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劉媛媛
(錦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遼寧 錦州 121000)
在腦血管疾病中,缺血性腦卒中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的特點。大動脈粥樣硬化型是其主要的病因分型[1],亦是導致頸動脈狹窄的主要原因。已有研究證明[2-3],高血壓、糖尿病、血脂代謝異常、吸煙、年齡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傳統(tǒng)危險因素。近些年有研究發(fā)現(xiàn)作為LDL-C亞型之一的sdLDL-C在動脈粥樣硬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4],然而目前對于sdLDL-C與動脈粥樣硬化及其危險因素的研究仍屬少見。本研究意在通過研究sdLDL-C與頸動脈狹窄及其危險因素的相關性,從而對動脈粥樣硬化進行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干預,以期為臨床工作提供依據(jù)。
1.1 研究對象與分組 選取2019年1月至2019年5月在錦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住院并行頸動脈超聲檢查的患者240例。按頸動脈超聲結(jié)果是否存在狹窄,分為頸動脈狹窄組(研究組,169例),無頸動脈狹窄組(對照組,71例)。研究組中按頸動脈狹窄支數(shù)分為單發(fā)病變組(20例),雙發(fā)病變組(45例),多發(fā)病變組(104例);按狹窄程度分為輕度狹窄組(125例),中度狹窄組(20例),重度狹窄組(24例)。排除標準:甲狀腺疾病、急慢性肝腎功能不全、免疫系統(tǒng)疾病、惡性腫瘤、急性感染性疾病、近2 w口服降脂或抗凝藥物。
1.2 頸動脈狹窄危險因素 采集研究對象的一般病史,明確診斷的糖尿病病史、高血壓病病史、吸煙史、飲酒史及血脂、腎臟、凝血等相關指標。
1.3 實驗室檢查 在受試者于2 w內(nèi)未服用降脂、抗凝藥情況下,空腹12 h后于次日清晨采肘靜脈血,送檢驗科直接測定sdLDL-C、hs-CRP、GLU、UA、TG、TC、LDL-C、HDL-C、Hcy、Fib等。
1.4 頸動脈狹窄的診斷標準 按錦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超聲科頸動脈超聲檢測儀檢查回報的結(jié)果為準。輕度狹窄組,狹窄程度<50%;中度狹窄組,狹窄程度50%~69%;重度狹窄組,狹窄程度>70%。
2.1 基礎資料 一般資料:研究組年齡、男性患者人數(shù)百分比、高血壓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煙史、飲酒史發(fā)生率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血清指標:研究組sdLDL-C、TG、LDL-C、hs-CRP、GLU、Fib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HDL-C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TC、Hcy、UA水平與對照組相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水平比較
2.2 不同狹窄程度及病變支數(shù)的頸動脈狹窄患者的sdLDL-C結(jié)果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3、表4。
2.3 研究組sdLDL-C與其他頸動脈狹窄危險因素指標的相關性 研究組中sdLDL-C在不同性別、吸煙史、飲酒史、糖尿病病史、高血壓病史之間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5。研究組中sdLDL-C與LDL-C、TC、TG、UA、GLU水平具有相關性,且呈正相關,其中sdLDL-C與TC、TG、LDL-C呈顯著正相關,與UA、GLU呈微弱正相關。與年齡呈微弱負相關(P<0.05);研究組中sdLDL-C與HDL-C、Fib、Hcy、hs-CRP水平無相關性(P>0.05),見表6。
表2 兩組患者血清指標水平比較
表3 輕中重組sdLDL-C水平比較
表4 單發(fā)、雙發(fā)、多發(fā)組sdLDL-C水平比較
表5 sdLDL-C水平與一般臨床資料相關性比較
表6 sdLDL-C與病例組各指標的相關性
2.4 sdLDL-C對頸動脈狹窄的診斷價值
sdLDL-C對頸動脈狹窄的診斷臨界值為0.6850,靈敏度為64.5%,特異度為54.9%;LDL-C的靈敏度為39.1%。ROC曲線顯示,在頸動脈狹窄組與無頸動脈狹窄組檢驗結(jié)果存在差異的血脂指標中,sdLDL-C的ROC曲線下面積為0.060最大,診斷準確度最高,見圖1。
圖1 各血脂指標對頸動脈狹窄的診斷效能
Yitshak Sade等[5]研究顯示,缺血性腦卒中的發(fā)病率約占腦卒中的89.4%。動脈粥樣硬化是其主要病因分型,因此形成動脈粥樣硬化進而導致動脈狹窄的危險因素成為近些年研究的熱點。在傳統(tǒng)危險因素當中,脂代謝異常一直備受關注,其中LDL-C與動脈粥樣硬化關系密切[6-7]。LDL-C分為三種亞型[8-9],其一是大而輕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顆粒直徑約27 nm,密度接近1.02;其二是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顆粒直徑約25 nm,密度1.06;其三是中間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密度及顆粒大小位于上述兩者之間。有研究顯示,sdLDL-C致動脈粥樣硬化能力更強[10],極有可能替代LDL-C成為診斷頸動脈狹窄的新指標。目前有關sdLDL-C與動脈狹窄危險因素分析研究的文章仍然匱乏。本研究顯示,sdLDL-C在頸動脈狹窄組的水平要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sdLDL-C的升高對于頸動脈粥樣硬化及狹窄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其機制主要為:(1)sdLDL-C與LDL-C受體結(jié)合能力較低,在血液中滯留時間較長,不易被清除,增加了其進入動脈壁的機會;(2)sdLDL-C顆粒體積小、密度大、數(shù)目多,進入動脈壁的機會大大增加;(3)sdLDL-C易被氧化修飾,可被巨噬細胞通過清道夫受體識別,進而形成泡沫細胞,最終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形成[11-12]。
本研究仍顯示sdLDL-C對頸動脈狹窄程度及病變支數(shù)多少無影響。目前關于此研究方向,有關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較多,其中秦明明等[13]研究結(jié)果與本研究結(jié)論相似,提示sdLDL-C在動脈狹窄嚴重程度的預測上不能提供顯著幫助,但王愷雋等[14]的研究顯示,sdLDL-C水平隨狹窄程度加重而升高,隨病變支數(shù)增多而升高,這可能與本研究參與研究樣本量較少、研究動脈及檢查方法不同相關,可就此進行進一步研究。
本文亦對頸動脈狹窄的傳統(tǒng)危險因素進行研究,結(jié)果顯示頸動脈狹窄組患者hs-CRP、GLU、Fib水平,年齡、性別、既往高血壓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煙史、飲酒史發(fā)生率高于對照組。而頸動脈狹窄組的TC、Hcy、UA水平與對照組相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這與李智瓊等[15]研究結(jié)果不一致,考慮可能與樣本量不同、選擇研究動脈不同有關。繼而本研究對sdLDL-C與頸動脈狹窄其他相關危險因素的相關性進行研究,sdLDL-C與TC、TG、LDL-C呈顯著正相關,與UA、GLU呈微弱正相關,這可能與體內(nèi)脂代謝、糖代謝途徑相關[16],提示sdLDL-C與其他指標聯(lián)合預測頸動脈狹窄可能會更準確。與高血壓、糖尿病、吸煙、飲酒史及性別、hs-CRP、Hcy、Fib水平無相關性,提示sdLDL-C水平不易受上述因素影響。與年齡呈微弱負相關,這可能與人體內(nèi)糖代謝、脂代謝途徑相關,而年齡越大者代謝速率減慢,這一結(jié)果需擴大樣本量進一步證實。同時本研究就sdLDL-C、TC、TG、LDL-C、HDL-C用于判斷頸動脈狹窄的靈敏度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sdLDL-C對頸動脈狹窄的診斷效能最強,提示sdLDL-C可能代替LDL-C等其他血脂水平用于檢測頸動脈狹窄形成。
綜上,提示sdLDL-C可能成為篩查頸動脈狹窄的重要指標,為臨床提供更準確的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