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大妹
(汕頭潮南民生醫(yī)院婦科,廣東 汕頭 515144)
中醫(yī)醫(yī)學認為,經常按摩或刺激足三里穴等保健穴位,有助于調節(jié)人體免疫力、增強機體抗病能力,而且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疏經通絡、疏風祛濕、扶正祛邪的作用[1]。本研究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60例結腸癌根治術患者,探討早期下床活動聯合針刺足三里治療對康復進程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本研究于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就診的行結腸癌根治,60例結腸癌行根治術后,根據護理方式不同隨機分為兩組,常規(guī)護理組(常規(guī)組)30例和聯合護理組(聯合組)30例,常規(guī)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齡49.1±20.3歲,平均手術時間3.2±0.2 h。聯合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齡48.3±20.0歲,平均手術時間3.1±0.2 h。兩組男女比例、平均年齡及平均手術時間相比,無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入組患者結腸癌根治手術治療均由同一手術組醫(yī)生完成,常規(guī)組術后進行無疼痛管理計劃,疼痛發(fā)作時給予鎮(zhèn)痛劑,術后 24 小時臥床,患者根據自我意愿活動,鼓勵盡早下床,并術后遵醫(yī)囑給予促胃腸蠕動藥。聯合組采用早期下床活動聯合針刺足三里進行護理,早期下床活動:術后24小時評估患者病情允許后,囑患者雙手搭在護士雙肩站立,再次觀察患者有無不適,若無不適,妥善固定好各個引流管,協助患者走動,每天至少步行 2 次,每次至少 5 米。針刺足三里[2]:加用電針刺激足三里,具體如下:術后第1天,取穴足三里,常規(guī)消毒,毫針常規(guī)刺入,得氣后將電針儀輸出線夾持在毫針體上,調至連續(xù)波,可根據患者耐受度進行調試。留針30 min。
記錄兩組肛門排氣時間、術后排便時間、術后三天胃液引流量,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0-10 分表示疼痛程度從無痛到劇痛,分數升高疼痛加重,比較術后當天、3、5 天VAS評分。
兩組患者治療后胃腸功能指標均得到改善,與常規(guī)組相比,聯合組肛門排氣和排便時間均顯著縮短,且胃液引流量也減少(P<0.01)。
術后當天兩組患者VAS評分無差異,護理治療后VAS評分均不同程度降低,且聯合組顯著低于常規(guī)組(P<0.01)。
表1 兩組胃腸功能指標()
表1 兩組胃腸功能指標()
組別 例數 肛門排氣時間(天)術后排便時間(天)胃液引流量(ml)常規(guī)組 30 4.8±0.8 6.3±1.2 182.4±50.2聯合組 30 3.1±0.5 4.5±0.8 101.5±33.6 t 9.870 6.836 7.335 P<0.001 <0.001 <0.001
表2 兩組不同時間VAS評分()
表2 兩組不同時間VAS評分()
注:**與護理前相比,P<0.01。
常規(guī)組 30 5.3±0.8 4.1±0.7**3.2±0.6**2.5±0.4**聯合組 30 5.1±0.7 3.2±0.5**2.0±0.3**1.1±0.2**t 1.031 5.730 9.798 17.15 P 0.307 <0.001 <0.001 <0.001
由于創(chuàng)傷、疼痛、麻醉等因素,術后患者容易出現生命體征的波動,特別是老年患者,會很大程度影響患者術后的恢復及生活質量。術后早期下床活動是預防并發(fā)癥和促進患者康復的主要措施,茹麗娜[3]招募行結腸癌根治術的 120 例患者,分三個不同時間點進行下床活動護理,發(fā)現下床活動時間越早(術后24小時),胃腸功能恢復更佳,并可減少下肢靜脈血栓、尿潴留的發(fā)生。本研究招募60例結腸癌根治術患者,探討早期下床活動聯合針刺足三里治療對康復進程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結果表明兩組患者治療后胃腸功能指標均得到改善,與常規(guī)組相比,聯合組肛門排氣和排便時間均顯著縮短,且胃液引流量也減少。術后當天兩組患者VAS評分無差異,護理治療后VAS評分均不同程度降低,且聯合組顯著低于常規(guī)組。與常規(guī)組相比,聯合組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顯著提高,患者滿意度更高。
早期下床活動可以避免氣道死腔出現,從而促進通氣的恢復,也可促進患者腸功能恢復,預防臥床時間長可導致患者局部組織缺血、缺氧,最終形成局部腫脹壓力性潰瘍[4]。本研究結果表明早期下床活動聯合針刺足三里對結腸癌根治術患者術后胃功能恢復效果明顯,且消除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