居第6位;前5位分別為金黃色葡萄球菌(86例,33.3%)、肺炎鏈球菌(49例,19.0%)、大腸埃希氏菌(28例,10.9%)、銅綠假單胞菌(18例,7.0%)和鮑曼不動桿菌(16例,6.2%);以上數(shù)據(jù)為未發(fā)表數(shù)據(jù),提示SAG感染在兒童化膿性感染中并不少見。
SAG感染患兒臨床表現(xiàn)多種多樣,缺乏特異性,與受累部位有關;本文以頭頸部感染最常見,主要表現(xiàn)為化膿性淋巴結炎、化膿性甲狀腺炎和咽后壁膿腫;其次為胃腸道、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血流感染。胃腸道感染中以化膿性闌尾炎為主,菌種主要是咽峽炎鏈球菌,與文獻報道一致[12]。
本文有基礎疾病SAG感染的患兒56例(47.1%),主要見于頭頸部感染、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和血流感染;頭頸部感染中,基礎疾病以梨狀窩瘺為主;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中基礎疾病以先天性心臟病為主。
SAG理論上免疫抑制人群易感,本研究中10例(8.4%)患兒存在免疫抑制,6例表現(xiàn)為血流感染,其中4例為急性白血病,均在化療過程中合并感染,1例為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1例為早產(chǎn)兒;提示腫瘤、化療是SAG血流感染的高危因素[7,11,13]。
本文119例患兒均無原發(fā)性免疫缺陷病及相關家族史,免疫功能正常者也可以感染SAG。有、無基礎疾病的患兒的臨床主要特征(住院天數(shù)、熱程、外周血WBC、中性粒細胞百分比、CRP、血沉)無明顯區(qū)別。值得注意的是,本組病例中15例為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均為腦膿腫形成;年齡6月齡至16歲,≤2歲的11例,以小年齡組患兒居多;感染以中間鏈球菌為主11例(73.3%)。通過二代測序技術分析4例腦膿腫患兒膿液中的病原(細菌培養(yǎng)呈陰性結果),3例證實為中間鏈球菌感染[14]。表明致病力低的SAG,特別是中間鏈球菌是導致嚴重腦膿腫的重要病原,有慢性基礎疾病的患兒更易患病[15-17]。
本文中SAG菌種對青霉素、β-內(nèi)酰胺類抗生素敏感[8,18-20],對紅霉素、克林霉素的敏感性僅為20.2%、21.8%。2016年以色列[21]研究對97株SAG分離株的耐藥性進行分析,克林霉素、紅霉素、阿奇霉素和四環(huán)素的耐藥性分別為6.6 %、8.6 %、9.7 %和 37.6 %;Yamamoto等[22]分析了58株SAG分離株的藥敏實驗,發(fā)現(xiàn)9株(15.5%)對紅霉素及其他大環(huán)內(nèi)酯類耐藥; Mokaddas等[23]研究結果顯示,SAG不同菌種對紅霉素的敏感性為53.5%~87.5%。這可能與我國門診的抗生素處方過量有關,特別是大環(huán)內(nèi)酯類抗生素;或抗生素敏感性可能存在地域差異。
本研究不足之處:SAG為兼性厭氧菌,本文患兒均為普通細菌培養(yǎng)獲得病原學結果,未行厭氧菌培養(yǎng),因此實際SAG感染可能高于本文報告數(shù)據(jù)。
綜上所述,在中國兒童中,SAG感染在化膿性感染中并不少見,通常形成膿腫,頭頸部感染最多見,與有基礎疾病有關;中間鏈球菌是導致腦膿腫的主要病原,常見于小年齡兒童;SAG絕大多數(shù)菌株對青霉素類抗生素敏感,大量菌株對大環(huán)內(nèi)酯類抗生素耐藥,這是兒童中值得關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