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薇,李世云,林曄,宋麗云,鐘建深
(江西省贛州市人民醫(yī)院檢驗科,贛州 341000)
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以肝內小膽管非化膿性炎癥、梗阻為主要表現(xiàn),屬于慢性膽汁淤積性肝臟疾病,病變特征為T 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對小葉內膽管形成攻擊,致病因子持續(xù)性攻擊膽管上皮細胞使得膽管結構慢慢被破壞直至完全消失,消失后膽汁會出現(xiàn)淤積,進而進展成肝硬化[1,2]。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病情不斷進展會引起肝功能衰竭,患者必須接受肝移植才能得到有效救治,但合適的肝源較少,同時移植手術費用高昂,所以應該積極做好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的早期診斷,確保臨床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治療,改善患者預后[3,4]。臨床發(fā)現(xiàn),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的發(fā)生和免疫反應存在明顯相關性,且發(fā)現(xiàn)檢測自身抗體有助于鑒別診斷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本研究以我院50 例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患者及30 例健康者為對象,旨在分析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補體水平檢測的價值。
1.1 研究對象 以 2017 年 5 月-2019 年 4 月我院80 例受檢者為對象,50 例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患者為觀察組,男39 例以及女21 例,年齡在34-59歲之間,平均(45.37±8.90)歲,均符合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診斷和治療共識(2015)[5]中的診斷標準。30 例健康者為對照組,男36 例以及女24 例,年齡在 33-59 歲之間,平均(44.63±8.27)歲。2組年齡、性別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均存在明顯堿性磷酸酶升高表現(xiàn),抗線粒體抗體顯示陽性,組織學上存在小葉間膽管損毀、非化膿性破壞膽管炎表現(xiàn)。對照組均確定不伴有任何疾病。
1.2 方法 采集兩組研究對象5ml 空腹狀態(tài)下的靜脈血液,在每分鐘3000 轉的速度下進行持續(xù)10min 的離心處理,保證標本無溶血且無脂血。樣本進行上機檢測時,加入定值質控血清,做好室內質量控制,并嚴格依據流程完成檢測。選擇貝克曼庫樂特診斷試劑和特定蛋白分析儀作為診斷儀器,通過散射免疫比濁法測定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輕鏈、輕鏈)水平、補體(C3、C4)水平。
IgG正常值范圍為751-1560 mg/dl,IgA 為82-453 mg/dl,IgM為16-304mg/dl,免疫球蛋白輕鏈為629-1350 mg/dl,免疫球蛋白輕鏈為313-723 mg/dl,補體 C3 正常值范圍為 79-152 mg/dl,補體C4為16-38 mg/dl。
1.3 統(tǒng)計方法 數據通過軟件SPSS22.0 分析,計量資料表示為(±s),檢驗經 t 完成,P<0.05 為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
2.1 免疫球蛋白水平 觀察組IgG、IgA、IgM、輕鏈、輕鏈指標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2.2 補體水平 觀察組補體指標C3、C4 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免疫球蛋白各指標水平比較(±s,mg/dl)
表1 兩組免疫球蛋白各指標水平比較(±s,mg/dl)
分組 IgG IgA IgM λ 輕鏈 κ 輕鏈觀察組(n=50)對照組(n=30)t P 1863.59±104.37 903.38±43.69 8.529 0.000 521.66±37.95 166.35±12.28 6.461 0.0013 358.48±21.02 138.94±15.22 11.628 0.000 785.44±20.11 460.38±42.19 10.451 0.000 1587.99±46.38 675.92±48.72 12.230 0.000
表2 兩組補體 C3、C4 指標水平比較(±s,mg/dl)
表2 兩組補體 C3、C4 指標水平比較(±s,mg/dl)
分組 例數 C3 C4觀察組對照組50 30 t P 56.95±13.33 105.26±21.37 16.629 0.000 10.66±2.90 36.25±4.29 12.417 0.000
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是一類自身免疫性肝病,是因為非炎癥性肝內膽管破壞引起的肝硬化,女性發(fā)病率要明顯高于男性[6]。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會有明顯的膽汁淤積,γ-球蛋白會有明顯升高,臨床特點包括循環(huán)中的自身抗體、免疫抑制治療應答,以界面性肝炎為主要肝組織變化表現(xiàn)[7]。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是會引起肝臟實質受累的一種特發(fā)性疾病,臨床一直將血清中AMA 抗體檢測視作這一疾病診斷的重要指標,具有良好特異性,特別是其中AMA-M2 亞型的檢出陽性結果對于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的診斷有重要意義。
免疫球蛋白是經B 細胞介導的體液免疫,是具有抗體樣結構、活性的一組球蛋白。有研究發(fā)現(xiàn)在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的出現(xiàn)及進展中,B 細胞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發(fā)現(xiàn)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患者血清B 細胞活化因子水平要明顯高于丙型肝炎患者,且高于健康者[8]。分析其作用機制,主要是B 細胞在發(fā)育中會分化成漿細胞,分泌出很多可以針對自身抗原的抗體,形成多種繼發(fā)免疫效應,最終誘發(fā)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IgG、IgA、IgM、輕鏈、輕鏈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類似研究顯示[9],PBC 組患者 IgG、IgA、IgM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與本研究結果存在一致性,提示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患者的多項免疫球蛋白指標水平都會出現(xiàn)明顯升高,根據這一特點有助于臨床檢出肝硬化高?;颊摺F渲蠭gM 指標水平與對照組差異最大,該指標為初次體液免疫應答中出現(xiàn)最早的一類抗體,是機體早期抗感染免疫的參與者,出現(xiàn)雖早,不過不會持續(xù)過長時間。
補體是體內中非常重要的放大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是在人、脊椎動物的正常新鮮組織液和血清中存在的一組球蛋白,其具有酶樣活性,是機體抗感染、免疫調節(jié)的參與者,同時是病理性反應的介導者[10]。肝臟是產生補體的主要器官,巨噬細胞是主要生成者,包含9 組共11 種成分,臨床發(fā)現(xiàn),C3、C4 水平較高,C2 水平偏低。本研究觀察組 C3、C4水平為(56.95±13.33)mg/dl、(10.66±2.90)mg/dl,均低于對照組(105.26±21.37)mg/dl、(36.25±4.29)mg/dl,P<0.05,分析觀察組補體水平降低原因,一方面與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的發(fā)病階段相關,一般在活動期時,補體的消耗會明顯增加,所以水平會出現(xiàn)較大幅度降低,而進入緩解期后,補體水平會逐漸升高至正常水平,所以通過測定補體水平,有助于臨床判斷病情進展情況,同時可以輔助判斷治療效果[11]。另外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補體水平下降也可能與肝功能受損有關,肝功能受損后會影響補體合成,因而會降低補體水平[12]。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指標中IgG、IgA、IgM、輕鏈、輕鏈水平會有明顯上升,補體指標C3、C4 水平會有明顯下降,通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及補體水平的測定能夠了解機體體液免疫狀態(tài),有助于判斷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的病情進展、治療效果及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