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靖曉燕 申云帆
天下之本在家。尊老愛幼、耕讀傳家,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家庭美德早已深深融入中國人的血液,成為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財富和文化符號。
走進黔南州龍里縣洗馬鎮(zhèn)金溪村百年銀杏樹掩映的一座座農(nóng)家小院,家家門前懸掛著一塊別樣的小木牌,上面鐫刻著內(nèi)容不同的家訓,成為一道獨特的文明風景線。
2018年,龍里實現(xiàn)整縣出列,一舉摘掉窮帽子,群眾有了新追求。2019年以來,龍里縣洗馬鎮(zhèn)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鞏固脫貧攻堅成效·環(huán)境整治擂臺賽,富裕起來的農(nóng)民開始注重家庭文明、家風建設,金溪村脫穎而出,成為農(nóng)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代表。
在金溪村,大家都知道陳權老人家風正、家庭幸福美滿,村民們親切稱他老陳伯。
“對父母要尊敬,對朋友要謙虛,對鄰居要和睦。”這是掛在陳權家大門口的家訓。
2019年端午節(jié)這天,陳權老人與老伴破天荒地去縣城拍了一套婚紗照。照片中的陳權咧嘴大笑,一旁的老伴化著精致的妝容,面容恬靜。這是他們平生頭一回拍婚紗照。
時光荏苒,來到了陳權老人與老伴的鉆石婚?;叵肫鸾Y(jié)婚之日,一包煙、一斤糖、5斤包谷花便見證了兩位老人白頭偕老的誓言。
如今,在兒女們一再鼓動下,那一張當年缺席的婚紗照,終于補上了。
在記者期待的眼神中,陳權小心翼翼把那張?zhí)貏e定制的婚紗照光碟放進影碟機,老伴坐在他的身旁,兩人就那樣靜靜地看著,好像在回憶那過往的歲月。老兩口幸福甜蜜的笑容后面,也飽含了孩子們沉甸甸的孝心。
“這是孩子們帶我們?nèi)フ盏模 碧崞鸺依锏?個孩子,陳權非常自豪。如今,陳權已快到鮐背之年,兒女們也是個頂個地有出息:有從事學術研究工作的、有在學校當老師的……有的孩子雖然離得比較遠,但也時常牽掛老兩口,逢年過節(jié)便會回來看望;有的孩子就在身邊,照顧著老人家的生活起居。
每一年,孩子們會專門帶老兩口出去旅游?!拔覀?nèi)ミ^云南、廣州、深圳、香港、澳門……”陳權翻開相冊,如數(shù)家珍。每到一個新的城市,老兩口便會合一張影,逐漸地,洗出的照片快湊滿大半個中國。
作為一名退休教師,自孩子們上學之日起,陳權便一直告誡孩子們,一定要做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要好好讀書,善待身邊每一個人,長大以后要為國家發(fā)展作貢獻。
2017年,陳權家推倒舊房子,重新蓋上了一樓一底的新房子,購置了時尚的家具,還為4個孩子留了專門的房間,并鋪上嶄新的被褥。在新房的二樓,陳權專門搭建了一個古色古香的小涼亭,與屋前那棵500年銀杏樹互為映襯,待到闔家團聚之時,夫妻倆都會和兒孫們坐在涼亭下一同喝茶、聊天,十分愜意。
陳權和老伴手指門口木牌上的家訓拉家常。(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申云帆 攝)
那塊懸掛在陳權家門口的家訓牌,短短3行字,于他而言,不僅僅是家庭的榮光,更是家風的代代傳承。
陳權拿著與妻子的結(jié)婚照展示給記者看,眼里滿是幸福。(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申云帆 攝)
“ 學好不學壞, 學壞毀一身”“非己之利,纖毫勿占;非己之益,分寸不取”“孝老愛親,懂禮敬人”。記者隨意走在金溪村的每個角落,只見每家每戶的大門前都掛著一塊家訓牌,上面的文字有的很土氣,有的很文藝,但無不彰顯了每家每戶的文明家風。
“以理服人,以德報恩,以勤持家”,短短12個字,是村民陳元璽家的家訓。在教育孩子上,陳元璽一直注重言傳身教,以身作則。雖然已年過80歲,但陳元璽每天仍然下地勞作,這一切被孩子們看在眼里,也深深地影響了下一代。
現(xiàn)在,兒子陳登平在村里當上了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團隊的志愿者。搞好房前屋后環(huán)境衛(wèi)生、參與村寨公共部分環(huán)境衛(wèi)生整治及村寨建設、參與森林防火是陳登平的服務承諾。
去年8月,在金溪村“兩委”的帶領下,家家戶戶都釘上了與自己家風相符的家訓牌。
“這上面的文字都是村民們自己想出來的,然后再由村委會給他們刻好,掛在門前。”金溪村支書陳登偉說。有的村民寫不出來,村干部便上門,了解他們家長期以來形成的家庭教育理念,弄清楚他們想要表達什么,再為他們編寫成家訓。
“不貪不懶,健康平安?!贝迕耜愒芍钢约业募矣柵?,向記者介紹家訓的由來。
陳元松家共有4 口人,一直以來,陳元松都反復叮囑兩個孩子,不要貪圖小便宜,要練就一番本領,才能有所作為,家庭和睦。
“懶惰就找不到吃的?!彪m然文化程度不高,但這句話卻一直被陳元松掛在嘴邊。如今,陳元松家大女兒已順利從畢節(jié)學院畢業(yè),自食其力,掀開人生新篇章,小兒子也在省城找到了自己心儀的工作,靠自己的雙手買房買車,釀造幸福生活。
走遍金溪村,每一家的房前屋后都修整得干干凈凈,花草簇擁,家家戶戶的小日子都過得紅紅火火。
“現(xiàn)在村里的環(huán)境衛(wèi)生好了,矛盾糾紛也少了,鄰里之間越來越和諧,尊老愛幼的風氣更濃厚了!”陳登偉言語中透著自豪。
⊙記者手記:
好家風彰顯道德力量
一塊小小的木牌,鐫刻著家訓,見證了一方土地的老百姓傳承了多代人的家風良俗。初次來到貴州省龍里縣金溪村,就被懸掛在家家戶戶門口的家訓牌所吸引,兩次走訪下來,蘊藏在家訓牌后面的故事甚是讓人感動。
這個幾年前還未通上硬化路的小鄉(xiāng)村,如今道路兩旁綠樹成蔭,鄉(xiāng)村角落一塵不染,每個人的臉上都充盈著對生活的信心。
每塊木牌上雕刻的內(nèi)容不一樣,有的深刻,有的簡單直白,但是無一不展示了金溪老百姓精神生活的淳樸與自然。
“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曾經(jīng)為了滿足溫飽,鄉(xiāng)村的老百姓很少去顧及到精神文明的建設。如今隨著人們生活質(zhì)量逐漸改善,也由于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推進,群眾逐漸在追求物質(zhì)生活滿足的同時,增加了滿足精神文化層面的需要,村民自發(fā)地自制家訓牌,就是最好的說明。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千萬個家庭構成了社會。一個地方的家風正,則民風淳;民風淳,整個社會則浩氣長存。可見,家風的傳承非小事,它是社會進步的具體展現(xiàn),顯示出巨大的道德力量。
好的家風,是祖祖輩輩經(jīng)歷滄桑歲月,凝結(jié)了一代又一代智慧形成的精神財富。歲月不居,時節(jié)如流,拭不去鐫刻于心、傳承永久的家風。