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孔柱
年輕時,我們老家多以山芋、高粱、玉米為食,這些飯食不大好吃也不大壓餓,特別是山芋做成的飯,吃了幾大碗,也頂不上一個饅頭,況且又是稀飯,管不了半天肚子就餓得咕咕叫。那時我已開始長個子、長力氣了,而且力氣還不小。十六、七歲時,就能和大人一樣,在生產(chǎn)隊干農(nóng)活、掙工分。農(nóng)活最重的就是拉板車,運(yùn)肥料、拖莊稼、跑運(yùn)輸,一車少說也有千把幾百斤的重量,我也能拉得動,干一天活兒也不覺得怎么累,唯一感到難以忍受的就是“餓”。所以,那時的我特別想吃,特別能吃。一頓能吃三碗,還是四碗、五碗?我都記不清了。有時碰到吃上一頓白面饅頭或者大米干飯,再加上煮了一鍋肥豬肉燴白菜粉條,興奮得吃了一碗又一碗。那時也不懂得節(jié)制,反正有吃就吃唄,有時吃飽了還想吃。以至于每次飯后竟不知道自己“吃了幾碗飯”。饑不擇食、狼吞虎咽之時,誰還顧得上邊吃邊數(shù)自己吃了幾碗飯呢!
與之相伴的,還有氣盛、狂妄、好勇、斗狠,打架也是常有的事。有一回,在籃球場,因為爭占場地,雙方劍拔弩張,差點動起手來,幸虧大人出面制止,方才避免一場戰(zhàn)斗。那時不知道天高地厚,不知道自己有多大本事。言而總之:不知道自己吃幾碗飯。
如今,年過六十,飯量大大減少了,食欲、脾氣都跟當(dāng)年不一樣了。當(dāng)然,吃飯也已不成為問題了。現(xiàn)在是想吃什么有什么,想吃多少有多少。但又不想吃,不能多吃了。什么大魚大肉、油湯拉水,更要注意少吃少喝,防止“三高”?,F(xiàn)在每天吃多少、喝多少,基本上定時定量,寧少不多。每天吃了幾碗飯,我都記得一清二楚,嚴(yán)格掌握,寧讓餓著,不讓撐著。這樣一來,反而感到身輕體健,神清氣爽,愉悅快樂。
快樂之余,有時想起吃飯這件事,便又覺得好笑:年輕時,不知道自己能吃幾碗飯;年老時,牢記自己能吃幾碗飯。食以粗茶淡飯,活以平靜平淡,不再以“能吃”為榮。想想人生能吃幾碗飯這個帶有哲學(xué)意味的話題,頗有幾多感慨與感悟。這時如果再有人問我:“現(xiàn)在一頓能吃幾碗飯?”我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告訴對方:“半碗,頂多一小碗?!?/p>
人哪,到了這個年紀(jì),倘若還不知道自己能吃幾碗飯,那就糟糕透頂了。
說“欲”
人是有“欲”的。比如什么名欲、利欲、權(quán)欲,包括食欲、性欲等等。人一旦有了“欲”,就要提醒自己注意了,倘若“欲”心太重或縱“欲”過度,那就非出事、非倒霉不可。
所謂七情六欲,人皆有之,除非不食人間煙火,什么欲也沒有。當(dāng)然,也有“無欲則剛”一說,那是針對“私欲、貪欲”而言。除此之外,正常人還有與生俱來的正常之欲,一概而論不分青紅皂白的“禁欲主義”是要不得的。從正面看,“欲”這個東西在一定環(huán)境條件下,它還可以起到激勵人、鼓舞人的積極作用。譬如,“人過留名,雁過留聲”,講的是人對名聲的在乎與追求;“熙熙攘攘皆為利來”,講的是人對利的看重與需求;“食色性也”,講的是食欲和性欲,都是人的本性。這些“欲”所產(chǎn)生的動能,能夠促使人不斷努力奮斗,銳意進(jìn)取,成就一番事業(yè)。倘無“欲”者,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那就無所作為,一無是處了。反過來看,一個人倘若名利心太重,就會迷失自我、迷失方向,為了達(dá)到個人目的,什么手段都能使出來,什么壞事都能干出來。
應(yīng)當(dāng)說,“欲”是有兩重性的。正常的、積極的、向上的“欲”,則應(yīng)提倡和鼓勵。反之,必須加以引導(dǎo)和管控。實際上,不論什么樣的“欲”,都要把握好一定的“度”,讓它在一定范圍內(nèi)活動。生活里的“欲”就像我們吃的“鹽”一樣,少了無味,多了便苦(咸),過量食之,還會對身心健康造成損害。更有甚者,弄得一身是病,身敗名裂。
人嘛,還是要老實一些,本分一些,清心一些,寡欲一些。把控好一個“欲”字,就是一個理智的人,一個清醒的人,一個可愛可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